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就剩最后一個交易日了。每年這個時候,都有炒股的朋友會問我如何看后市,一年之計在于春嘛,可以理解。
講實話,從2021年開始,我就沒有不看好過A股,但是我一直反復強調,你持有什么股票很重要,你持有了正確的股票從2021年開始就進入了長期的牛市了,而一旦你買錯了股票,可能就一直感受到的是熊市,顯然,對多數人來講,感受到的是熊市。
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在中國A股市場上,適合長期持有的公司大概在0.5%左右,長期持有就賺錢的確是不難的。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大A股民太善良了,容易賺到的錢他們并不喜歡去賺,而總是愿意一如既往為市場做貢獻。
2021年以來,你應該買入并一直持有的股票,跟去年924行情以來到現在,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你應該持有的股票其實是完全一樣的。
很多普通投資者喜歡彈性,喜歡打板。就拿去年924行情來說,第一波是普漲,ETF,甚至大盤都能漲停,當然盤子越小的東西彈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跑去追高買30cm的北交所股票。
但我一再說這一輪資本市場是有使命的。第一波,打的是流動性的充分回歸,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普漲。但是應該買什么,長期持有什么,還是要看這一輪資本市場的使命到底是什么,還有就是錢在誰手里,子彈在誰那里。
當然,我知道可能你更關心的是,最好直接告訴我吧,就是看什么方向,買什么票。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做股民,越是停留于表面,越是賺不到錢。因為既然是牛來了,而且是帶著使命的牛,不要瘋牛,要慢牛,那就底層邏輯必須要清晰,因為只有底層清晰,你才敢持股,持正確的股,也才能真正的賺大錢。
我的文章從來不會直接告訴你直接的結果,但是我更喜歡從底層邏輯出發給你來梳理。
我給大家提供一個底層的思路:未來三年,我們市場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化債”。
但是,“化債”這個思路,肯定不是大家理解的化債(AMC)概念股。因為從長期來看,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化債到底是誰來受益?
要想理解這個問題,你就得順著我說的這個思路去想,我們就要思考國家的賬本上的幾個收入到底是哪里來的?
第一個收入,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這里面主要是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那稅收大家都懂,什么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甚至大家熟悉的印花稅等等。那非稅收入有什么?主要就是罰沒收入,還有就是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收入。
第二個收入,就是行政事業型收費,還有國有資產資源收入也會歸納到第二種收入,就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它是不用上交的,全部都歸到地方。
第三個收入,那就是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也就是咱們所熟悉的國有資本的分紅收入了。
第四個收入,就是社保基金收入。
那既然是化債,就是要把隱形債置換成顯性債;用低利息來置換高利息,再慢慢的靠收入大于支出,用時間換空間,債不就慢慢化掉了嗎?
針對資本市場來說,怎么化債呢?首先肯定不能通縮。所以我們看到財爸央媽會議,雖然不是直接針對資本市場,而是整個宏觀經濟。但財爸央媽的托底已經告訴大家,原來的債他都管了,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相互之間的欠款就有人管了?那這意思是不是就是要把資產盤活?特別是一些在建工程要完工不能爛尾,你都爛尾了,還有什么收益呢?沒有收益,資產價值是不是就上不去了?
那有一些央企國企的股票,為什么破凈?很簡單,大家對你的資產值多少錢還是存在顧慮的呀。再一個,央企國企的估值上去了,后邊來個定增發型股份購買資產,再去買一些優質資產,多賺錢多分紅,是不是也能貢獻收入?
另外,這些央企國企的大股東實控人是誰呀?估值上去了,市值上去了,他能不能隨便的就拋售股票?再加上924政策出來,領會政策意圖,政治要正確,這些都必須得是機構所為,所以子彈都在機構手里,特別是金融機構手里,你說他們買啥?難不成買你那些估值炒上天的,業績一塌糊涂的垃圾股,甚至高位還發了減持公告的股票?
我說的已經夠明白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