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話古蛇——古杯蛇(Palaeophis)
蛇年新春,小盜龍打算在正月里給大家科普幾種已經滅絕的史前巨蛇,一起探索蛇類的極限和輝煌,今天介紹史前最大海蛇——古杯蛇!
巨大海蛇傳說流傳于世界各地的神話之中,即便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后的近代,水手之間依然流傳著關于超大海蛇的故事。在蛇類演化史上的確出現過巨大的海蛇,它就是古杯蛇。
圖注:傳說中的大海蛇,圖片來自網絡
古杯蛇的屬名來自于希臘語中“Palae”(意為“古老”)和“Pophis”(意為“蛇”),本意就是“古老的蛇”。古杯蛇的模式種名為頂峰古杯蛇(Palaeophis toliapicus),但并非古杯蛇屬內唯一的種。
古杯蛇的還是最早發現于19世紀初的法國,之后又在英國發現,直到由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命名,時間是在1841年。第二年的1842年,歐文創造了“恐龍”一詞。
圖注:古杯蛇的命名者理查德·歐文,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頂峰古杯蛇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古杯蛇被命名之后,其化石在歐洲、北美洲、非洲等地接連被發現,但是化石所屬蛇類個體的長度在1.3至6米之間。1983年,古生物學家在非洲的馬里發現了屬于古杯蛇的化石,盡管只有一些脊椎骨化石,但是尺寸遠大于之前發現的化石,推算其長度上限為12.3米。馬里發現的古杯蛇被命名為巨像古杯蛇(Palaeophis colossaeus),種名來自其巨大的體型。
圖注:巨像古杯蛇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巨像古杯蛇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古杯蛇無疑是已知最大的海蛇,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神話中各種巨大的海蛇。古杯蛇的外形不同于今天游于海洋中的輕盈海蛇,骨骼結構上展示出許多獨特的特征。古杯蛇的腦袋寬大,頭骨堅固,下頜粗壯,有很強的咬合力。古杯蛇嘴中長有鋒利的牙齒,牙齒粗壯,表面游縱向的紋路,適合對付光滑的獵物,比如魚類及魷魚等。
圖注:古杯蛇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古杯蛇的牙齒,圖片來自網絡
古杯蛇的身體粗壯,限制了它的游泳能力,脊椎骨的形態也介于陸生蛇類與海蛇之間,盡管已經變窄,但是又沒有變得那么窄。正是由于脊椎骨并沒有那么高那么窄,因此其或許沒有類似于海蛇的高扁尾巴,也就無法在海中靈活并快速的游泳。因此古杯蛇在海洋中更是多時間是呆在海底的,并且以爬行為主,也能夠游動。
圖注:從海底伸展向上的古杯蛇,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古杯蛇的游泳能力有限,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發現的地層判斷,古杯蛇是一種棲息于淺海的蛇類,其出現于距今約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末期,此時剛好趕上了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全球溫度在短短幾千年內就上升了4~5℃,對于包括蛇類在內的冷血動物可謂是天降福音。古杯蛇抓住時機進入海洋,體型一路膨脹,分布范圍也囊括了大西洋兩岸以及古特提斯洋的淺海水域,其屬下的種也達到了15個之多。
圖注:古杯蛇生存的淺海環境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古杯蛇生活在海陸之間,圖片來自網絡
整個古杯蛇屬在距今3390萬年前的漸新世初期消失,它的滅絕在始新世——漸新世滅絕事件之中,導致這次滅絕的原因是由連續的大規?;鹕奖l與多次隕石撞擊共同造成全球降溫。
古杯蛇是蛇類下海的巔峰之作,可是已知最大的海蛇,而它的近親翼楔蛇(Pterosphenus)在同一時代游向更為廣闊的遠海,成為真正意義上善于游泳的遠洋大蛇,之后也會為大家介紹。
圖注:翼楔蛇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Kristensen, H. V.; Cuny, G.; Rasmussen,A. R.; Madsen, H (2012). "Earliest record of the fossil snake Palaeophisfrom the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in Denmark".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Géologique deFrance. 183 (6): 621–625.doi:10.2113/gssgfbull.183.6.621.
2.Houssaye, Alexandra; Rage, Jean-Claude;Bardet, Nathalie; Vincent, Peggy; Amaghzaz, Mbarek; Meslouh, Said (2013)."New highlights about the enigmatic marine snake Palaeophis maghrebianus(Palaeophiidae; Palaeophiinae) from the Ypresian (Lower Eocene) phosphates ofMorocco". Palaeontology. 56 (3): 647–661.Bibcode:2013Palgy..56..647H. doi:10.1111/pala.12008. S2CID 129055598.
3.Rage, J.-C. (1983). "Palaeophiscolossaeus nov. sp. (le plus grand Seprent connu?) de l'Eocène du Mali et le problème du genre chez lesPalaeopheinae".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Sciences de Paris. 3(296): 1741–1744.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