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623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恐婚”可能與原生家庭氛圍、“女拳”思想有關
02、情侶、夫妻間的慘案,令人望而卻步
03、“恐婚”“不婚”的年輕人,如何調整心態?
年關將近,又有很多年輕人面臨著“每逢佳節被催婚”的煩惱。
在如今的社會中,年輕人晚婚、甚至不婚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很多父母對此非常著急,盼著孩子能夠早點成家、生娃。
有些父母使出各種招數來催婚,但逼得越急,越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還可能引發親子間的矛盾與沖突。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結合精準心理學的高效知識,分析年輕人“恐婚”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我們該如何理性地看待婚姻。
01、“恐婚”可能與原生家庭氛圍、“女拳”思想有關
很多年輕人“恐婚”,甚至成為不婚主義者,很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父母總是吵架,把日子過得雞飛狗跳,漸漸地,他們對婚姻產生了抵觸、甚至是恐懼心理。
此圖為AI生成
其實這并不難理解,“我爸媽的婚姻那么不幸福,那我干嘛要結婚呢?”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墳墓”,這部分年輕人覺得父母的婚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也就是說,有些孩子選擇不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父母身上。這些父母沒有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在這方面缺乏智慧,也沒為孩子做好榜樣!
在臨床心理干預中,有這種遭遇的青少年患者非常多。
比如小琴,她的父母經常當她的面吵架。母親生氣的時候,有時還會惡狠狠地沖她說,“都是因為你,我才不能跟你爸離婚,你這個拖油瓶。”
這對小琴造成了嚴重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小琴變得自卑、自罪,還開始對婚姻、兩性關系產生了質疑。
再加上,小琴父親的家庭教育方式非常簡單粗暴,也對小琴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傷害。小琴長大以后,一度對異性非常排斥,還說自己要成為不婚主義者。
而且,夫妻雙方是否有經營婚姻的智慧,這其實與學歷高低沒有直接關系。
很多碩士、博士等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工作很體面,素質很高,在外待人有禮、文質彬彬,但回到家還是不懂得互相理解和包容,吵得不可開交。
之前我們提及過一個真實例子,一對復旦大學教授帶抑郁癥兒子去看心理學教授。
這個14歲的孩子覺得人生沒意義,想自殺,背后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從小經常看到父母吵架。
在他眼里,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真的沒啥意思。就算自己的成績跟爸媽一樣優秀,考上了復旦,可日子還是過得那么吵吵鬧鬧,那么痛苦,又有什么意義?
第二,很多女性不婚、不育,有可能是受到極端的“女拳”主義的影響。
19世紀初期,歐美國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女權主義運動,呼吁停止對女性的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
到了20世紀,女權主義也傳入了我們國內,“婦女能頂半邊天”、“男女平等”等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也大大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在過去,不管中外,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確實太低了。女性群體渴望得到平等對待,這場“婦女解放運動”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但是近年來,網絡上所宣傳的女權主義越來越變味了,甚至走向了極端和癲狂。有網友調侃,這都變成“女拳”主義了!
真正的女權主義追求的應該是女性獨立和性別平等,但如今網絡上的“女拳”主義,是借著女性覺醒為由,追求女性“特權”,甚至理所當然地享受男性付出,一味索取。
很多女性受到這股風氣的影響,出現非常不理性的“受害者思維”。
她們認為女性以往受到了社會的不公平對待,受到了男性的剝削,那么她們自己也是受害者中的一份子。
“既然我是受害者,那么讓那些男人補償我、給我錢花,這有啥問題?”她們以為這就是“維護女性的權利”。
其實,這種非理性觀念會導致她們跟異性相處時變得非常敏感、多疑,表現得非?!拜S”。
她們很容易從負面的角度去解讀異性的言行舉止,總是認為對方在侵犯自己的權利,甚至會頻繁與異性發生矛盾與沖突,不斷形成關于異性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可想而知,她們很難找到合適的、能融洽并長久相處的伴侶。
有的“女拳”主義者還總是大搞“男女對立”。她們一邊享受著男性的付出,一邊還指責“男的沒一個好東西”,甚至鼓動女性不婚、不育。
在當今社會,這些女性當然有權利選擇不婚、不育??墒牵绻齻儧]能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經濟獨立的話,她們隨著年齡增長,很可能會后悔當初的決定。
可是等到她們想結婚時,往往年紀又比較大了,更難找到如意郎君了。如果中晚年時生活拮據、沒人照顧和陪伴,她們會陷入非常窘迫的處境。
近期,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2025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會重點整治宣揚極端女權、刻意鼓吹不婚不育、甚至反婚反育、挑動性別對立等問題。
希望深受極端女性主義影響的女性要及時醒悟過來,不要再繼續受其毒害,令自己在人生大事上作出不理性的選擇。
02、情侶、夫妻間的慘案,令人望而卻步
第三,有些年輕人經??吹揭恍┣閭H夫妻之間的悲劇,對愛情、婚姻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比如,最近我們回顧的殺妻慘案:清華學子、硅谷工程師陳立人一拳拳地把妻子活活打死!
陳立人與妻子,圖片來源于網絡
還有“北大女生包麗被虐待案”,北大女生包麗反復遭受到男友牟林翰的PUA,最終出現重度抑郁發作,自殺離世。
很多女性覺得毛骨悚然:這2個男人的學歷那么高,心里還那么陰暗、那么暴力,誰知道我遇到的男人會不會也這樣?戀愛結婚的風險真是太高了!
當然,在戀愛和婚姻中成為受害者的不一定都是女性。比如,2024年發生的“胖貓”事件。
21歲的胖貓住在廉價出租屋里,每天靠游戲代練辛苦掙錢,而他的女友譚竹卻臉不紅心不跳地花費他數十萬元。最后,譚竹堅決分手,胖貓選擇了跳江。
很多人說譚竹就是“渣女”“撈女”,為了錢而玩弄感情,至于真相和內情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胖貓在這段感情中備受傷害,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還有,WePhone創始人、程序員蘇享茂被前妻翟欣欣以婚戀名義,索取了千萬財產,還慘被PUA。最后蘇享茂精神崩潰,跳樓自殺身亡。
不過,翟欣欣也沒有好下場,她因涉嫌敲詐勒索已被逮捕。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些年輕人選擇不婚,其實不是真正的“恐婚”,而是因為一直沒找到真正三觀一致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婚反而是一種相對理性的選擇。
封建社會的婚姻講究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門當戶對,而現代社會的“門當戶對”,實際上是夫妻雙方的三觀要一致。
有些人在打拼事業的過程中,個人能力、認知維度不斷提升,甚至已經實現了真正的經濟、人格、思想上的獨立。
但認知維度越高的人,往往就會越孤獨,因為他們難以在生活中找到真正三觀一致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果勉強找個三觀不一致的人一起生活,那很可能是不幸福的,兩人婚后免不了各種爭吵。
雖然有些夫妻能夠通過磨合,形成新的、一致的三觀,但如果一開始兩人的三觀差得遠,這個過程也是比較辛苦的。
所以,很多人找不到三觀相對一致的人時,寧愿不將就、不結婚。只要他們做到了真正的獨立,其實也可以過好自己的一生。
03、“恐婚”“不婚”的年輕人,如何調整心態?
對于存在“恐婚”心理的年輕人,應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盡量作出更加理性的選擇,避免以后后悔?
此圖為AI生成
第一,我們要不斷提高自我覺察能力,由“受害者思維”轉化為“幸存者思維”。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來自父母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但我們要意識到,這是父母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
我們不要一味責怪父母,也不能一味在心理創傷中沉淪下去。
無論如何,我們都已經長大成人,并還好好地活著,我們就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覺察到自己遭受到的心理創傷,并想辦法克服相應的負面影響。
即使我們難以自我修復心理創傷,也可以在自己的心理創傷被激活,并出現強烈的負性情緒時,要提醒自己處于非理性的狀態下,盡量不要做太多的選擇與決定,而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比如,在是否結婚的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選擇不結婚,很可能就是因為受到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影響,對婚姻感到恐懼。
那我們就要意識到,這種恐懼實際上是心理創傷導致的,而非婚姻本身令人恐懼。社會上其實有很多真正的模范夫妻、幸福婚姻,這都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要讓自己的情緒盡量平和下來,更加理性地分析結婚的利弊,再作出自己的選擇。
當然,對于遭受過心理創傷的人來說,想讓自己的情緒平和下來也不容易。
大家可以嘗試我自創的、可用于自我調整情緒的“ASRPAS法”(簡稱“六六大順法”)。
對于遭受的心理創傷數量較少、程度不算太嚴重的人來說,“ASRPAS法”可以起到明顯的作用,幫助我們快速擺脫負性情緒。
但如果遭受的心理創傷比較多,程度也比較嚴重的話,“ASRPAS法”能起到的作用就比較小,甚至不起效。
這部分人最好尋求專業的心理干預、精神醫學手段來解決問題。
第二,如果決定結婚,那選擇伴侶時,一定要懂得識別人格障礙,避免遇到“渣男”“渣女”!
在大眾眼里,“渣男”“渣女”是人品有問題。
實際上,所謂的“渣男”、“渣女”就是人格障礙者,遇事就怪別人,傷害了別人還理直氣壯,毫無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
與這種人談戀愛、甚至結婚,無疑是將自己往火坑里推!
所以,我們要學會識別這類人格障礙者,一旦遇到,就趕緊跑!惹不起也躲得起!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
有些人特別善良,但不懂得善良也要分對象。他們在談戀愛時就發現對方存在很大問題,那明明就是個“渣男”“渣女”!
但他們不但不及時止損,還希望用“愛”去打動對方、感化對方,希望對方回頭是岸。
這是非常愚蠢的!人格障礙者嚴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這不是靠“愛”和“寬容”就能改變的!
如果我們懂得識別人格障礙者,懂得避坑,那根本不必恐婚。與人格健全的人談戀愛、結婚,兩人互相扶持、理解,一起提升,這是一段美好而幸福的姻緣!
第三,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在還沒遇到合適的人之前,可以先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生活中有一個常見現象:相同的人會互相吸引。
雖然這不是絕對的,但在客觀上,如果你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建立更好的社交圈,那你就能結識更多優秀的人,找到素質更高的愛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斷提升,并實現經濟、人格、思想上的獨立后,如果我們將來結了婚,另一半也更有可能發自內心地尊重我們,兩人能更平等地相處。
很多人在婚姻中總是忍讓、委曲求全,這就是一種不平等的相處方式,這也會助長另一半的偏執與自戀,導致自己不斷在婚姻中受到傷害。
《再見愛人4》中的黃圣依就是如此,楊子雖然未達到自戀型人格障礙(NPD)的程度,但很明顯非常自戀,總希望黃圣依服從自己的安排。
楊子與黃圣依,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黃圣依看似寬容大方、不計較,但其實內心一直在忍讓。她積累了大量的負性情緒,最終決定離婚。
當然,即使上面幾點都做到了,有些年輕人還是選擇不結婚,這當然是他們的權利和自由。
不過,希望這些年輕人要深思熟慮,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將來年紀大了不要后悔,也不必后悔,更不要美化自己沒有走過的那一條路。
每一種選擇的背后都有利有弊,真正理性地做了選擇后,就不要后悔,而要把握好自己的一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如果最后選擇了結婚,那就要懂得好好經營婚姻。如果還選擇了要孩子,那更要為下一代營造良好的、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長。
當然,有的人一開始不懂得識別人格障礙,不幸遇到了“渣男”或“渣女”,那選擇離婚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希望這些人不要把離婚定義為一件失敗的事情,而要從這一段婚姻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快速自我提升。
如果以后遇到合適的人,我們仍然可以再次選擇婚姻,收獲真正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