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紙政策,改寫跨境電商業規則
昨天,美國海關一紙新規,擊中了中國跨境電商的“七寸”:取消價值低于800美元進口商品的關稅豁免。這一政策對依賴“小額包裹+免稅紅利”的TEMU(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而言,無異于一場精準打擊。
作為拼多多全球化戰略的核心引擎,TEMU的美國業務占比一度高達60%,貢獻集團近三成收入。新規之下,TEMU的“低價快銷”模式面臨重構,拼多多的業績增長曲線或將迎來轉折點。
政策沖擊波:TEMU的“免稅紅利”終結
1、成本激增:單包裹關稅或將吞噬30%毛利
根據美國海關數據,2023財年超10億件“免稅小包”中,TEMU與Shein合計占三分之一。新規落地后,TEMU單包裹成本結構將徹底改變:
- 關稅壓力:以TEMU美國訂單均價30美元、關稅稅率10%~25%計算,單包裹成本增加3~7.5美元。若平臺全額承擔,2023年Q4 TEMU 264億元收入中,關稅成本或吞噬近20億元。
- 物流效率下降:清關流程延長至3~5天,消費者等待時間翻倍,部分訂單可能因此轉向亞馬遜等本地平臺。
2、價格優勢被弱化:“9.9美元包郵”或難以為繼
TEMU憑借“極致低價”橫掃美國市場,其核心支撐正是免稅政策下的成本優勢。新規實施后,若將關稅轉嫁消費者,平臺爆款商品價格漲幅或達10%~30%,直接削弱競爭力。以一款原價12美元的連衣裙為例,加征關稅后售價逼近15美元,與SHEIN、亞馬遜自營品牌價差大幅縮小。
TEMU如何擺脫“美國依賴癥”?
1、美國市場:從60%到30%的“瘦身計劃”
2023年,美國為TEMU貢獻約60% GMV,是其最大單一市場。但過度依賴美國的風險早已顯現:
- 地緣風險:美國會多次提案限制TEMU、Shein等外來電商平臺,此次關稅調整僅是連環狙擊的第一槍。
- 自救策略:TEMU計劃在2025年將美國GMV占比壓降至30%,同步加速歐洲、中東市場擴張,但短期內難補缺口。
2、重新探尋“雙引擎”平衡
2023年Q4,TEMU以29.7%的收入占比(264億元)成為拼多多第二大營收來源,但其虧損率同步擴大。集團財報顯示,TEMU的營銷費用占比超40%,遠高于國內電商業務。新規加劇虧損壓力,可能迫使拼多多在“保增長”與“控虧損”之間重新尋找平衡。
應對之策:TEMU的“半托管”能否破局?
1、物流模式重構:從“跨境直郵”到“海外倉+半托管”
TEMU于2024年推出半托管模式,將部分商品提前囤至美國倉庫,單件貨值提升至800美元以上以適用原有免稅規則。該模式可降低30%物流成本,但需額外承擔倉儲費用,對供應鏈響應速度的要求亦大幅提高。
2、價格戰升級:補貼能否續命?
為維持低價標簽,TEMU或選擇階段性補貼關稅差額。以日單量500萬件估算,若每單補貼3美元,日均燒錢額將達1500萬美元。這對凈利率已為負的TEMU而言,現金流壓力陡增。
3、合規性挑戰:數據透明化代價
新規要求平臺向海關提供商品、物流全鏈路數據,TEMU需投入數億元升級IT系統,并應對潛在的稅務稽查風險。
拼多多的“后手棋”:全球化戰略轉向
1、市場分散化:押注中東、拉美新藍海
TEMU正加速布局阿聯酋、墨西哥等市場,但目前這些地區客單價,不足美國的1/3(中東客單價約10美元),GMV貢獻短期難成氣候。
2、基本盤承壓:低價策略遭遇抖音電商狙擊
受到抖音等新興電商模式的挑戰,拼多多國內電商增速,已從2022年的46%放緩至2023年的23%,TEMU的暫時遇阻,可能進一步拖累集團整體增速。
資本市場的再估值
政策公布當日,拼多多美股跌幅達到5.9%,機構測算,若TEMU美國GMV下降20%,拼多多2024年營收增速或從預期的35%回落至25%。高盛報告指出:“市場此前高估了TEMU的盈利轉化能力,新規將迫使估值模型回調。”
一場必須打贏的“成本戰”
不過美國關稅新規,也不完全是壞事,首先是TEMU很早就預見到了這種商業模式的脆弱性,,并且計劃調整,而這也恰恰倒逼其跳出“補貼換增長”的舒適區。若半托管模式跑通、新興市場打開局面,TEMU或可進化出更有韌性的全球化供應鏈平臺。但對當下的拼多多而言,最現實的課題仍是:如何讓美國消費者心甘情愿為漲價后的TEMU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