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縣城里頭,有那么幾個崗位,聽起來挺風光,掛著正科的頭銜,但實際上,卻是“有名無實”,干得多,回報少,有時候還可能給自己找不痛快。
首先,咱先澄清一下,雖然這幾個單位的一把手權力大小,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某些老大難副科,為了解決正科實職,他們還是非常想去這幾個單位的。
只不過,這是他們純粹為了解決正科,或者為了當上縣直單位一把手,并不是他們看重這些單位的權利。
一、民宗局局長,這名字聽著就挺特別的。他們的工作,說白了就是保障信教的鄉親們能正常活動,同時還得防著那些極端的想法,讓各方都高興。可這事兒哪那么容易,就像走鋼絲,得小心翼翼地在宗教團體和政府之間找平衡,一不小心,小事兒也能變成大事兒,弄不好就得背鍋。平時沒人注意,一出事兒,第一個就被推出來。
二、科技局局長,聽起來挺高大上的,像是縣城里的科技先鋒。但實際情況,縣城里科技資源少得可憐,創新氛圍也淡,他們就像是空中樓閣的守護者,天天跑項目,累得半死,結果能拿到手的資金也就那么一丟丟,做了也看不出啥成果,不做又要挨批評,真是兩頭不討好。
三、檔案局局長,那就更別提了,簡直就是被遺忘的角落。整天跟一堆紙打交道,繁瑣又枯燥,還得有超人的耐心。他們說話的分量輕得跟羽毛似的,工作環境也一般,但就是這樣的崗位,卻默默守護著整個縣城的歷史記憶,你說冤不冤?
四、氣象局局長,這活也不好干。天氣預報,大家都盯著看,可萬一不準,那罵聲就像雨點一樣砸過來。縣城的氣象設備舊,技術也有限,他們已經盡力了,但外界哪管這些,只要預報有誤,就等著挨罵吧。
五、地震局局長,那就更別提了,平時沒人記得,地震一來,才想起他們。他們得監測地震,可縣城的設備和技術都不行,群眾對他們誤解深得很,總覺得他們平時沒事做,地震來了才知道。其實他們心里苦。
六、縣志辦主任,這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編縣志,聽起來挺有文化,實際上累得要死,還得收集資料、整理、編纂,費時費力。成果出來了,也就擺在那里積灰,沒人關心。你說這活兒干得有啥意思?
七、還有文聯主席,他們得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可縣城里文化藝術哪有市場?沒資源,沒人支持,全靠情懷撐著。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干著沒人喝彩的活兒,你說這得多難?
這些崗位,都有一個共同點:有職無權,活兒沒少干,成績卻難出。
在咱們縣城這個看重實權和實績的地方,這些局長的位置,就成了大家都不想碰的冷衙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