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魯中山區的肥城,這里山脈連綿起伏,河流縱橫,矗立于青山翠柏之中,有一座背依鳳凰山、藍頂灰墻的紀念館,上面鐫刻著“陸房戰斗紀念碑”7個大字,碑北刻有紀念碑文,東西兩面分別刻有“1939”字樣,這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我八路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的115師在這里進行的一場激烈的戰斗,史稱“陸房突圍”。
在陸房突圍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雕塑,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們中緊握鋼槍,再現奮斗沖鋒的場景,旁邊刻寫著一首題為《陸房戰役勝利突圍歌》:“偉大的戰績,十年來的光榮,殘酷的陸房戰場上,粉碎敵人撲滅我們的迷夢,不怕敵人的合擊圍攻,更不怕敵人猛烈的炮火,我們鋼鐵一般的意志,怎樣也不能動搖!沖!沖!在堅固的信念下英勇地沖鋒!終于唱遍了勝利的歌聲,收獲了偉大的突圍成功。在祖國大地上,我們歡叫——中華民族萬歲!因為我們勝利的存在,就是敵人死亡的喪鐘。”
這首鼓舞人心的旋律、熱血的歌詞,慷慨激昂的語句,成為后來抗日戰場上激勵官兵,不向邪惡屈服,不向頑敵低頭,大義凜然,絕處逢生,奮勇向前的精神動力。寫這首歌詞的人,便是當時參與指揮和戰斗的時任115師政治部宣傳部長賴可可,勝利的歌聲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9年春,在115師代師長陳光的率領下,一支步伐齊整、士氣高昂的隊伍,行進在魯西邊界的一條蜿蜒小道上。為支援山東人民抗戰,開辟山東抗日根據地,進駐泰西地區,迅速打開了泰西抗戰新局面,就像一把鋼刀插入侵華日軍的胸膛,令侵略者坐臥不安。這年5月11日傍晚,日軍駐山東最高指揮官、第十二軍司令官尾高龜藏,率日軍5000多,偽軍3000多,分九路合圍115師指揮部于縱橫不到10公里的狹小的陸房山區,妄圖置我軍于死地并一舉消滅,一時師部指揮機關3000多人陷入絕境。
陸房山區地勢險要,陸房村四面環山,其北、東為海拔400多米的鳳凰山、雞冠山,西側縱列長3000多米、寬200多米、海拔近500米的肥豬山,西南及南面為海拔約300米的岈山、鳩山和望魯山,雞冠山向西延伸的丹鳳山獨自探出1000多米,向南延伸的狼山又縱列在東面。方圓十幾里分布著十幾個村落和十幾條相互交錯的溝河,只在東南有一缺口。這天凌晨,日軍發動全面進攻,師總部所在的陸房村房傾墻摧、地動山搖。戰火中,從山上往山下看,灰蒙蒙一片,分不清是硝煙還是晨霧。
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我八路軍奮起反擊,擊退日軍多次猛攻,經過多個回合的接觸,戰斗越來越激烈,但由于敵強我弱,武器裝備的差距,我軍決定分3路突圍,隨后,在當地群眾帶領下,避開大路,專走小路,不進村莊,繞道穿行。敵人燃起的火堆近在身旁,敵哨兵喊話清晰可聞,就在敵人的眼皮下,115師師部及各部隊數千人,安全跳出了日軍的合圍。
陸房突圍戰以斃傷日軍1300余人(包括日軍大佐在內的50多名軍官)、我軍僅傷亡200余人的勝利,再創以少勝多的戰例,粉碎了日軍的企圖,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信心,一舉打開了泰西地區的抗日局面,為創建泰西乃至山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戰役結束后,為了提升士氣,師宣傳部長賴可可組織文藝骨干撰寫了紀念文章,他自己親自創作了這首《陸房戰役勝利突圍歌歌詞》,成為戰友們戰場上哼唱的經典歌曲。
賴可可,又名賴哥、羽鴻、夢凡,廣東大埔縣楓朗鎮上山下村人,他在讀書的時候就參加組織,后深入各地開展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來到贛南、閩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紅12軍34師組織干事、宣傳干事、宣傳科長,永定獨立團政委等職務,成為一名團級干部并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他擔任115師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這次著名的陸房突圍之后,他調往山東軍區擔任宣傳部隊,后任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濱海軍區民間流傳著他許多戰斗的故事,其中“討李戰役”中“赤腳大仙”的故事最為出名。
當年,濱海軍區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五大戰略區之一,下轄三個軍分區實力很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和政委唐亮,在建國后都授予上將軍銜,作為政治部主任的賴可可,肩負著一面作戰一面建設根據的雙重任務,為根據地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當年的“討李戰役”。
“討李戰役”就是打擊日偽漢奸李永平,此人率領的是濱海地區警備軍,共有近萬兵力,隸屬青島日軍第五混成旅團長內田指揮,李永平被委任為少將司令,他百般討好日軍,甘當鷹犬,變本加厲地欺壓殘害老百姓,在這一帶燒殺擄掠,強奸婦女,橫征暴斂,充當了日軍在青島地區的間諜,實行所謂“五家連坐法”,一家有事,四家舉發,否則五家連坐,犯下了滔天罪惡,當地群眾對其恨之入骨。
為了鏟除這個毒瘤,我濱海軍區決定對其進行討伐,在行動之前必須有一位潛伏入敵占區進行偵察,這時賴可可自告奮勇,“我去吧,我對于王臺周圍的環境非常熟悉,也善于潛伏工作,最適合作為內應潛伏在王臺街頭。”他絲毫不顧個人的安危,決定身入虎穴化裝偵查,于是喬裝成一名要飯的乞丐,于是,幾天后街上便出現了那個衣冠不整的人。
巡邏的日軍和偽軍也對他毫無警惕,認為他不過是個要飯的,小孩子們也整天圍著他玩耍,叫著“赤腳大仙”、他那滿是污泥的臉上漏出了憨厚的笑容。整天在街頭轉悠,日偽軍城內住在哪個房子,醫院在哪個位置,彈藥庫、武器庫在哪個位置,經過多天的摸查,把敵人軍事布放摸得清清楚楚,他早已暗暗記下,遞到了地下組織那里。
根據這些情報,見時機成熟,我軍分左右兩路縱隊對敵發動夾擊,各部一路凱歌,所向披靡,連克草場、藏馬、龍古之敵,直插偽李大本營泊里。此時,日軍大部隊開始反撲,我軍又迂回敵后襲擊,重創來犯之敵。濱海參戰部隊周密部署,頑強作戰,在奪關拔寨的同時,又逼退了來自膠縣、諸城的增援之敵,大長了人民的志氣,大滅了日偽的威風。
此次戰役,攻克李偽大小據點40余處,拔掉碉堡300余座,斃傷及俘獲日偽軍愛千名,繳獲大量戰利品,解放了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600多個村莊和30多萬人民,鞏固發展了濱海和膠東兩個戰略區的聯系,成果很大,當時的《解放日報》以“山東捷報”對這次戰役發表了社論,社論中特別指出:“濱北討李戰役,在整個戰爭的組織與軍民合作上成績特別顯著……如此密切的軍民關系和健全的組織工作,這就是敵后根據地的勝利之道。“討李戰役”后,罪大惡極的漢奸頭子李永平在青島憂心如焚,一命嗚呼。
左三為賴可可
此次戰役改變了濱海地區的敵我態勢,擴大了根據地,特別是抗日根據地的老百姓當年得知化裝的“赤腳大仙”是八路軍高層的時候,都為其能吃得了如此之苦驚嘆不已,至今在這一帶流傳著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故事,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認為一名高級干部身份的人,能夠吃常人難吃之苦,遭常人難遭之罪,是為了下一代能夠過上好的日子,享受好的生活。沒有這種崇高的理想,是很難承受所面臨的極度危險和困苦的。
左二為賴可可
在戰爭年代立下功勛的賴可可,建國后先后擔任青島書記、山東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青島海軍基地政委等職,后來調到浙江任書記,官至正部級,可惜的是到了晚年犯嚴重錯誤,組織給予開除處分,奮斗的前半年,還有晚年的結局,其過往令人唏噓感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