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是一種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每年引起季節性爆發,并偶爾引起不可預測的大流行,具有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1]。基于流感病毒復制過程中的關鍵分子,開發了多種抗病毒藥物[2],包括M2離子通道抑制劑(如金剛烷胺)、神經氨酸酶抑制劑(NAI)(如奧司他韋)和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劑(如瑪巴洛沙韋)。然而,由于流感病毒對M2離子通道抑制劑廣泛耐藥,該類藥物已不再被推薦用于臨床流感的治療;流感病毒因其具有快速突變和抗原變化難以預測等特點,疫苗生產又具有滯后性,無法為人群提供最及時有效的保護[3]。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更多抗流感藥。近年來,針對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抑制劑成為研究熱點,瑪巴洛沙韋作為該靶點首創原研藥近年來也積累了許多臨床經驗。本文通過梳理最新文獻的要點,來比較不同抗流感藥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的差異,為抗病毒藥物選擇提供依據。
抗病毒藥物治療非嚴重流感系統性評價和網絡薈萃分析 [4]
該文章于2025年1月13日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IF=22.5)。
研究方法:
通過系統檢索多個數據庫,包括MEDLINE、Embase、CENTRAL、CINAHL、Global Health、Epistemonikos、ClinicalTrials.gov,并手動檢索相關系統綜述和研究的參考文獻,以確保文獻的全面性,檢索時間范圍為數據庫建立至2023年9月20日。比較了多種抗病毒藥物用于治療非重癥流感的效果和安全性。關注主要結局指標包括死亡率、住院率、ICU收治率、住院時長、癥狀緩解時間、不良事件等。使用網絡meta分析方法總結證據,并采用GRADE方法評估證據的確定性。
研究結果:
共納入了73項隨機對照試驗,涉及34,332名患者。與標準治療或安慰劑相比(絕對值差異越大,獲益越大)圖1:
瑪巴洛沙韋可能降低了高危患者的住院風險(風險差,-1.6%,-2.0至-0.4;低確定性),可能縮短了癥狀緩解的時間(平均差,-1.02天,95%CI,-1.41至-0.63;中度確定性),并且沒有增加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風險差,-3.2%,-5.2至-0.6;高度確定性)。
奧司他韋對死亡率和住院率幾乎沒有積極影響(-0.4%;95%CI,-1.0至0.4;高度確定性),可能對緩解癥狀的時間也沒有重要影響(-0.75天,-0.93至-0.57;中度確定性),并且可能增加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2.8%,1.2至4.8;中度確定性)。
其他抗病毒藥物對患者重要結局的影響可能很小、沒有影響、或者不確定。
圖1. 與標準治療或者安慰劑比,不同抗病毒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總結
注:a高確定性;b低確定性;c極低確定性;d中等確定性
研究結論:
住院風險:瑪巴洛沙韋可能降低非重癥高危患者的住院風險。
癥狀緩解時間:瑪巴洛沙韋可能縮短非重癥高危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
不良事件:瑪巴洛沙韋沒有增加治療相關不良事件。
近日,兒童流感患者發生急性壞死性腦病后致死的案例在社交網絡引起了廣泛關注。兒童感染流感后是否會比成人更加嚴重?研究顯示,約30%的兒童流感患者會出現并發癥[5],從而增加流感相關住院風險。我國兒童流感住院率高、經濟負擔較重。北京流感相關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監測研究顯示,14歲及以下兒童在2014/2015和2015/2016兩個流感季中流感相關SARI住院率為別為454/10萬和627/10萬[6]。另一項研究顯示,2019年我國流感相關經濟負擔為263.81億元,其中住院病例占總經濟的86.4%[7]。因此,降低流感引起的住院率也是評估抗病毒藥物療效的重要指標之一。
那么,目前臨床上是否有降低兒童患者住院風險的有效方案呢?最新發表的日本大樣本真實世界研究中發現,瑪巴洛沙韋可以降低亞洲兒童流感患者住院風險[8]。該研究納入2018/2019和2019/2020兩個流感季節的196,749名5~11歲兒童患者,結果顯示,接受瑪巴洛沙韋治療的患者住院率低于接受奧司他韋和拉尼米韋和扎那米韋,調整后的風險比(RR)分別為1.86(95% CI: 1.30-2.68),2.11(95% CI: 1.37-3.25)和1.90(95% CI: 1.31-2.77)。
圖2. 不同抗病毒藥物第2-14天住院率
該研究表明,與傳統NAIs相比,單劑口服瑪巴洛沙韋可有效降低5-11歲流感患者的住院發生率,具有顯著的臨床優勢。
小結
流感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尤其在易感人群中常造成嚴重并發癥或住院風險。近期,多項研究聚焦新型抗流感藥瑪巴洛沙韋與傳統NAIs之間的療效差異,與傳統的NAIs相比,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劑瑪巴洛沙韋對降低高危人群住院風險,縮短癥狀緩解時間上獲益更大,且不會增加不良事件發生,這些最新證據有助于優化抗病毒治療策略,助力醫生在用藥方案上的選擇。
*本文僅供醫療衛生行業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1]. Hang Y, Ning J, et 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influenza antiviral drugs. Molecules. 2021 Feb 4;26(4):810.
[2]. Wang J, Sun Y, Liu S. Emerging antiviral therapies and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uenza. Expert Opinion on Emerging Drugs. 2022;27(4):389-403.
[3]. Sarker A, Gu Z, Mao L, et al. Influenza. existing drugs and treatment prospects[J]. Eur J Med Chem, 2022, 232:114189.
[4]. Gao Y, Zhao Y, Liu M, et al. Antiviral Med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Nonsevere Influenz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3, 2025.
[5]. 醫務人員流感培訓手冊(2019 年版)
[6]. ZhangY, 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18;24(11):2098-2102.
[7]. 龔慧, 申鑫, 嚴涵, 等. 2006-2019 年中國季節性流感疾病負擔估計 [J]. 中華醫學雜志, 2021, 101(08): 560-7.
[8]. Miyairi I, Kitanishi Y, Ogura E. Incidence of severe illness in pediatric influenza outpatients treated with baloxavir or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J Infect Chemother. 2025;31:102606.
(來源:感染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