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愛與哀愁,冷暖自知,寫在《伊人雜文隨筆》付梓之際
文/伊人
對一個小城市的不知名的小作家來說,出一本書實在不算什么事,與那些如雷貫耳的大作家的鴻篇巨制相比,連汗顏的資格都沒有。
但為什么還死乞白臉地想嘮叨幾句呢?因為蛇年到了,在這個象征智慧、靈活與神秘的年份里,在這個花開的季節(jié),在這個涼薄、噪雜、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里,值得我去去愛、去沉思、去期許的東西太多了,似乎唯獨不缺焦慮和哀愁。如果把這些心理糾結(jié)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愛與哀愁。
愛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它涵蓋了多種元素和層次。愛又是一個內(nèi)涵寬泛的字,愛家、愛國、愛人、愛己,愛一切有生命的物種。施愛的同時也享受到愛,通常意義上的家國情懷,仁者愛人,就是愛字最通俗的本意。
人一出生,就感知到愛,也學會了愛,比如陽光、空氣和母親的乳汁。慢慢感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愛和家的溫暖。長大成人后才感受到了更大的家,國家,才有了對國家的愛,那叫大愛。曾經(jīng)有一種說法很盛行,大河流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是不是邏輯上有點不通,或者邏輯顛倒、本末倒置的?沒有小河哪來的大河?沒有小家哪來的大家?一位善于思考的文友開始不理解,聽了我對標題的解讀,似乎明白了。
蛇年除夕前,兩個“小棉襖”一個為我新?lián)Q了部華為手機,一個給我買了一件加厚羊毛衫,讓我生理和心理上不再寒冷,從而體驗到小家的愛和溫暖。與其說是孝順,不如說是愛的反哺,作為小學和大學教師,她們工作上的優(yōu)秀體現(xiàn)在對學生對職業(yè)的摯愛上。穿著加厚羊毛衫走出手機專賣店,我在幸福感滿滿的同時,腦子突然跳出一個畫面:那些缺衣少食的鰥寡老人,那些缺疼少愛的貧困山區(qū)兒童,那些在外打拼回不到家的農(nóng)民工兄弟......他們的溫暖來自哪里?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可曾體驗得到?
我在序言里說,“大凡草民都是缺愛的,唯獨不缺的是哀愁。”想想也不盡然。人一生下來就會感知到愛,父母、家人;長大后會有該愛的人,愛做的事,鐘愛的職業(yè)。其實真正缺失的是社會的溫暖和關(guān)愛;更多的是時事的滄桑和歲月的磨礪以及不盡的哀愁。
哀愁是什么?是哀傷和憂愁的混合體,是個人情趣價值的憂郁抑或憂國憂民的思考,是悲憫、傷感、哀憐、憂愁、糾結(jié)、憤懣、矛盾的綜合體。艾青說,為什么我眼里總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那是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最深沉的家國情懷!
麥家在《人生海海》里說,當一個人心懷悲憫時就不會去索取,悲憫是清空欲望的刪除鍵。《人世間》里的周蓉,這個貼有自私標簽的女孩在追求愛情的同時,一個人辦起了一所學校,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貴州山區(qū)的貧困孩子。就是因為她有悲憫之心,大愛之情!《隱入煙塵》里的馬老四為什么自殺?他的殘疾妻子為什么在眾目睽睽之下溺水而亡,不就是因為身邊的圍觀者缺乏起碼的悲憫之心,人性之善么?!
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對下屬對子民的愛,首先需要悲憫之心體恤之情,而不是口號。當病有所醫(y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yǎng)、衣食無憂真正落實的那一天,所有的哀愁都會融化在藍天里......
童安格《愛與哀愁》專輯 圖源網(wǎng)絡
愛與哀愁,乍看起來與本書主旨、內(nèi)容和語言風格有點不搭。其實愛,愛國,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不是睜著眼睛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對國家的愛,有許多方式。贊美是愛,歌頌是愛,批評、抱怨、嗔怪也是愛,對時代和社會上一些不好的事情丑惡的現(xiàn)象進行揭露、鞭撻也同樣是愛,甚至是更深的愛。所謂愛之深,怨之切。
朱光潛的《不完美,才是美》從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了一種哲理。無論個體還是國家,都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才需要我們完善她,建設她,不完美才會產(chǎn)生哀怨、悲傷、哀愁、氣憤,才需要用心用筆去呼喚去思考去批判去吶喊。這就是出版這本書的初衷和意義所在。
本書收錄了疫情以來4年間刊發(fā)過的雜文、評論、隨筆近70篇作品,部分內(nèi)容發(fā)表在二湘六、七、十一空間,二湘老師為該書作了序。第四部文集《光陰的故事》出版后,有人多次建議我再出一本雜文集,我猶豫再三,加上身體不適,幾乎成了醫(yī)院常客。有朋友說得直白:生活需要這種聲音。需要嗎?恭敬不如從命,于是就有了這本書,盡管許多篇章欲言又止,意猶未盡。
時常想起近百年前魯迅先生那句警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也許有人又要說我“放炮”了,當然也有人夸我又“突破”了。褒也好,貶也罷,心有期許,向上而行,愛與哀愁,冷暖自知。
日前隨某書畫院到空降兵某部開新春筆會,臨行前院長說:“你的大作可以贈送首長幾本,宣傳正能量......”我說針砭時弊的算不算?他看看我,擺了擺手說:“那就,算了。”重音在后面,我也就只好“算了”。心中有愛的人,眼里時時都有正能量,追光的人,終會光芒萬丈。我想。
蛇年到了,每個人都應該在人生苦旅中勇敢地去愛,愛自己,愛他人,愛自己不完美的小家,愛這個不盡美好的大家。俗話說得好,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但愿心中少一點哀愁,多一些期許,多一分摯愛,讓未來的日子諸事皆安,生活美好。
伊人側(cè)記
文/二湘
伊人是經(jīng)常在我們公號發(fā)文的一個作者,迄今已經(jīng)發(fā)了21篇文章。一開始看到這個筆名,我還以為是個女生,或許是因為那句“為伊消得人憔悴”,后來才知道是個鐵錚錚的漢子,他的作者簡介是這樣的,坐標河南,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資深媒體人。當我知道他是滿族人時,我想,或許這能解釋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簡介。
他的寫法很老道,一看就是寫了許多年的人。有一陣他發(fā)文很頻繁,文章有抒情懷舊的文章如,也有,還有,他是個念舊的人,也是個嫉惡如仇的人,比如甚至因為這個而被調(diào)到了一所偏遠學校。而他一直是一個有點耿直、有點嚴肅又不乏溫情的老師。
他也寫時事熱點文章,這類文章他寫得挺快,點評也很到位,比如,,,都是緊跟熱點。他還喜歡寫影評,比如,比如,比如《狂飆》,都是看完很快就寫好了,這說明他才思快捷,筆頭也勤快。
,崇尚文化,這樣的地方出來的人,喜歡寫字,真是再自然不過了。
他是那種真心喜歡文字,喜歡寫作的人,這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guān),他說“孤獨,讓我與社會有點格格不入,寂寞和奇葩個性讓我顯得不合時宜。一直滋養(yǎng)我的是文學這個伊甸園,這是屬于我自己的凈土,每天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讀書、碼字、想象,那浩如煙海的中外名著都讓我且行且醒悟。”
文學于他是一種治愈的渠道,也是傾訴的窗口,文學也滋養(yǎng)了他。現(xiàn)在他要出一本自己的隨筆集,我知道這特別不容易,真為他高興。
對本書感興趣的讀者,請直接與作者聯(lián)系:13839996118微信同號
作者簡介
伊人,坐標河南,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資深媒體人。
平臺原創(chuàng)文章均為作者授權(quán)微信首發(fā),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guān)。
~the end~
更多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