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由波士頓飛往香港的國泰航空CX811航班,起飛后“客艙內出現煙霧”,隨即掛出7700緊急代碼,并在起飛1小時后返航波士頓。
據國泰官方的消息:
“國泰航空今日(1月20日)由波士頓飛往香港的CX811航班,在起飛后不久收到駕駛艙及客艙內有煙霧的報告,根據既定程序,航班執行預防性折返并于當地時間03:31正常著陸洛根國際機場并停靠至機位,并由工程團隊進行詳細檢查。事件中沒有旅客或機組人員受傷。
我們持續并及時向旅客提供航班的最新動態,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協助。
安全始終是國泰航空的首要關注。我們對事件給旅客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并感謝他們的理解與體諒。”
發生這樣的狀況,誰也不想。但就像之前說過的那樣,飛機再先進也是一種機械,只要是機械就有出現故障的可能,在這一點上,飛機和自行車并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
客艙出現煙霧都有哪些可能?大致可能有的原因:
空調系統故障、客艙設備冒煙、電子艙或電氣設備故障、發動機故障、外部異物進入發動機、氣壓氣溫變化導致的材料性能發生的改變等等。
而人為原因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方面最大可能來源于旅客違規使用充電寶給電子設備充電,由于鋰電池在高空的不穩定性,導致冒煙甚至起火。
作為旅客來說,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必驚慌(慌也沒用),一定要相信飛行機組和客艙機組的專業能力與判斷并100%聽從機組指揮,因為這才是確保大家平安下機的最大希望。
我在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覺得有兩個點值得科普一下。
有人問,既然客艙煙霧已經這么嚴重了,為什么不能釋放氧氣面罩供旅客使用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去翻查了一下手冊,其中客艙煙霧時,對我們乘務員是這么要求的:
1.在處理涉及火情和煙霧的事故/征候時,應時刻戴著氣密呼吸設備,不應考慮使用帶便攜式氧氣瓶的醫療面罩或旅客氧氣面罩來幫助處于充滿煙或煙霧的客艙內的旅客,因為大量的煙或煙霧將通過面量上的氣門或氣孔被吸入。
2.幫助處于充滿煙或煙霧的環境中的旅客的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濕毛巾或濕布捂住嘴和鼻子。濕毛巾或濕布可幫助過濾,且比干毛巾或干布的過濾效果更佳。
3.如果煙或煙霧越來越多,客艙機組應迅速采取行動,將旅客從受影響區域轉移,必要時提供濕毛巾或濕布,并說明如何通過它們來呼吸。
就是說,不僅旅客不能使用氧氣面罩,乘務員出去幫助旅客也需要使用PBE(防護式呼吸裝置)而不能戴氧氣面罩,原因是氧氣面罩上有氣孔會讓煙霧被吸入。
而且我猜測,萬一客艙內有看不到的明火,氧氣面罩中的氧氣一旦釋放出來,也有可能起到助燃的作用,那會更加危險。
但放在真實場景中,在煙霧中一個一個給旅客發放濕毛巾或者濕布都不現實,那么在未來是不是可以考慮在旅客座椅前的口袋里,會存放一個應急用的濕巾?
這個濕巾目前沒有——全世界所有航司里都沒聽說過,這種事情我也不能亂提建議,只是希望能有航司思考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的手冊和應急處置流程始終處在不斷修訂完善的過程中。
除此之外,我關注到有網友在網上提到了放油問題,說如此巨量的燃油在空中釋放,會不會污染環境?
白話來說,在很多特殊場景下,當飛機起飛不久,就必須要返航或備降時,放油是國際通用做法——不然飛機重量太大了,落地時很不安全。
飛機放油一般都在離地3000米的高空以上,這個高度下的航空煤油,會被霧化,也就是從液態變為液態小水珠。這些小水珠會懸浮在空中。高空的低氣壓會將油料進一步霧化,油霧又會揮發成為氣體,被風一吹,在空氣中擴散開來,污染空氣和土地的程度也會大大下降。
你說絕對零污染,那肯定是不太科學,但這是為了保證人機安全的情況所做出的必要決定。
最近兩個月,全世界民航業都不算太平,國內外民航業安全生產都面臨較大壓力。而眼下春運已拉開大幕,無數游子懷揣著對家的思念踏上歸程,每一個航班都承載著團聚的期盼 。相信我們民航人早已做好準備,全力以赴迎接春運這場“大考”。
讓每一次起飛都充滿希望,每一次降落都滿是安心,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在這趟春運之行中順順利利,早日與家人圍坐,共享團圓的溫馨時刻。
今天小年,祝我們都起落安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