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深愛的老公背叛你,你會怎么做#
這兩天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異地一年多,最近發(fā)現(xiàn)最后兩個多月的時間他出軌了,在一起的時候什么都很好,我第一次感受到關懷備至的愛,所以總處在痛苦里出不來,可以請你罵醒我嗎?
在一段親密關系中遭遇背叛后,總是對過去的美好戀戀不舍,并非過錯,這是人之常情。
只要你在這段關系中投入了感情,建立了依賴,就一定會在被背叛的時候受傷,那種感受就像自己背后被捅了一刀,你心里定然也有無數(shù)的委屈、失望、痛苦。
尋求眾人罵醒你,讓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看起來是一種比較理智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恐怕不會給當下的你帶來多大幫助。
因為蕓蕓看客和你男友以及你們之間的感情沒有半點關系,所以大多數(shù)人是站在客觀角度,看待你的問題。大概率給到的建議都是:
分了得了,對“渣男”避而遠之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理智上來看,你也覺得應該如此,但是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畢竟你和男友之間是有愛的,有羈絆的,并且在這段關系中你是局中人。
從你的描述上來看,“在一起的時候什么都很好”“第一次感受到關懷備至的愛”,可以解讀出,當下你對這段關系的情感態(tài)度要高于理智。
因此,即使你知道所遇之人并非良人,你潛意識中還是會不自覺地為男友的背叛行為辯解。例如,考慮到之前男友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細心體貼,你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可靠的伴侶。
在遭遇背叛后,你會本能地為他的行為尋找合理的解釋。哪怕大家都說“出軌只有零次和無數(shù)次”,你還是忍不住想要探索是否存在“特例”。
只要你一直沉溺于這段關系的個人視角,始終以自己的情感濾鏡來審視問題,解讀問題,你就會很難接受現(xiàn)實。
雖然說人與人之間的濾鏡效應是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
然而,一旦濾鏡效應過度,它就會演變成一種選擇性關注和認知偏差,容易讓我們帶有偏見的視角去觀察人物和事件。
這種視角就像濾鏡一樣,僅讓特定類型的信息透過,而將其他信息排除在外。如果你一直帶著這樣的情感濾鏡處理對方的背叛,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你始終無法真正走向自己想要的清醒。
01
大腦會給過去的回憶增加濾鏡,
讓你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
遭遇背叛后,你沉浸于過去的回憶,那些美好的片段在你腦海里面一遍遍浮現(xiàn)。
而看看現(xiàn)實,男友卻背叛了你。你以為本來你們可以一直走下去,甚至結婚。但是現(xiàn)實卻讓你痛苦到想要落淚:
怎么會這樣?他怎么是這樣的人?我哪里做的不好嗎?我們在一起不是很幸福嗎?
美好的記憶與痛苦的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問題是,有時候記憶是會欺騙你的。
人們普遍相信,自己所回憶起的經歷性記憶是精確無誤的。但實際上,這種看法并不準確。從記憶的形成到回憶的過程,錯誤有可能在任何一個階段出現(xiàn)。我們對過去經歷的記憶,被稱為情節(jié)性記憶。
記憶的重構是指我們對這些情節(jié)性記憶進行再次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感知、想象力、對客觀事實的記憶、個人信念以及社會影響等。
而我們的大腦具有一種傾向性:
在提取記憶中的信息時,它往往會更加關注積極的方面,放大這些內容,而相對忽視消極的部分。
這種選擇性記憶導致我們在回憶過去時,篩選性地忘記過去關系中的爭執(zhí)和沖突,同時放大那些美好的瞬間。
例如,你提到在異地戀的一年多時間里,在一起的時候感覺非常美好,你能感受到關懷備至的愛。
然而,異地戀本身是充滿挑戰(zhàn)的,由于地理上的隔閡,情侶間的交流可能不如面對面那樣直接和頻繁,重要的時刻也無法相互陪伴。
在雙方最需要幫忙的時候,彼此不在身邊,一點忙都幫不上。對方遇到開心難過的事,也不能和你分享即時的喜悅或即時的安慰,僅僅憑借著通訊工具,靠著幻想過日子。
“不在一起的時刻”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全都被你此時的情感濾鏡給淡化了,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積極偏差”,也稱為“玫瑰色眼鏡效應”。
也就是說為了保護自己的情感,選擇性地回憶,只記住那些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的事情,而忽略那些不愉快或挑戰(zhàn)性的經歷。
問題就在于,你們的感情或許并沒有你以為的美好。
在這段異地戀中,你覺得你們彼此的關系和需求處理的很好,顯然結果并不是這樣的。你們之間究竟合適不合適?他究竟是不是那個對的人?在熱戀期間,你是很難冷靜下來去思考的,自然你也很難意識到危險的存在。
直到對方背叛了你,你才開始意識到這段感情中不對勁的地方,比如他并沒有想象中愛你,他沒有想過和你擁有未來,但你難以接受這一現(xiàn)實。
人們本能地渴望確定性和控制感,因此,男友的不忠讓你感到害怕、不滿和焦慮。你渴望回到那個穩(wěn)定而美好的過去,而回憶過去有一種安撫的效果,能夠幫助你恢復平靜。
尤其是在心理效能不足時,我們會下意識地采取一些“短暫的逃離”。回憶,就是這種逃離中最簡單易得的一種。
02
在理想化男友的虛假濾鏡下,
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
盡管在確立戀愛關系之前,你們已經確認彼此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相契合,情感需求和供給也高度匹配,這也并不意味著這段關系就能順順利利。
因為相較于天天見面的情侶,異地戀相處的時間有限,基本上每次見面都會保持著新鮮感,所以很多問題很難暴露出來,你也很難做到對他真正了解。
在該前提下,再加上“投射機制”的作用,男友被裹在一層虛假濾鏡下面,導致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理想化的對方。而這種投射,一般來自于兩個方面:
方面一:
你對理想化伴侶的投射
在戀愛初期,人們很容易將自己的理想和期望投射到伴侶身上,從而感到伴侶完美無缺,覺得他有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優(yōu)點。
然而,將伴侶理想化并非是在建立真正的“我與你”的關系,而更像是構建了一種“我與它”的關系。
在這種親密關系中,你所面對的并非是真實的伴侶,而是你心中構建的理想伴侶形象。
對于這個理想伴侶,你有許多期望,比如希望對方尊重你、善于溝通、誠實、獨立、幽默、有責任感……這些訴求背后其實充滿各種要求、控制與索取。
當你描述第一次感受到關懷備至的愛,這也表明你的某些需求得到了滿足,比如被愛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吸引人。
它不僅為你的情感提供了寄托,還讓你感到“被保護”或“被拯救”。因此,你更加強化了對男友的理想化投射,覺得對方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實際上,這種理想化投射反映了個人自身的需求,尤其是對于那些內心匱乏或自卑的人來說,感到被需要會帶來安全感和感恩之情——終于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
只要滿足對方的需求,就能獲得更多的愛,不會被遺棄。在關系初期,你甚至也會夸大對方的獨特性,感受到在對方眼中自己是多么特別,這往往令人心動。
在這種美好的感受下,你看男友,覺得他哪里都好,自己似乎也找到了真愛。
你開始為他的各方面貼金,例如性格人品、學業(yè)、才華和情緒價值。就像前面提到一個概念“玫瑰色眼鏡效應”,忽略對方的缺點,只看到其優(yōu)點。
這種心理濾鏡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因為它能維持親密關系的和諧和滿足感。
然而,如果這種濾鏡導致對伴侶過度理想化,會導致你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對方,而是自己幻想中的對方。
方面二:
男友對理想化自己的投射
除了你對伴侶有理想化投射之外,對方也在向你投射理想版本的自己,通過塑造濾鏡,引誘或誘惑你。
比如你覺得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什么都很好,或許男友總能接住你的情緒和感受,非常細心體貼,總是思慮周全。
但是他在你面前展示出的這些形象,可能并不是他的真實面貌,而是他在潛意識中對理想化男友的標簽,進行貼合。
這也可以理解,我們都希望能在別人心目中有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我們一直在向某些人展示自己的形象,某些人也一直在向你展示他們的形象。
扮演理想化的自己這種行為,短期內的確能吸引到特定的目標對象。但是長期來看,維持這種形象,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這時對方就很容易露餡。
以至于你發(fā)覺男友背叛的時候,很難接受這一事實,甚至反復追問對方:你怎么變了?只不過,這才是他最真實的樣子。
總結下來,異地距離、你對理想化男友的投射、男友對理想化自己的投射,在三重因素下,你很難看到對方真實的樣子。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徹底陷入與某人的關系,可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誰。直到男友出現(xiàn)了背叛行為,你對伴侶的依賴和幻想也就全都破滅了。
03
深陷痛苦遲遲走不出來,
是因為你困在了自己的情感敘事中
很多時候,你遲遲走不出悲傷和難過,并不是被痛苦困住了,而是被自己困住了,被困在了自己的情感敘事中。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持續(xù)地以一種消極或有害的方式來敘述自己的經歷,比如反復講述自己是受害者的故事,不斷向別人傳遞自己很可憐。那么這種敘事可能會成為你理解和反應世界的默認模式。
舉個例子,一個人總是說“我總是遇到不幸,沒有人幫我”,這種敘述可能會讓Ta在遇到任何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無助和不幸,而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每次你重復這種消極的情感敘事,實際上是在強化與之相關的情感和認知模式。
比如,你經歷了背叛這個事情后,可能會不斷地思考和講述這個事件,并告訴自己“我無法相信這種事會發(fā)生在我身上”或者“我永遠無法從這種傷害中恢復過來”。
每次你這樣想或這樣說,實際上是在大腦中重復這個故事。因此,你就不知不覺地陷在“悲慘的遭遇”里面,無法自拔。
如果一個人一直困在自己的情感敘事中,自己可能無法或不愿意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經歷,更別提從痛苦中恢復了。
所以,當你能夠剝離出個人視角,跳脫出情感濾鏡帶來的認知偏差也好,選擇性關注也罷,才有機會回頭,見識到人或事情更完整的面貌。
本文首發(fā)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