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70650萬噸,換算成大家更熟知的單位,叫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
按照全國14億人口算,相當于人均糧食產量達到1千斤,遠高于國際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糧食產量之所以能維持這么高,按照官方的話說,與三個關鍵因素有關:一是10億畝高標準農田,二是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三是良種的迭代升級。
但,你知道什么叫糧食嗎?相信很多人給不出完整的答案。
官方當前關于糧食產量的統計分類,共分為三類:
一,谷物,包括稻谷、小麥、玉米、谷子、高粱以及其它谷類(如大麥、燕麥、蕎麥等);
二,豆類,包括大豆、綠豆、紅小豆等;
三,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等。
邏輯思維能力較強、且生活經驗豐富的網友,肯定馬上能想到:一斤紅薯和一斤面粉,提供的能量,能是一樣嗎?
所以,在糧食產量的統計中,不同類型的糧食,計算方法也不同:”谷物按脫粒后的原糧計算,豆類按去豆莢后的干豆計算,薯類(馬鈴薯和甘薯)以鮮薯 5 :1 折算糧食“。
五斤紅薯和一斤小麥,提供的能量相同,看起來這是一個相對合理的統計方法。
基于這種統計方法,我們可以得到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統計中,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所占的比重,如下圖所示。
稻谷和小麥,是糧食中最重要的部分,被稱為主糧,兩者所占的比重,多年來在55%左右,2011年起跌破55%,過去兩年跌到50%以下。
與稻谷小麥下跌的趨勢相比,玉米在糧食產量中所占的比重,從11%增長到41%,七十年來增長了30個百分點。
從產量來看,1949年,全國玉米產量僅有1242萬噸,2024年增長到29492萬噸,增長了20倍以上。
當然,小麥和稻谷的產量也在增長,只是增長慢于玉米(小麥七十年來增長了10倍多、稻谷僅有4倍多)。
或許這才是糧食產量連年增長背后的原因。
1949年,占全國43%的稻谷,是第一大主糧。大約在2010年前后,玉米的產量超過稻谷,取代稻谷成為第一大主糧。
這種轉變的背后,一方面是居民生活對稻谷、小麥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飲食結構中攝入了更多的肉類、蔬菜、水果等,以及以玉米、豆類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食品。
另一方面,于耕種者而言,跟稻谷相比,玉米的耕種成本更低,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