近日,伊利聯手海底撈達成戰略合作,內容主要有品牌推廣、市場開發、業務融合、品牌共建、研發創新等。
實際上,快消品進入餐飲行業,早已有之,然而,這兩位大佬2025一開年就合作上了,究竟釋放哪些信號?給火鍋人哪些啟示與借鑒?一起來看。
第1756期
文 | 張冬
消費分級下
巨頭也焦慮
伊利聯手海底撈,無疑是強強聯合,對雙方都有好處,一個以供應鏈的角色進入B端強勢渠道,一個一直在尋找高品質好食材做創新產品,如此一來,兩全其美。
事件只是表象,我們還要看到冰山下的東西,事出必有因,要追尋一個人的行為和一件事的因,得觀察利益的流向。
先看伊利,是當之無愧的乳品業一哥,在“2024全球乳業20強”的上榜品牌中,伊利再度蟬聯全球乳業五強、連續11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
◎伊利新春產品
那么,牛奶大哥掙錢不?當然!根據前幾天伊利發布的2024三季度報,前三季度,伊利液體乳實現營收575.24億元,三季度更是大幅改善,營收達206.37億元,環比增長24.12%,勢頭向好。
好歸好,但消費分級的浪潮一直席卷各行各業,沒人躲得過,牛奶也不行,餐飲打價格戰,牛奶也打;餐飲利潤薄,牛奶也一樣。
前幾天,尼爾森IQ(全球領先的消費者研究與零售監測公司)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10—11月,乳品全渠道增速同比下滑6.4%,其中,線下渠道增速同比下滑9.6%。
再看乳業巨頭們的表現,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全品類營收890.39億元, 同比下滑8.59%;第三季度,光明乳業營收56.99億元,同比下滑12.66%;凈虧損1.64億元;同期,三元股份營收15.44億元,同比下滑17.59%;凈虧損2476.87萬元,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779.12萬元;上半年,蒙牛營收446.71億元,同比下滑12.6%。
伊利作為老大哥,成績很亮眼,但從行業角度看,增速在下滑,尤其是線下渠道,再這么滑下去,誰也不敢保證不虧錢,最關鍵的一點,競對太多,群虎環伺,別人打價格戰,你打不打?
◎伊利產品
利潤打薄是一方面,關鍵是渠道,除共享和自有的線上渠道外,賣乳制品的線下渠道,無非是城市大商超村頭小賣部以及一些專賣店之類,這些渠道沒啥忠誠度,哪個品牌有利潤、誰的收款周期長,就賣誰的。
當然,也有零售品牌勘破此道,期望通過自建渠道拿到自主權增加盈利點,但如你所知,他們開店跟大街上的隨機路人開店區別不大,唯一不同的地方,他們可能有點錢。
像王老吉開了個線下門店,2017年時放出豪言,到2021年,要開出3000家,如今已成往事;像同仁堂開的知嘛健康門店,大玩餐飲,如今也偃旗息鼓;娃哈哈開奶茶店,最后一家在廣東的店鋪,也支撐不住了,倒閉在即。
◎香飄飄實體店
上月底,繞地球好幾圈的香飄飄奶茶,在杭州開了個線下快閃店,估計是試水,看看顧客反饋再做決定,如果真安營扎寨拉開架勢開店,結局不會比前輩們好,原因很簡單,知名的茶飲店每年關這么多,憑什么你認為,你一時興起的愛好,可以挑戰別人的十幾二十年的專業?
當然,伊利也走過這條路,玩票性質居多,如今“掛靠”一個擁有強渠道強品牌的餐廳,確是明智之舉,關鍵是,海底撈用量很大,比自己一盒一盒地賣,來勁得多。
伊利盯上餐飲渠道不是一天兩天了,去年4月份時,伊利冷飲就聯手鍋圈,為老百姓夏季的餐桌增加冰品。鍋圈一萬多家門店,渠道夠強。
◎伊利冰品
同樣盯上火鍋渠道的還有康師傅,去年10月,康師傅果汁團餐聯手各大火鍋品牌,諸如萍姐火鍋、付小姐在成都、蜀大俠等,無論是牛奶還是果汁,跟火鍋這個飯搭子場景都挺合。
伊利為零售行業開了個好頭,即,不換賽道換渠道。
打出“溯源牌”
能否救火鍋
說完伊利,再看海底撈,海底撈在這場合作中,無疑也是贏家,原因有二,一是伊利對于C端而言是強品牌,具有高認知,且美譽度高,加持了海底撈的產品;二是與伊利合作,符合海底撈追溯食材原產地的戰略。
◎海底撈
這幾年的餐飲界,流行跨界聯盟,像去年瑞幸聯手黑悟空、肯德基聯手老友記、塔斯汀聯手夢幻西游、劉一手火鍋聯手仙劍奇俠傳、程碟衣火鍋館聯手可口可樂等等。
聯名的目的是為營銷,給人以新奇有趣之感,傳統的餐飲行業也因新時尚的反差感,變得不再傳統,更貼近新消費的年輕人。
另外,海底撈聯手伊利,還有溯源食材的意思。
所謂溯源食材,是把具有地域特色的品質好食材呈現顧客面前,像去年,海底撈上新的呼倫貝爾草原牛肉、云南文山紅甸鄉山藥、安徽牛蛙、雷山魚醬酸等,而伊利相較這些食材產品更勝一籌,不僅有品質有特色,還有強品牌。
當下,火鍋行業競爭壓力大,火鍋人為尋找產品的差異化,挖空心思地尋找好產品、好食材,很多之前從未聽過的地域食材,被紛紛端上餐桌,諸如皺皮菜、乳山牡蠣、姜柄瓜、血皮菜、辣木苗等等,顧客沒聽過、沒吃過,感覺新奇特,也愿意嘗試,而且稀缺產品有溢價,也有利潤,買賣雙方都有好處。
然而,溯源食材對于餐廳而言,并不能產生實質性的收益——復購問題,因為顧客在決定復購產品時,食材溯源絕非第一理由。
◎海底撈牛奶飲品
老鄉雞在去年4月份時發布了震驚行業的一篇20萬字的《老鄉雞菜品溯源報告》對其1200多家餐廳、800多種原料以及300多家供應商全面溯源。
夠坦誠,夠實在,然而,如果利潤足夠底氣十足,為何又對上市有如此執念?
回到火鍋。從實地調研來看,火鍋店點單率最高的產品,仍是牛肉、毛肚、丸滑、金針菇、生菜之類,如果關注一些線上平臺的火鍋售賣榜,也會發現端倪——與線下高點單率的產品相差并不大,像京東,牛肉卷、牛肉丸、蝦滑、魚豆腐賣得暢銷,像盒馬,賣得好的產品有鮮切牛肉、牛筋丸、牛肉丸、福袋等。
另外,多數的線上平臺,基本不上新奇食材。
為什么會這樣?
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購后心理沖突,又稱“怕后悔心態”,多數人在做消費決定時,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懼心態,原因是怕做出錯誤決定,錢沒花到刀刃上,尤其是面對數額較大的產品時。
或許你會覺得,一份菜,一二十塊、二三十塊的事,算不得“大宗產品”吧,這又涉及一個概念——心理賬戶。
顧客對于產品的價值估量、預算和決策,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花同樣的錢(經濟學賬戶),很可能感受天差地別(心理賬戶)。
15塊錢買盤牛肉跟15塊錢買盤姜柄瓜,感受截然不同,雖然二者的斤兩、產地、成本、運費完全不同,而且沒有任何可比性(甚至更多克數的姜柄瓜成本更高),但顧客仍會傾向點牛肉,原因有二,一來,點牛肉不會犯錯,二來,顧客會覺得“值”。這也是很多火鍋店用9塊9牛肉做引流的原因。
◎姜柄瓜與牛肉
如果你仍心存疑惑,不妨做個思維試驗,假設讓你用一款9塊9的產品做引流,在不考慮成本的情況下,你愿意用牛肉還是姜柄瓜?
你的答案,就是顧客的決策。
從目前大眾的消費力來看,溯源食材并不是一件重要緊迫的事,能夠把常見的、點單率高的食材做到成本更低、品質更優才更重要緊迫。
由于大眾心理賬戶的變化,他們的決策比以前更為復雜,已經不止是“值不值”的問題(即性價比),還有“買不買”的問題。
然而現實是,低產階層買不起、中產階層壓力大、高產階層看不上,所以,生意差,不能簡單粗暴地歸為“不夠努力”,而是渠道流通出了問題。
最后
2024差不多卷到低谷,相信新的2025年,國際形勢的種種變化,會把水吹得活泛起來。
溯源食材只是改善,而非改變,稀缺食材無法改命,不可依賴。
我們無法改變生存土壤,也無法改變顧客的消費心理,我們能做的,只能改變自己,提升運營力、門店力以及供應鏈能力,準備迎接2025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