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3日,中汽協發布了2024年全年汽車產銷數據:全年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銷量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全年產銷累計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
可以看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奔跑,實現多項突破,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你會發覺質疑聲仍然不絕于耳,在“汽車取代了馬車,電動車必將取代燃油車”的新趨勢下,甚至還有人在聲稱“電車取代油車是鬧劇”,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 其實,我先做個類比,機械表以前有一個堪稱護城河一樣的核心技術叫陀飛輪,這個部件是用來抵消地心引力,對整個手表零部件精度的影響,這樣做能讓整個機械表走時更加準確,誤差更小,這玩意兒的制作精度要求非常高,你看看到現在地球上有幾個國家能造出這玩意?但是,當你進入到新時代以后,這個問題就完全不一樣了,當進入到半導體和電子芯片時代。
機械表基本就完完全全變成了一種跟西裝一樣,成為一種禮儀和美觀的裝飾品。根本沒有什么實用性可言。因為光50塊錢的小天才電子手表,走時的精準度幾乎比幾千萬的百達翡麗表王走時都準,誤差還要小,你拿什么去跟人家比?
也就是說,其實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由繁變簡的過程,把一個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廉價化,便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以前大家總吐槽那種燃油車,尤其是日系都是換代,只換殼,核心三大件,啥都不去動一下。為啥?那是因為不能動唄,這發動機內燃機的,但凡動一下那研發經費都是百億計算。
那這誰敢輕易動手?地球上能有自己發動機的才幾個品牌,法拉利為什么能叫做跑車之王?就是因為他的汽車很多都是自研的,獨一無二的,不像其他品牌,像蘭博基尼這種,一臺蘭博基尼等于半臺奧迪。
你如果換成電池,那它的生產工藝就是另外一回事,它的生產難度和研發程度可遠遠小于你的內燃機,這也是為什么你看他們電視的更新迭代速度都比你那種發動機快的多?而且內燃機跟電池兩壓根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 比如拿他們以前內燃機老生常談的兩個東西來講,散熱,還有底盤調教和發動機。布加迪他車上有個散熱器組成,這一個散熱就得百萬人民幣,真牛呀!你把它裝在一個200平方米的房間,你七秒鐘就能讓這個房間溫度下降6攝氏度,你就說厲不厲害?
為啥它要裝這種散熱器?因為他那奧迪v16的引擎,如果沒這個散熱器,整臺車的平均溫度就能高速運轉下達到1000攝氏度,整臺車三秒鐘就能給你燒成一個火球,但同樣,你看一下電車瑞馬克1.9秒的加速,450公里的時速,他哪需要這種散熱器?
- 發動機那個我就不用說了,剛上面也說了,那壓根就不是不是一個東西!然后就到底盤調教這個,估計是他們以前德系和法系最擅長的!也是燃油車主最喜歡吹噓的一點。什么叫底盤調校?根據網上的消息,就是讓車上的所有零部件保持一個平衡點,因為一臺車上它的配置本身重量不一樣,導致根本就不平衡,畢竟發動機變速器傳動軸這些零部件中梁都不一樣,你分布的時候,自然就得需要將他們調教到一個平衡點,否則你試想一下,如果在轉彎的時候,這些車上的零部件大小不一,重量不一,那那股牽引力該有多大?
這才需要底盤的調教,原因就在于整臺車,它的零部件分配極度不平衡,且零部件的大小重量不一,需要調整在一個平衡點,這樣才能讓汽車行駛,轉彎,高速等等狀態更加穩定。但是你換成電動車就很尷尬了,因為它底盤就一塊電池,而且就放在中間,然后再通過一些軟件進行測試形成一個框架,調整動力和底盤參數,等于你幾十年的調教經驗,在人家這幾個月就能得出,它還調什么?
- 剛我說那個機械表跟電子表有啥區別?一個機械表,又要這個高端機床,又要那個陀飛輪了,而且機械表出廠也是需要很復雜的調試的,人家一個幾毛錢的聯網芯片就解決了。那還要什么高端機床?而且但凡有一點誤差,人家可以自動聯網自己調,那機械表只能返廠維修。你說這差距大不大?
可見,燃油車和電車這倆已經壓根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東西,甚至壓根就不在一條起跑線上,這真的就是機械表跟電子表的那種區別,你怎油車么去比,你跟電車比什么?比耐摔還是比迭代速度,還是比誤差的精準度,你哪樣比得上它?
那不是只能比裝飾品咯?現在你看這個機械表,他老是動不動就各種黃金鉆石的往上加,跟你聊歷史聊情懷,就是不聊技術,那不就這個原因,要不然他能講什么?還有就是那些吐槽什么換電池啊,什么電池污染的等等。這個其實你自己去網上搜一下,現在的碳酸鋰鋁電池三元里,跟以前那種你說的那種鉛電池壓根就不是一樣。
當然,還有吐槽什么電車不省錢吶,什么換電池貴?但其實你自己想一下,車剛造出來是普通人能買得起嗎?到現在多便宜?你為什么內燃機的汽車會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廉價越好,越牛的技術會越來越普及,大家都能用的。
- 但反過來,電車就是完全一種截然相反的途徑,越來越貴呢?那換電池就不能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便宜呢?2019年的換電池一塊多少錢?現在你換電池多少錢?至少打了個七折吧。比亞迪在2024年的重慶汽車論壇上,他的發言人李云飛都講了,那鋰電池礦都降成那樣,他們車價都開始跌了。
你說是不是?現在其實你說這種什么續航也好,還是需要什么之類的。我覺得,其實只要你把它換電池那個成本降下來,那基本上就已經贏了一大截了。至于有人說為啥不發展內燃機,其實我們中國不是沒發展過,咱說實話,難道以前那種合資企業,政府給的補貼政策會比現在新能源的少嗎?
- 可是您以前那種合資企業,這30年過去了,到底都在干些什么呢?內燃機的車主難道就沒反思過,有沒有可能是從中國民眾從上到下對這些合資企業都已經失望透頂?中國人民曾經對你們這些寄予厚望,但是你們卻連給他們一點希望都做不到了。甚至完全變成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的代工工廠,一個外資遙控的玩具,從中國人寄予厚望,能學到外國技術的合資工廠,變成了中國人,人人都認為很可笑的地步了。
而且,中國未來新能源走勢仍然爭議很大,但是至少從我們目前來看,它是不虧的吧?豐田每年在中國銷售量超過上百萬臺,但是他的員工才三萬。全中國所有合資車企加一起還不到20萬員工,但是光比亞迪一家企業,員工就干到85萬,全中國新能源相關產業,就超過150萬人。
而且,我們國家補貼的那個錢,其實也沒你想的那么多,大概也就是600多億左右,相當于只花了這600億就帶來了上百萬人的就業,創紀錄的新能源汽車出口,你覺得虧嗎?總比給那些合資企業強吧,你這80年代的合資到現在都在干些什么呢?我補貼給新能源車,他能做到這些優質的成績,那如果把這600多億跟免購置稅給你,那些合資車比如廣汽,華辰之類的,它也能做到嗎?所以你覺得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虧嗎?
至于汽車消費者的這個問題,很多種燃油車的車主一直以來都張口閉口的把劣幣驅逐良幣放在嘴邊,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是非良性的,中國汽車產業是誤入歧途,甚至說什么是汽車界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但是這些車主一直就沒想過,這不應該才是一個真正的良性汽車市場嗎?
因為真正的好汽車市場,甚至良性的汽車市場,銷量高的車從來都不是最優秀的,而是最適合自己的。在1970年以前,美式和德式這種肌肉的車橫行世界,但是當70年以后爆發的中東危機,導致了被譽為現代工業學業的石油短缺,連德國這種工業強國甚至出現了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制造業汽車異軍突起,但你說日本車為何能做到,碾壓美系德系,那就是省油,日本車在美式和德式汽車面前,除了省油以外,你比操控安全馬力底盤等這些它也沒任何優勢呀!如果按內燃機車主的邏輯,那請問1970年的這場日系車異軍突起,就靠一個省油秘訣,取代了這些安全性高,操控性好的美式德系車,這算不算劣幣驅逐良幣?
到了2000年后,美國又發生了震驚全球的911事件,在這個事件爆發三個月以后,SUV和大型越野車的銷量幾乎成幾倍式的增長,當這些911事件發生時,美國人普遍存在一種恐慌和極端的情緒,蔓延到全世界,由于長期缺乏著安全感,這種恐慌帶到了汽車當中,而在這之中,毫無疑問,那龐大的體型和敦厚扎實的用料,最能讓美國人民帶來安全。
- 所以,縱觀汽車百年發展史,有無數的案例證明,一個汽車消費市場銷售最高的汽車從來都不是最優秀的那一輛,而是最符合當下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這也是為什么新能源車在中國能這么火爆的原因,因為它讓大部分的中國人覺得合適自己,讓這個國家和人民都覺得更加符合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最后,你們還在糾結什么叫良性的汽車市場?這就是一個真正良性的汽車市場,一個只選擇最適合自己,而不選擇最好的!一款真正好的車,不是它有多好的用料,有多扎實的底盤,多強的馬力,而是它有多契合消費者的當下需求,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