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2月7日訊(記者 王涵藝)2月7日,花王集團發布2024年度財報,宣布股東應占利潤同比激增145.7%,終結了自2019年以來的“五年連跌”頹勢。
然而,這份光鮮的財報背后暗藏隱憂:盡管美洲與歐洲市場分別增長9.9%和17.7%,亞洲市場(不含日本)整體銷售額仍下滑4.6%,其中中國市場因核污水事件及競爭加劇持續承壓。
營收利潤雙漲
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花王集團凈銷售額為16284.4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77.1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6.3%;經營收入為1466.4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0億元),較上年同比大增144.3%;凈收益為1103.7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2.6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39.1%;凈利潤為1077.67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1.43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45.7%。
圖片來源:截自財報
整個消費品事業部銷售額同比增長4.8%,達到1268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5.22億元)。分業務看,衛生與生活護理業務銷售額為544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9.8億元),同比增長4.2%。
其中,織物和家庭護理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7.6%,達到375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79.3億元)。花王通過Scrum模式加快產品開發速度,同時受益于日本高溫天氣導致的洗衣頻率增加,推動了市場增長。
健康與美容護理業務,銷售額為424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2.3億元),同比增長7.9%。護膚品和護發產品表現強勁,特別是碧柔卸妝液、面膜新品以及Bondi Sands高端護膚品牌推動了增長。
化妝品業務銷售額為244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6.5億元),同比增長2.3%。在日本市場,KANEBO高端護膚品和彩妝表現突出,但中國市場因競爭加劇,花王采取限制發貨策略優化庫存,導致亞洲整體銷售額大幅下降。
分地區看,日本市場銷售額增長5.3%,達到823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2.86億元),而亞洲整體地區銷售額下降4.6%,至212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1.41億元)。美洲和歐洲市場表現突出,銷售額分別增長9.9%和17.7%,達到139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6.38億元)和9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62億元)。
利潤暴漲背后的“斷臂求生”
2024年,花王凈利潤增長主要依賴關停低效品牌,如AUBE、COFFRET D’OR,削減分銷庫存及優化成本結構。
其中,前三季度,其化妝品業務營業利潤虧損擴大至79億日元,中國市場分銷庫存優化直接拖累盈利能力。
高端化戰略的“雙刃劍”效應也顯現出來——盡管集團力推SENSAI、EST等高端品牌,但2024年第三季度亞洲市場化妝品銷售額同比下滑2%,高端線未能對沖大眾品牌疲軟。
同期,珂潤、芙麗芳絲等中端產品通過本土化生產維持基本盤,卻難掩品牌溢價不足的短板。
據藍鯨新聞記者獲悉,花王內部文件顯示,2024年其中國市場化妝品出貨量主動收縮30%,以緩解渠道積壓。此舉雖短期提振利潤率,卻可能犧牲市場份額,為本土品牌如珀萊雅、花西子及歐萊雅等外資巨頭騰出空間。
面對中國市場增速放緩,花王的應對策略還呈現“收縮與聚焦”雙重特征。
2023年以來,花王陸續關閉佳麗寶旗下Freshel、Blanchir Superior等品牌,并終止平價彩妝AUBE的生產。高端品牌EST雖未退出中國,但其天貓旗艦店關閉、轉戰抖音渠道的策略折射出高端化落地困難。
2024年,花王將珂潤、芙麗芳絲的生產線轉移至中國,推出“珂潤5G修紅精華”等本土化產品,試圖以“性價比+品質”應對國貨競爭。然而,其電商轉型滯后,抖音等新渠道占比不足15%,落后于占比超30%的歐萊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花王啟動近20年來最大規模高管調整,原化妝品業務總裁前澤洋介退休,其曾主推中國高端市場,由研發出身的Tomoko Uchiyama接任。此舉預示戰略重心從“市場擴張”轉向“技術驅動的高附加值產品”。
幾乎同時,新設“全球消費者護理業務”部門,區域權力下放,賦予中國事業部更大自主權,主導研發與營銷。
然而,本土團隊能否快速響應Z世代需求仍存疑,如2024年推出的“珂潤寶貝潤護系列”被指創新不足,未能突破“溫和保濕”的傳統定位。
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平衡難題
盡管財報數據亮眼,但業內人士指出,花王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增長仍面臨不確定性。
首先,SENSAI、EST等高端線在中國缺乏歷史積淀,且定價800-2000元,直面資生堂、雅詩蘭黛等成熟對手。2024年雙十一,SENSAI銷售額不足資生堂“紅腰子”系列的十分之一。
其次,通過橫向對比能看出,花王雖宣稱“加大中國研發投入”,但其上海創新中心2024年僅推出3款新品,遠低于歐萊雅的年均15款。核心成分“神經酰胺”技術多年未突破,或難以支撐高端化敘事。
此外,核污水事件的長尾效應也仍然存在。2023年財報中,花王首次承認核污水排放導致中國市場增速放緩。盡管2024年未再提及,但第三方調研顯示,30%中國消費者仍對日妝安全性存疑,偏好轉向國貨及歐洲品牌。
在“K27計劃”里,花王計劃2027年將化妝品海外銷售占比提至50%,但中國市場的本地化需求如成分偏好、營銷玩法等,與全球化標準品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其主推的“無添加”概念已被國貨品牌“薇諾娜”等迭代為“精準修護”。
可以說,花王的財報逆轉更像一場“外科手術式修復”,而非內生增長驅動的復蘇。
在中國市場,其“高端化+本土化”戰略尚未形成合力,疊加地緣風險與競爭紅海,未來增長仍高度依賴組織變革效能與技術創新突破。
有分析師預測,若無法在2025-2027年窗口期重塑品牌價值,這家百年日化巨頭或難逃“溫和衰退”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