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攝影之友》主創座談會在廣州成功舉辦。
隨著《攝影之友》雜志2024年12月刊(總第541期)的順利出版發行,《攝影之友》雜志出品人何智光先生宣告正式結束深耕長達26年的雜志業務。該雜志業務將出版社接管。在這26年里,何智光先生與其團隊將一本瀕臨倒閉的地方小刊躍居成為中國攝影媒體的重要傳播平臺,累計出版期刊超過 500期(本)。
為了紀念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創業傳奇,特在廣州隆重舉辦雜志主創座談會,26年里服務過該雜志的各部門人員齊聚一堂,共憶往昔奮斗歲月,再敘同僚綿長情誼。會上,何智光先生特別準備了300本“最后一期”《攝影之友》(總第541期)雜志,邀請大家簽字留言。之后,何智光先生將帶著300本雜志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辦簽字儀式,最終將這些匯聚上百名同事簽名的“最后一刊”分發到每一位參與活動的同事手中。
《我們來過》
何智光
《攝影之友》雜志出品人
這是由我主導的最后一期雜志,完成這期雜志的出版,出版社將會接管雜志以后的業務。
自 1998年接手經營《攝影之友》雜志,至今已經有26個年頭了,累計出版期刊超過 500期(本),從一本瀕臨倒閉的地方小刊躍居成為中國攝影媒體的重要傳播平臺,能以純市場化運作模式達到這個重要位置實屬是個奇跡。我一直記得共同創造這個奇跡的杰出媒體人,有早期的崔惠蘭、譚勁峰、邵華(男)、那日松、竇海軍,到后來的曾星明、李蕾、吳欣還、吳志鴻、區尚志、張莉華、羅元熙、孔月、曾梅、劉東……正是他們接力賽似的不懈努力,讓《攝影之友》雜志閃亮了26年。
《攝影之友》雜志在影像領域之所以被認可,與以上精英獨樹一幟的編輯風格和商業上的敏銳目光密不可分。我們有看到閱讀發行量大漲的喜悅,有感受到各地攝影愛好者的熱情,有享受到來自四面八方對攝影媒體人的尊重。我們深知沒有幾百萬攝影愛好者的支持及厚愛斷定不會有這些成就。我們也深知只有開放改革的一方熱士方能孕育《攝影之友》雜志成長。
時移世易斗轉星移,互聯網的誕生如當初的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到了另一個現代文明的嶄新階段,我們的生活方式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也是從有干年歷史紙本載體化身成為無處不在的互聯網線上閱讀。然而如同所有事物一般,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在紙媒每況愈下難以逆轉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選擇離開。難舍的是《攝影之友》雜志如同我們撫養了 26年的孩子,看著他從牙牙學語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今天的離別情感復雜難以言表,這真是個艱難的時刻,希望《攝影之友》雜志 以后源遠流長。
所幸在互聯網大潮中,我們及時調整資源,招兵買馬,一眾年輕人成為弄潮兒,成功地開拓了在線的空間,豎起了另外一面攝影之友的大旗,把有800多萬用戶的微博、60多萬用戶的微信號以及抖音號小紅書號等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為極具傳播力的矩陣,這些日后仍會繼續運作。
鐵打的雜志既有流水的讀者,也有流水的編輯。在此我真摯為支持和關心《攝影之友》雜志的讀者和朋友們,也為《攝影之友》雜志成長做出貢獻的所有采編、市場、發行及各部門人員深深鞠上一躬,能和大家共同度過26年美好時光,實在是畢生的榮幸。今天雖然離開,但每期雜志字里行間都見證著一個事實: 攝影這個領域我們來過!
來源:《攝影之友》雜志2024年12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