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刷到有網友發帖問: “如何判斷 自己是不是遇到了對的人? ”
網友們各有各的說法。
有人說:“TA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朋友。”
有人說:“我們可以在一起說很多很多廢話。”
有人說:“我總是內耗,但是和TA在一起就能無所顧忌……”
事實上,一個人在一段關系中的狀態,最能說明這段關系的質量。
好的關系,是可以相互治愈、相互滋養的。
而糟糕的關系,則會吸食我們的能量,耗盡我們的心力。
今天,壹心理整理了“ 9個 擁有高質量親密關系的征兆” 。
大家可以對照看看自己中了哪幾條,如果有別的想法和感受也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你 喜歡 和 對方相處 時 的 自己
在和伴侶相處時,你的狀態是怎樣的呢?
美國社會 心理 學家庫利 提出的“鏡中我”概念指出: 人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他人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的。
在親密關系中 ,伴侶的反饋就像一面鏡子,借助這面鏡子,我們得以認識自己。
當伴侶經常貶低、忽視、否認自己,個體的自我價值就會受到打擊。
哪怕自己明明很優秀,也會因為伴侶負面的鏡映效果而不斷內耗自己。
相反,如果伴侶對自己的行為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個體就會將這些反饋內化為對自己的積極認知, 變得更自信、更鮮活,也更能接納自己。
如果你遇到一個人,TA能接住你的情緒,填補你的內心缺口。讓你在這段感情中,很少再產生焦慮、暴躁等一些負面情緒。
你也可以更清晰地感知自我價值,更專注地去學習和工作。
那么,這個人或許才是屬于你的那個對的人。
真正高質量的感情,是我喜歡你,但我更喜歡和你在一起時自己的樣子。
愿你能在愛人眼中,遇見那個本就值得被深愛的自己。
你可以向TA袒露自己的脆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總是很害怕向伴侶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生怕暴露自己的缺點。
比如:
明明很想對方忙完之后能陪伴自己,又怕對方覺得自己不夠懂事、體貼。
一起旅游時明明很累,還是每天早早起來化妝,因為覺得自己素顏很丑;
生氣時也會 刻意壓抑自己 , 不敢表達憤怒, 害怕被認為“脾氣不好”……
但真正的親密關系,不需要你時刻展示自己的完美,而是你敢向對方表露多少自己的脆弱。
社會滲透理論 ( S ocial P enetration T heory) 指出,親密關系的發展是一個由淺到深的自我表露的過程。
就像洋蔥 一層一層地被剝開 , 直到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你向對方袒露脆弱,卻遭到對方的否定、攻擊、指責等,恰恰證明你現在所遇見的并非良人。
真正愛你的人,會嘗試穩穩地接住你的情緒,擁抱你所有的不堪。
你可以毫不隱藏自己的陰暗面,可以大膽地展露自己的真實和脆弱,不用防御或者感到抱歉。
聶魯達 在《傷害》這首詩里寫道 : “眾生靈中, 唯 你有權 , 看到我的脆弱。”
換句話說, 在 親密關系中, 是我 給 了 你 傷害 自己 的 權力,因為“我愛你” 。
因此,展現脆弱并非懦弱,恰恰表明你有勇敢地走向真愛的能力。
你們之間可以“共享沉默”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 完美的親密關系 , 是“窩在愛人懷里孤獨” 。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人:
你和TA在一起時,說話很舒服,不說話也很舒服。
你們可以一起安靜地看一部電影,TA會在你感動時遞上紙巾。
你們可以各自做各自的事,比如你看你喜歡的綜藝,TA玩TA愛玩的 。
你們也可以一起在公園的長椅上坐著,安靜而愜意地吹著風……
這些“共享沉默”的瞬間,不會讓你感到任何尷尬或不適,相反是舒服和愜意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 “內在性沉默” ( Immanent Silence ) —— 一種內在的平靜,這種狀態有助于個體更好地理解自己、處理情緒、做出決策或實現個人成長。
2024 年發表在 《動機與情緒》 上的一系列研究中,英國 雷丁大學 的心理學家 內塔·溫斯坦 (Netta Weinstein)及其 團隊研究了 伴侶 間 的沉默時刻 , TA們 將共享的沉默分為 3 類:
內在性沉默(或親密沉默):在伴侶之間自然且舒適地產生 , 沒有壓力感 ;
內攝性沉默(或焦慮沉默):發生在一個人感到不舒服時想要開口 , 但又不敢說 ;
外在性沉默(或敵意沉默):可能來自一方希望屏蔽或懲罰另一方。
另外, 沉默也可以是自發的或隨機的。
內塔·溫斯坦 指出: “我們并不總是需要通過談話來填滿空間:沉默的時刻可以是連接的強有力方式。”
共享沉默需要雙方在關系中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只有當個體感到自己在對方面前是安全的,不會因沉默被忽視或誤解,才能真正地享受共享沉默的時刻。
當你可以跟另一個人“共享沉默”且感到身心自由和舒展,請好好珍惜TA。
那些無言的瞬間,恰恰展現出你們關系最自在的狀態。
你和TA分享日常時,對方總是有“回應”
“懂得回應”,其實是關系中很珍貴的一種能力。
羅切斯特大學的Harry Reis博士和加州大學的PhilipShaver教授曾在1988年提出一個理論,叫“伴侶響應性”(partner responsiveness)—— 指的是親密關系中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
當一方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想法時,另一方能夠認真傾聽、準確理解,并以溫暖、支持的方式做出回應。
比如:
你跟TA分享今天刷到一家評價很高的餐廳,對方會記住并且下次帶你一起去吃;
你分享了一首歌,對方會點開聽,并在某些時刻默契地跟你唱起來;
你跟TA吐槽在公司的糟心事,TA會認真傾聽,必要的時候甚至跟你一起罵……
TA不一定每時每刻都能及時出現,但只要看到就一定會回應你。
這種回應不僅能激發起我們對彼此更多的分享欲,還能提高親密關系的幸福度。
網上有句話很火: “喜歡一個人,就是想和TA一起說很多很多廢話。”
那是因為,你知道你的每一句“廢話”,都能得到對方積極的回應,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認真對待的。
而真正的愛意,往往就藏在這一個個瑣碎的、被回應的瞬間。
面對困難時,TA會無條件支持你
朋友阿童,上周結婚了。
聊到最初確認結婚的契機,阿童分享了一件小事。
有一次她去參加婚禮,回家路上車胎爆了。她不知道怎么處理,但老公那天有個重要會議,她有些怕打擾他。
但糾結之后,她還是給老公發了消息,想著等他忙完就看到了。
沒想到老公秒回信息,告訴她會議結束立刻過來。老公說怕阿童有事找不到他,特意將阿童設置了強提醒。他過來時還帶了一杯咖啡,全程沒有一句責備和抱怨。
阿童說: “當時我就認定是他了。”
心理學家克萊默提出一個概念叫 “支持性伴侶”,指的是在親密關系中,伴侶能夠敏銳地察覺并理解對方的需求,給予恰當、積極的回應和支持。
正是阿童老公這種積極的回應、實際的行動以及在精神上的安慰,讓阿童感受到被支持和被保護。
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是互為對方的脊梁,給予彼此支撐。
在發生意外情況時,TA會和你一起解決,而不是一邊指責,一邊把你推到前面。
面對是非時能夠保持冷靜,處理問題時又從容嚴謹。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止有日常的甜蜜,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的心安。
在為對方付出時,你并沒有“犧牲感”
曾在一檔辯論節目上看到一個辯題: “另一半在大城市找到了好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 TA 走?”
辯手黃執中說: “問這個問題的人在做決定時,是有強烈的犧牲感的。如果你在做決定的時候,想的是我要不要犧牲 ? 要不要為此證明我愛 TA ? 要不要做一個支持 TA 的人 ? 不要做。”
犧牲感,在親密關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因為你所有的付出和犧牲,背后都渴望著對方的回應和報答。
比如:
“我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這么對我?”
“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你難道不用給我一點我想要的嗎?”
心理學上,在一段不安全的依戀關系中,個體可能因恐懼 失去而過度付出, 其實TA們 內心隱含 著 “ 只有 犧牲自己才能留住對方 ” 的 想法 。
但真正健康的安全型依戀,是不會把付出當成犧牲的。
TA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更傾向于將關系中的付出視為“暫時的挑戰”, 付出只是一種愛意的自然流動。
如 弗洛姆 認為的 : 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
在他看來,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主動力量。當一個人為伴侶付出時,不是期待從對方那里得到什么,而是因為強大的生命力,驅使著自己主動去愛——
“ 正是在給予的行動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和我的潛能。這種增加生氣和潛能的經驗,使我感到無比快樂。 ”
你和TA能很好地處理“沖突”
知名心理咨詢師李松蔚老師曾說,在親密關系中,要有“不害怕當壞人”的能力,也不要害怕被另外一方指責。
因為任何親密關系都無法避免沖突。
美國著名婚姻問題學家溫格·朱莉(Julius Wenger)在其《幸福婚姻法則》一書里曾這樣說過: “即使最幸福的婚姻,夫妻雙方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想一想,你和伴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經歷,有各自的看待事情的想法和觀點,這些不同的認知必定會導致差異性的存在。
適當的沖突,恰恰是走向深度關系的重要一步。
沖突 正 是雙方需要溝通的信號 。
我們需要理解對方的過去,知道 TA 何以如此。對方也需要理解我們的過去,知道我們為何如此 。在一次次碰撞中,我們才能知曉彼此的原則和邊界 。
理想的關系,從來不是沒有爭執,而是愿意在矛盾發生后,真誠交流,直面問題,讓每一次的沖突都成為“有效爭吵”。
每解決一次問題,就是在給感情排除一個隱患,從而讓關系日益穩固。
你們可以包容和接納彼此身上的缺點
“ 只要遇到對的人,就能擁有美好的愛情 ”, 這是一種潛藏在很多人內心的婚戀幻想 。
但“我愛你”,并不代表“我可以愛好你”。
真正的愛是和伴侶身上的不完美和平相處。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效應”:
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將“木桶效應”引申到親密關系中,決定一段關系能走多遠的,不取決于是否欣賞對方的優點,而是取決于能否包容對方的缺點。
當一個人苛求他人達到完美 , 強求改造對方 ,往往源自其內心深處自我理想化的投射。
這導致我們無法看到伴侶真實的樣子,從而為關系的破滅埋下隱患。
一段好的、健康的親密關系是: “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我們懂得真誠地欣賞對方身上的優點,也可以接納、包容彼此的缺點。
就像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一句臺詞: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并不完美的人。”
你們很能夠“看見”彼此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節目《圓桌派》里說過:
“愛只有「看見」這一種 ,除此之外都叫做善意。”
朋友小C說自己有一次碰到個事情,特別難過,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爆哭,也不肯跟男友說話。
當天男友就一直在門外守著,給她一段自己冷靜的時間。
等她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走出房門時,發現男友已經做好了一大桌她喜歡的飯菜,說:
“哭也是很耗費力氣的,快來吃飯吧。”
兩個人能長久在一起,一定是能夠互相“看見”對方的。
因為被看見,你可以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關心、被重視、被全身心地理解和接納。
你可以把你所有的陰暗面在陽光下自然地攤開,甚至和對方探討和改進。
就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里面所說: “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彼此看見不止是關注對方的行為,也要能夠讀懂對方表面之下的意圖,看懂情緒背后的真實需求。
在被看見的關系中,你的靈魂會找到出口,過去的傷疤會重新長出血肉。
這個時代很多人都說愛,但并不是人人都懂得愛。
好好地愛一個人并不是我們先天就被賦予的能力,而是在后天的成長中不斷習得的。
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曾說,真正的愛情其實是爬山,一起打造一種生活,在攀登的過程中不僅積蓄了力量,也積蓄了互相之間的承擔。
在一次次沮喪、受挫、失望中,我們看見了真實的彼此,卻依舊選擇堅定地信任和依戀。
如果你剛好處在一段健康的關系中,在被深深地愛著,那么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人。
如若沒有,請你記得好好愛自己,努力經營一段高質量關系的關鍵是:
“不是我和誰在一起才能幸福,而是無論誰和我在一起都能幸福。”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林今昭
編輯:嚕嚕、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
“好的愛情是讓雙方都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彼此消耗。”
如果你也常常陷入情感困局,渴望解鎖健康、高質量的親密關系,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學交流群】,從學點心理學知識開始。
在這里,你可以免費學習心理學知識、觀看大咖干貨直播課,改變思維認知,重塑愛的能力;可以與群友溫暖互助,尋求積極的改變,培養安全型依戀關系;還可以免費領取【1V1 心理職業規劃】,0 基礎入行心理工作,學會傾聽與共情,在愛情中不斷成長!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