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打開小紅書 App,會有一種穿越平行世界的即視感。
短短幾天內,小紅書已經沖到了海外 AppStore 榜單第一,不少外國小姐姐和小哥哥陸續涌入。
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統一外號,Tiktok refugee。
起因是 Tiktok 有可能在本月 19 號遭遇封禁,加上 Tiktok 上一個博主推薦小紅書帶節奏,結果引來了大量海外用戶注冊。
Refugee 的意思是難民,所以他們稱自己為「Tiktok 難民」。
早上我打開小紅書時還是一如既往,看到的都是我平時感興趣的內容。
可當我刷新幾次后就看到了幾個外國面孔,大多是以視頻形式發布內容,點擊,查看,退出,再刷新。
然后,整個首頁信息流就變成了這樣。
幾乎是一瞬間,原本我的興趣內容全部被「Tiktok 難民」占據了。
從我的實際體驗來看,我覺得小紅書在算法上是有點刻意為之的,因為這種情況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
以前我也會通過搜索或者瀏覽其他領域內容的方式來拓展自己的興趣標簽,但算法在推薦新標簽內容時往往比較保守。
比如,推 10 條內容里可能只有 1 條新標簽的內容。但現在,幾乎完全是反過來了。
不知道我是個例還是整體如此,總之覺得,小紅書一夜大變。
只要你點擊瀏覽過 Tiktok 難民們的內容,就像用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扇門,接下來他們就會瘋狂涌入。
這些內容也明顯受到了算法的青睞,一些很普通的自我介紹視頻都能獲得不錯的數據,而且互動量也都非常高。
在評論區也是一片熱鬧,IP 地址顯示都是美國,感覺是兩國人民的一次親密會晤。
坊間說,小紅書是接了一波潑天流量。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么這些老外會選擇一款中國軟件作為自己的平替?
除了前面提到的封禁風險和博主帶節奏外,我覺得還有一些內在的決策邏輯。
其實在他們那邊還有一款可選的平替產品,名字叫 Lemon8,這款產品的熱度現在也很高。
Lemon8 在用戶構成和內容形態上更本土化,但這款產品和 Tiktok 有一個共性,都是字節跳動旗下的。
那人家就會想了,既然 Tiktok 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再用 Lemon8 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情況?
再加上帶節奏的博主和群體情緒發酵,小紅書成了偶然性條件下的贏家。
可問題是,這潑天的流量和富貴,小紅書接的住嗎?
我覺得,可以從產品定位、內容形態、風控策略三方面來聊聊背后的邏輯。
第一,產品定位。
小紅書是一款主打生活方式分享和消費決策的內容社區產品,Tiktok 是一款主打娛樂并具備媒體屬性的內容社交產品。
雖然乍看起來有點類似,但是在產品定位上還是有區別的,就好比抖音和小紅書的區別。
產品定位決定用戶心智,突然涌入的新用戶在初期可能會受到流量青睞,但時間一長他們會發現平臺之間的區別。
這一點,在國內一些產品上已經得到過驗證。
比如,一些在 A 平臺大火的博主在 B 平臺不一定能做到一樣的結果,因為用戶心智是有差異的,平臺本身想要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
第二,內容形態。
小紅書是以圖文內容為主,Tiktok 是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主。
從已經涌入的 Tiktok 難民發布的內容形態來看,90% 以上都是短視頻,他們只是延續了之前的方式換了個平臺。
按照小紅書本來的算法分發策略,是在圖文內容信息流中穿插一些視頻,但前者還是占主體。
雖然現在看起來像是算法刻意在突出 Tiktok 難民們發布的內容,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會破壞原有的內容社區生態。
現在之所以這么做,我覺得是敞開大門迎接朋友的策略。
簡單說,就是讓這些進來的人感受到熱情(流量),這樣他們才能有大概率留下來,進而成為活躍和留存用戶。
這對于沒有刻意做國際化的小紅書來說,算是撿到彩票了。
不過還是前面說的,這不會是長久之計,小紅書自己也肯定十分清楚這一點,最終還是回歸本質。
第三,風控策略。
有一說一,我覺得小紅書在難民們涌入后的風控策略上應該是做了一些寬容處理的。
要知道,那邊的文化可比我們更開放,在內容尺度上的風控策略在不同文化的產品里也是有所不同的。
就現在平臺推薦的一些內容來看,放在之前的風控策略下可能會觸發提示或者推薦降權。
因此,這種短暫的熱度不會持續太久,畢竟大環境和規則還在那里。
除此之外,大量 Tiktok 難民的涌入也讓網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自己在用一款國內 App 去瀏覽國外的世界。
稍微有點敏感性的人都知道,這是有某種風險的。
接下來,這種風控策略將不再是產品本身的問題,可能會面臨一個更嚴峻的問題。
不過話也說回來,估計現在我們看到的國外小姐姐小哥哥不一定是他們本人,很有可能是國內搬運者的運營。
誰看到這潑天的流量,也都會想去接一波。
產品定位、內容形態、風控策略,光從這三點來看,我覺得小紅書這潑天的富貴不會太久。有可能主動干預,也可能被動暫停。
互聯網有一個名詞叫「產品蝗蟲」,在我看來是褒義,特指那些當新產品出現就聞風而去體驗的用戶,我就是。
對小紅書來說,這些難民或許只是洋蝗蟲。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現象背后,總有邏輯。
熱鬧過后,總有唏噓。
產品雖然都是軟件,但正因為有人、事、利益的摻雜,才讓產品承載了業務,構建了商業模式。
產品思維和產品認知,是剝開這個世界真相的利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