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
從歷年來的數據看,這種結論是基于兩個前提的:
一是以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為典型的生產行業,消耗了大量的電力,即我們熟知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
二是以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為典型的生產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
數據表明,2000年前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這類以生產制造為主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六成。
2024年,國民經濟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到44%以下。鑒于服務業貢獻度的提升,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用電量不再是經濟的晴雨表了呢?
能源部門2024年度的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9.85萬億度,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0.14萬億度,第二產業用電量6.39萬億度,兩者合計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二。
看起來,用電量是經濟的晴雨表,仍然有效。
跟歷史同期相比,這種比重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我們整理了2004年以來的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將其繪制成百分比圖表,用于觀察各行業用電量的變化情況。
在長達二十年的電力消費結構中,一直到2019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這兩大生產型行業的用電量,所占比重才低于75%。
2007年以來,這兩大行業所占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2024年下降到三分之二,即全社會每用100度電,有66度用在了第一和第二產業。
此消彼長,生產型行業比重的下降,意味著服務行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所占比重的上升。
2022年度,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15.5%,之后有所回落,2024年為15.2%。
服務業,屬于輕能耗行業,其用電量,直到2018年才突破15%。2024年,服務業(第三產業)用電量為1.83萬億度,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來到18.6%,創下過去二十年的新高。
生產型行業用電量比重的下降,是國民經濟從生產制造大國向更高附加值的服務型國家轉型的結果。
這種轉型,對全社會財富分配機制要求極高,如果制度、思想跟不上轉型的要求,這個國家很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