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朵金花真美麗,參加紅軍奔東西。消滅白匪跑天涯,保衛紅軍萬萬年?!边@是土地革命時期,閩西革命根據地上杭舊縣一帶廣為傳唱的一首民謠。透過婉轉悠揚的歌聲,我們仍然能感受到,當年漂亮三姐妹毅然割掉頭上髻子參加紅軍的堅定作風和意志。
民謠中所唱的“三朵金花”,指的是上杭舊縣鎮新坊村的鄧家三姐妹鄧來金、鄧鳳金、鄧六金,金花被人稱為是史上最高貴的花,在紅軍時期,閩西貧苦出身的三姐妹攜手沖出封建牢籠,剪掉辮子參加紅軍,為革命揮汗灑血,被譽為蘇區的"三朵金花".。
流傳在閩西地區的俗語云,“舊縣無縣,古城無城”, 說的是舊縣,并非一個縣,而是一個鄉;長汀縣的古城,并沒有城,而是一個鎮。舊縣之名,是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縣城遷到此處而得名,舊縣因境內一條貫穿全境的浩蕩的舊縣河匯入汀江,加以地勢開闊,人口相對密集,當年,新坊村貧苦農民皆無田無地,一年到頭都靠租種地主的田地過日子,在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下,群眾生活痛苦不堪,許多人經不起高利貸盤剝,只好賣兒賣女,村里的鄧家幾姐妹就被迫賣給別人做童養媳。
童養媳是舊社會的一種婚姻陋俗,別說有什么家庭地位,年歲稍大就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說穿了,她們是一種不拿工錢的女傭。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紅苕、地瓜干。姐妹幾個從小就開始燒飯、洗衣、拔豬草、上山砍柴背柴,生活異常艱難。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1929年5月,紅軍隊伍來到上杭,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此時,三姐妹喜出望外,窮人要翻身、大眾要解放,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激情如同熊熊烈火在她心中燃起。她們毅然打破封建枷鎖,在全村第一個剪掉辮子,全身心地投入組織兒童團、赤衛隊、婦女會的革命工作,成了村里第一個“紅軍通”,隨后加入組織。
三姐妹參加紅軍隊伍后,主要是負擔地方工作,革命熱情空前高漲,主動承擔起了經濟建設的重任,冒著槍林彈雨支援前線。她們組織擔架隊、運輸隊、救護隊、擴大紅軍發展生產,籌措物資,購買公債,特別是在“擴紅”工作中,帶動了三里五鄉的青年積極參加紅軍、支援前線,涌現了許多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爭當紅軍,的感人事例,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擴紅任務,受到表彰。為紅軍取得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姐妹中的大姐鄧來金,先是負責村兒童團及少先隊大隊長工作,后擔任縣婦女部長,領導當地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組織群眾扛起刺刀長矛出操,樣樣走在前面。紅軍主力長征時,由于身體不過關留守當地打游擊,雖然是留下來在地方上工作,但她經常發動群眾靈活、機智、秘密支持紅軍游擊隊,自己也經常幫助紅軍游擊隊買米、買鹽、送情報,接待后方工作人員和游擊隊??上У氖牵髞碓陂L汀作戰時壯烈犧牲。
三姐妹中的二姐鄧鳳金,參加紅軍隊伍后,被組建派往上杭才溪鄉集訓了一段時間,被送到中央蘇區瑞金學習了3個月。為擴大紅軍影響,保衛蘇區,支援前線,她同姐姐鄧來金、妹妹鄧六金一道走鄉串戶,利用各種形式積極宣傳擴大紅軍活動,后來也升任縣婦女部長。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被迫撤離蘇區,鄧鳳金參加北上抗日的長征隊伍,在十分艱苦的征途中,她因染上血絲蟲病,高燒不退,昏迷不醒,被組織送回后方,從此與黨組織、紅軍失去了聯系,并因患血絲蟲病使右腿致殘。
其間,鄧鳳金只身一人帶病藏身于上杭碧沙、早坑等十分偏僻的山村,躲過敵人一次次的搜捕。在復雜艱苦而危險的環境中,她始終懷著堅定的革命信念,視組織發給的榮譽書如生命,一直珍藏,盼望革命成功。直到建國后,才翻身做主人,后來擔任鄉村婦女隊長、婦女代表,積極投身建設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基層骨干。
晚年,鄧鳳金隨二兒子到廈門鷺島定居。依靠妹妹、妹夫的資助,鳳金的5個子女都念了書成才,老大、老二還念了大學。鄧鳳金年逾古稀,也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家鄉建設,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有一年她的老家發生特大洪水,她不顧年邁多方聯系,積極籌措資金和救災物資,為受災地區和受災群眾捐款捐物。2006年1月5日因病醫治無效于廈門逝世,享年98歲。
小妹鄧六金,由于紅軍來的時候年紀更小,一開始擔任少先隊組長,她像小伙子們那樣勇敢、富有朝氣,每天站崗放哨,鼓動婦女鬧革命。由于工作積極成績突出,不久,她被選為婦女代表。先后擔任了舊縣區委青年干事、上杭中心縣委巡視員、婦女部長,后晉升為省婦女部巡視員、部長。1934年秋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時,由于她身強力壯,不怕苦,能走路,順利通過體檢,被批準參加長征,成為中央主力紅軍中參加過長征的27位女紅軍戰士之一。
在紅軍長征路上,鄧六金分配在干休連任戰士,負責宣傳群眾、籌糧籌款,還要做好民夫的思想工作,協助擔架排和運輸班做好工作。她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經常把自己的干糧讓給民夫吃,自己忍饑挨餓;情況緊急時,她經常幫民夫抬擔架急行軍,領導稱贊她是“許多男子所望塵莫及的”。其實,此時的她吃盡了苦頭,甚至累得多次吐血,但只要工作需要,總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去。
有一次,敵機進行新一輪轟炸,在躲閃中,鄧六金跟隊伍走散了。轟炸結束,鄧六金從一個自然掩體里爬出來,匆匆向部隊遠去的方向追去。但剛走沒幾步,她發現遠處路邊放著一副擔架,上面躺著一位受傷的紅軍軍官。鄧六金知道擔架旁的老鄉缺少幫手,于是跑了過去。得知在剛才的轟炸中,另一名老鄉因害怕逃跑了,剩下的那名老鄉無法干活后,她俯身抬起了擔架,終于追趕上了隊伍。
鄧六金憑著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毅力,堅持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她擔任了中組部婦女部部長的職務。后來調中央婦女部任巡視員。抗戰時期,根據組織安排,她跟隨時任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離開延安取道西安去南昌。從此,二人為了共同的革命信仰走到一起,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相濡以沫,為實現共同的遠大理想奮斗終生。
輾轉到達皖南云嶺新四軍總部后,鄧六金被分配到東南分局的婦女部工作。她組織各地成立婦女抗敵會、婦女協會、婦女救國會,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在抗日救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期間,鄧六金負責籌建華東保育院,從此,她就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培育革命后代和撫養烈士遺孤的工作中,直到解放后,鄧六金帶領教師和員工,精心呵護著一百多個孩子,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上海,把孩子們安全交給了他們的父母。
建國后,鄧六金先后擔任財經委人事處副處長、機關事務局辦公室副主任、監察委副組長等職。鄧六金自己說: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斷斷續續總離不開孩子們,我愛孩子們,孩子們也愛我。開始時,孩子們叫我阿姨,以后叫我鄧奶奶,再以后,叫我鄧老奶奶。孩子們怎么叫都好聽,把我的心都叫年輕了??吹剿麄兣峙值男∈?,笑瞇瞇的小臉,我就高興。即使到了離休之后,她仍然為孩子們到處奔走,動員各方面支持兒童福利基金會,支持兒童教育事業。2003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91歲。雖然她離開這個世界,但她的革命精神卻永遠留了下來。
在閩西根據地“三朵金花”,小妹鄧六金的成就最高,她的丈夫曾山擔任正部級干部外,值得一提的是,鄧六金的5個孩子,成就也很高,其中大兒子成為國家領導人,有三個孩子都官至少將。
她的老家上杭舊縣鎮新坊村,為了紀念閩西根據地巾幗英雄“三朵金花”,修了故居,這是一處位于村落半坡的典型客家民居,土木結構的屋宇,白墻黑瓦,四開間的正堂廂房與兩間橫屋呈7字形布局,且由一間敞口客廳兼甬道連接;內坪由鵝卵石鋪設屋子周邊砌曲形圍墻,內坪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樹,濃密的樹枝伸出墻外,留下一片綠蔭,送來縷縷清香。兩側有一副鮮紅的對聯,“巾幗精神千秋盛,小溪流水萬年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