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姜天涯
又是一年春運時。 在上海忙碌了一年的你,是否已經踏上歸家的旅途? 這一年,你在上海過得怎么樣? 這一年,你攢下錢了嗎? 在上海火車站、上海虹橋站,我們開啟了龍年的最后一次街頭采訪。
老周
2025年春運第三天,60歲的老周拉著行李箱出現在上海火車站南廣場,箱子上是整整一袋蘇打餅干。
他來自湖北隨州,正準備坐高鐵到孝感北,再轉車到隨州。全程在火車上的時間有7個多小時。
一袋子蘇打餅干是他這一路的干糧,“7個小時,堅持一下就行了”。
老周的蘇打餅干
老周過去一年在上海打工,在工地上干活。
這一年他攢下了3萬多元。“看自己經用不經用的問題。錢這個東西,你花多了,它攢不了了。我們上歲數的人,肯定是節約的。”
在上海,老周住在工地上,每個月的基本開銷就是吃飯,1000元左右。
明年,他還準備來上海打工。“因為跟內地比,(上海)經濟來源肯定要好一點。”
他的新年愿望是:“一年比一年好。”
在上海火車站南廣場上,你能看到許多同款大背包,寫著“中國旅游”四個字,還有很多桶。對不少人來說,這就是他們在上海一年的全部家當。
這只出鏡率極高的背包,來自工地附近的商店,20多元一只,它很能裝。這只包顏色不一、新舊不一,訴說著歸家人的打工史。
圖中綠色的“中國旅客”背包還很新
包主人說才買了一兩年
他的桶里裝著牙刷毛巾
而那只桶,就是行李箱的圓柱體版本,結實、耐用、好裝、方便。
老楊的回家行李里就有這樣一只桶。
“我們在工地洗澡、洗腳,都帶這個桶,丟了可惜。他們年輕人,好多就丟掉了。”
在工地上,這只桶可以拿來洗腳、洗衣服。到了回家的時候,這只桶可以拿來裝部分行李。老楊的桶里就放著一條毛毯和兩只保溫杯。
老楊坐在自己的行李袋上
行李箱是老鄉的
箱上是一根膠槍
兩只桶分別屬于老楊和他的老鄉
老楊50多歲,來自河南漯河。他要坐一晚上13個小時的硬座回家,124元,如果買臥鋪票,要200多元。
這是老楊第三次來上海打工,經人介紹,他在臨港工作了2個多月,工作內容是蓋房子。
“一天(收入)也就兩百多塊錢,三百塊錢。”
老楊曾在不同的城市打工,他每年可以打工的時間是分段的,一年三次。
“我們這種就是種完莊稼之后才能出來。”
“第一次就是過完年,一直到6月份,回家收麥子。”
“收完麥子,種玉米。那就到7月份出來,到10月份左右回家,收玉米、種麥子。”
“種完麥子出來,一直到過年。”
老楊
老楊的新年愿望,是老家能有更多打工的機會。
老楊算過務工和務農的帳,從經濟效益來說,肯定是務工更好。
“我一畝地,1200斤,除去投資,3個月才賺個三百塊錢左右。按兩季來算,凈利潤才五六百塊錢。”
“那我一個月(打工)9000塊錢,就按吃完花完,我不還有6000塊錢嘛。”
“如果不顧及我的農田,我每年最少可以收入十萬塊錢。”
即便經濟賬算得清,但老楊還沒有辦法像周圍的老鄉那樣把地租出去,然后全年外出打工。
“本身我是個農民嘛,種地是我的根本,不種心里面不舒服。”
“或許我們這種人,就是跟不上形勢。年輕人不想那么多,他們把地租出去,我就想我萬一把它租出去了,要不回來咋辦。”
“假如我百年以后要入土的話,就找不到地方,我還要自己掏錢。”
“誒。不用說了,那個時間太遠了。”
小田
小田在上海念大一,他正準備回新疆第一師阿拉爾市,那是小田出生的地方, 他是疆二代,父母年輕時從四川到新疆,參與援疆工作。
小田回家的路程要兩天多,先坐40個小時的火車到烏魯木齊,再轉火車十幾個小時到阿拉爾。
這是他第一次坐火車回新疆。“我父母給我錢,但是我選擇坐火車。他們想讓我快點回去,但是我想的是,坐火車體驗一下這個過程,可以一路看風景,也是體驗。”
體驗,可以用來概括小田剛來上海的這半年。
“上海,魔都嘛。太大了。來這邊能感受到發展得非常快,很多都是我沒有見過的。”
在來上海讀書之前,小田去過的大城市是成都,這是他第一次來上海。
他覺得上海的一切都比老家大了很多。“像商場,還有火車站、飛機場,這些在我老家都非常小。我也算(經歷了)從小縣城到大城市的一個成長歷程。”
“而且我在上海看到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展覽和博物館,這些都是見證的一個過程。”
在去過的博物館里,小田最喜歡上海天文館。
“我的專業跟這個沒有關系,這是我小時候的一個興趣,但沒有過多去了解,在上海有非常好的資源,我想去接觸一下。”
因為還在讀書,小田沒有攢到貨幣金錢,他攢下的是體驗。他覺得在上海的半年特別充實。
小田的新年愿望是“及時行樂”,“天天開心就好,也不是說多么偉大,反正就是享受當下”。
小林今年30歲,他和老婆小王,正準備在上海火車站周邊吃飯,一會兒要坐火車回甘肅隴南。
“(老家)很遠的,有2000多公里。坐火車的話,得34個小時。”
小林(圖左)和小王(右)
小林和小王要先坐臥鋪到蘭州,再轉車回隴南。
半年前,小林和小王來上海工作。“我朋友在這邊嘛,他在上海待了好多年了,我們就跟著他來了。”
小林的工作是網約車司機。“你好好干的話,除去給公司交掉車租,一個月萬把塊還是掙得到的。”
小林
小王在南匯的電子廠工作,工資6000元左右。
兩人租住在南匯園區附近的一間房子,700多元月租,有獨立廚衛。“那邊是園區,(房租)便宜點。”
夫妻倆每月的生活開銷差不多在6000元左右,剩下的錢都可以攢下來。
來上海之前,小林在新疆的露天煤礦開卡車,他覺得太熱,今年就來了上海。
這半年給小林的印象不錯。
“到大城市出來闖蕩下,很好的。在上海路上開車,懂得禮讓,也不插隊,各方面好得很。”
小林和小王準備回家待一個月之后回上海。
“新年愿望就祝大家新年快樂,父母身體健康,都越來越好吧。”
春運第四天,Cathy正在虹橋火車站候車,她要坐6個多小時的高鐵回山東。
因為從事教育行業,有寒假,所以Cathy的春運來得比較早。
Cathy
過去一年,她在上海攢了十幾萬。
“可能我們這個行業,本身能支出的地方不多,我不用租房子什么的。”
至于一個月在上海花銷多少,Cathy沒有算過,“這個我不太在乎”,“吃我就吃我想吃的,用我就用我想用的”。
Cathy的新年愿望是:“希望明年賺大錢。”
“錢沒有賺夠的時候啊。我希望讓父母過得更好一些吧。”
小韓
小韓今年 37 歲,他雖然出現在虹橋火車站,但嚴格來說不算春運回家。
“公司在上海,然后經常全國跑。”
小韓給我們看了這個月的出差記錄,1月還未過完,火車票已有一沓,有時候甚至一天跑3個城市。他供職于上海一家私企,工作是售后服務、設備調試。
小韓的隨身行李是一個雙肩包、一個大行李箱和一個測煙氣分析的儀器箱,這就是他的移動家當。在上海工作的8年多里,他一直是這樣跑來跑去。
“上海偶爾回來一下,像剛剛從上海中心干完活,這會兒馬上要去山東。”
小韓的移動家當
小韓的家在徐州,他要到1月27、28號才能回老家。但是要從哪里回徐州,他也不確定。“干這行,就從來沒確定過。”
但他還是在上海租了房子,不到1000元的房租。
“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合租了一個,其實我們倆都不怎么住,我們經常在外面住酒店。”
房子租在寶山的村里。“以前也租住過安置房小區,但后來一核算,不如住在村子里面,村子里面離地鐵站近些,走路十幾分鐘吧。”
小韓一年的收入有十幾萬,但他沒有攢到錢。
“一直在做牛馬,感覺還掙不到錢。”
“今年正好我又生了二胎。現在肯定是牛馬更勞累了。”
“今年突然之間又來了個孩子,來了個小孩就要吧。剛開始想著,要是兒子就完蛋了。還好,不是兒子,哈哈哈。”
至于愿望,小韓回答得很干脆。
“愿望?其實沒有愿望。”
“不用想,沒有時間想。”
有人是火車站的常客,有人是火車站的過客。
“我就是一個過客。”
“經常在上海中轉。中轉完了之后,再到別的城市去。”
孔先生是山東煙臺人,今年40歲。
他從浙江溫嶺坐車而來,4個小時之后,轉車到山東煙臺。一直是虹橋過客的他,還從未離開火車站看過上海。
孔先生站在虹橋火車站的二樓平臺
俯瞰人來人往
孔先生的工作是船員,他剛結束了半年在船上的生活。他形容自己的工作為三點一線,吃飯、睡覺、工作,而這三點都在一條船上。
孔先生也想過“上岸”。“但是干船干了這么多年,這也是我的職業。那我下船,我還能干什么?我都不知道我能干什么?”
他已經習慣了船上封閉的生活。
“在船上社交也很少,一個船也就十幾、二十幾個人,接觸不到新的面孔。誒,你只能周而復始,一直循環循環。下船以后想干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能干什么。”
孔先生
過去一年,孔先生攢下了十幾萬,他準備在家休息一到兩個月后,再上船。
在十年的船員生涯中,孔先生跑過遠洋,也跑過國內。在遠洋船漫長的航行之后,走下船“接地氣“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在他跑過的地方里,他對意大利有較深的印象。
“去了意大利那個皇宮,看那些壁畫啊、古建筑啊,挺不錯的。”
遇見孔先生的時候,他正在虹橋火車站二樓的平臺,俯瞰人來人往。
“這邊也是人來人往,但和船上又不一樣,船上就十幾、二十幾個人,這邊這么多人進進出出。”
春運期間的虹橋火車站
他的新年愿望是:“家里面人身體健康,祝父母身體健康。”
“然后來年再多賺點錢。一出來大半年,畢竟是有點愧疚,你聚少離多,一年在家沒幾個月,拿點錢補償補償嘛。”
25歲的小馮正準備去北京。
“我家在山東,然后先回北京找爸媽。”
小馮
雖然2024年才剛畢業,但這一年他也攢下了4、5萬。
小馮畢業后也曾做過電商運營的工作,但工作與自己的預期不符,就沒再繼續。現在,他為自己打工,是個自由職業者,做廣告設計類的項目。之所以轉賽道這么快,是因為他大學時候已經開始“創業”接活了。
在上海生活,小馮的月開銷2000多元。房子租在安亭,月租1000元左右。
過去一年,他在上海過得挺好。“上海挺寬容、挺包容的,然后經濟也比別的城市發達,掙錢也比較好掙嘛,肯定比小城市掙得多一點。”
小馮的新年愿望是“祖國繁榮昌盛,經濟越來越好”。
而他的個人愿望是“多掙點錢”。
“多掙點錢,然后娶個媳婦,能買得起房。”
“(房子)能在上海買,就在上海買,畢竟在上海待這么多年了嘛。”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鴻/
拍視頻:姚祖鴻/
畫圖:二 黑/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