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地人,還做過蜀漢的官員,既然做過蜀臣,劉備和劉禪就是他的主君,稱劉備先主,稱劉禪后主,算是不忘本,沒毛病。
陳壽對老東家是有感情的,當年黃皓專權(quán),陳壽不阿諛奉承,還算有點士人的風骨,比他的老師譙周還有骨氣。
司馬昭派鄧艾、鐘會三路大軍伐蜀,譙周力勸劉禪投降,腰桿子軟得很,先做蜀漢官員,后做曹魏官員,最后又做西晉官員,算是三姓臣仆。
陳壽不依從黃皓,被頻繁罷黜,一直到蜀漢滅亡都沒有被啟用,直到西晉建立后,他才被舉薦,當了西晉的官員,但他心里一直裝著蜀漢,對蜀漢有留戀不舍之情。
陳壽撰寫蜀書這部分時,肯定飽含深情與熱淚,但他現(xiàn)在是西晉官員,西晉承接曹魏,曹魏承接東漢,按法統(tǒng),曹魏才算正統(tǒng),所以給曹操立帝王本紀,給劉備只能立傳。
盡管有法統(tǒng)的限制,但陳壽還是利用春秋筆法,把對蜀漢的感情流露了出來,他稱呼劉備先主,劉禪后主,算是全了自己一點為臣本分。
其實,在陳壽心中,蜀漢才是正統(tǒng),只不過礙于自己是西晉官員,不能明著來,只能暗著來,所以在寫蜀書時,陳壽基本上按照正統(tǒng)的筆法給蜀漢立傳。
而孫權(quán)和陳壽一點都不挨著,稱呼他吳主,算是恰如其分。
另外,陳壽打心眼里瞧不上孫權(quán),在《三國志》中,介紹曹操和劉備時,都會介紹下籍貫和出身,介紹孫權(quán)時,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孫權(quán),字仲謀”,都不想浪費一點筆墨介紹下出生地和家庭情況。
陳壽之所以瞧不上孫權(quán),還是因為記著仇。
陳壽出生于233年,距離關(guān)羽荊州之敗和劉備夷陵之敗才過去十來年,記憶尚深,他打小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肯定是貶低東吳多過貶低曹魏,畢竟是東吳背后插刀,才讓蜀漢政權(quán)雪上加霜。
這種深仇大恨讓學史出身的陳壽銘記于心,所以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陳壽從小就對東吳不感冒,寫孫權(quán)時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好話。
除了東吳和蜀漢是世仇外,孫權(quán)本人也確實沒什么好吹捧的,赤壁之戰(zhàn)基本上是周瑜操盤,夷陵之戰(zhàn)基本上是陸遜主刀,孫權(quán)頂多有個知人善任的評價。
逍遙津之戰(zhàn),張遼八百人追著孫權(quán)十萬人打,孫權(quán)還差點被活捉,就這么一個孫十萬,根本不值得夸。
孫權(quán)還是個偏安之君,胸無大志,沒有曹操劉備一統(tǒng)天下的志向,只圖茍活一方,陳壽對這種偏安之君怎么可能有好的評價。
而且,東吳極其狡詐,沒有原則,他們可以為了短期利益,今天向曹魏稱臣,明天又聯(lián)合蜀漢伐魏,后天又背刺盟友奪其城池,反復無常,完全是小人行徑。
東吳孫氏宗親和江東士族搞窩里斗很擅長,從東吳政權(quán)建立一直到東吳政權(quán)滅亡,東吳內(nèi)斗就沒停過,孫權(quán)在位二十四年,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調(diào)和內(nèi)部矛盾。
總之,陳壽作為蜀漢前官員,對蜀漢有感情,對東吳有厭惡,尊劉備先主,稱孫權(quán)吳主,算是陳壽對蜀漢和東吳的個人好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