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顧箏
這個選題是住在黃浦區(qū)的寫稿小妹執(zhí)意要做的。 她發(fā)現(xiàn)大冬天,在市中心,要曬點太陽還挺費勁。 在蓬萊公園、麗園公園這樣的小公園里,但凡能曬點太陽的地方,都或站或坐滿了人。出門就能看到人們拿著小板凳,在銀行門前曬;在馬路拐角頂著艾灸曬;拿出躺椅在路邊曬;狗狗趴在煙紙店門口曬…… 市中心陽光稀缺有其客觀原因,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
先來感受一下被陽光曬到的滋味。
頂著針灸盒曬
曬太陽之所以夠得上一個問題,是因為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大,高樓多,樓間距小,導(dǎo)致房屋內(nèi)的可曬時間短。
就像黃浦區(qū)很多公共晾衣架一樣,人要曬一曬,也得找點公共空間。
黃浦區(qū)有很多公共晾衣架
而走到路上,人行道狹窄,樹木多,公園普遍較小,在公共空間曬一曬,也得動點腦筋。
這個問題,對還在打工的年輕人來說,也許還不算問題。因為他們早出晚歸,在家的時間短,還沒有空、也沒有需求考慮這個問題。
但對退休了的爺叔阿姨來說,在家的時間一大把,如果家里的采光不夠好,就需要出門曬。
去哪里曬?就近是第一原則,曬太陽不是短期行為,是貫穿在冬季每一個晴天的行為。太遠就失去了便利性。而且對阿姨來說,哪怕遠一個路口,在心理尺度上感覺都是隔壁弄堂了,不大好意思跑過去“蹭”。
何況再好的黃金曬位,在各類建筑的遮蔽下,一般也就2個小時左右可曬。
于是,要巧妙地曬到一天的黃金太陽,需要精準把握每個位置的可曬時間。
據(jù)我們觀察,很多可曬地點,都非常巧妙地位于樓與樓之間的夾縫。當(dāng)太陽從東轉(zhuǎn)到西,穿過夾縫曬過來的時刻,正是良辰吉時。
出門曬太陽,可以帶上小板凳,也可以站著曬。不僅人要曬,衣裳也要曬,家里的植物也要曬。
在家門口曬夾縫里的太陽
植物也要帶上一起曬
曬的時候做什么?玩手機、茄山河。就算沒有人聊天,一個地方曬久了,也會發(fā)展出“曬友”關(guān)系,這不,茄山河的對象就有了。
當(dāng)然,這樣游擊隊式的曬太陽方式,是城市變化后產(chǎn)生的新生活方式。爺叔阿姨表示,以前都是2、3層樓老房子的時候,太陽不要太好,從早曬到太陽落山。而伴隨著高樓的層層加密,太陽才開始變得金貴。
以下是我們和黃浦區(qū)在建筑夾縫處曬太陽的爺叔阿姨開展的市民級對話。
宋爺叔,71歲
曬太陽地點:車站后路
從南 車站路路口,向車站后路看去,陽光只是馬路上的一條線。
陽光只是一條線
紅色箭頭處即為陽光
這條“陽光線”上,宋爺叔和鄰居正一坐一站,在煙紙店門口曬太陽。
“我就住在對過,屋里曬不到,阿拉屋里是底樓。”宋爺叔住在煙紙店對過的工房里,同一個小區(qū)前一棟樓的距離太近,導(dǎo)致自家天井里幾乎曬不到太陽。
但即便是煙紙店門口這個“一線天”陽光,也是限時的。“就2個小時好曬,10點到12點。早上陽光被房子擋掉了,等到太陽升高了才能曬到,下午又沒了。”
宋爺叔是2002年麗園路動遷之后,貼錢買到這里的。“麗園路太陽好曬,老早麗園路都是2層樓的石庫門,每個地方都有太陽,高房子少。”
限時2小時的太陽,宋爺叔也不是每天都能來曬,因為它正好和燒小菜的時間重疊。這一天,因為前一晚燒得多,他才有空搬著小板凳出門曬。
“菜現(xiàn)成的,回去菜熱熱,否則格正好燒菜辰光了。”
“鬧,伊拉老公在燒飯,伊來曬太陽。”宋爺叔指了指邊上站著曬的鄰居阿姨。
除了自己需要曬,宋爺叔的水仙花也需要曬。“我主要曬水仙,萬物生長靠陽光。儂看,格水仙我買了一個禮拜了,長高了,就是太陽曬出來的。”
在宋爺叔的悉心照料下
水仙花長勢不錯
看起來,比起自己,宋爺叔更肉麻(上海話,心疼)這盆水仙。
“平常要燒飯的話,(水仙花)就摜在此地塊。早上一開始太陽在這邊,移移移移移,最后移到那邊。我(跟隨太陽)半個鐘頭出來一趟,幫伊(水仙花)移一記。”
陽光在這一片是珍貴的。人要曬,植物要曬,食物要曬,衣服也要曬。
車站后路上
居民在晾衣架上曬臘肉
宋爺叔小區(qū)另外一個門
車站支路上晾曬的衣服
“阿拉格地拿出來曬衣服的也有很多,都是底樓的人家,幾家人家都在爭(地盤)。有太陽,就要曬。”
但有些部位是不用曬的。
宋爺叔說自己之所以背對著曬太陽,是因為“怕曬了黑脫”,“曬了健康,但也要保護其它東西”,比如面孔。
兩位阿姨和一位爺叔
曬太陽地點:徽寧路
徽寧路一個窄小的弄堂口,兩個阿姨一個爺叔站著聊天,他們頭上,是 晾曬著的衣物。
這是寶位。此時太陽正好位于對面公寓和遠處高樓之間的夾縫處,無遮擋地把陽光灑了下來。
冬日的陽光力道總歸差一點,它只能輻射到弄堂口,幾步之遙的弄堂內(nèi)是一點陽光都照不到,倒正合了在晾衣架上懸掛著的青蘿卜之意,它們需要陰涼。
身穿紅色馬甲的阿姨非常熟悉陽光的規(guī)律:“我就住在高頭。”她指了一下路邊老房子的二樓,“早上(陽光)兩個鐘頭差不多,到11點半就沒了。等會這邊就沒人了,沒太陽了,還有什么人啊。”
站在弄堂口曬太陽
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陽
從兩幢高樓的夾縫中劃過
時間為2小時
紅馬甲阿姨家過去也曾陽光充沛,“這邊沒高樓的辰光,阿拉可以曬到(下午)4點鐘,伊造好之后,對過的誠信大廈,還有阿拉,一點都沒太陽了。”而情況還會更壞,她指了一下對面的工地:“這邊房子一造,阿拉就更加倒霉了,更加沒太陽,死蟹一只。”
紅色馬甲阿姨家的房子
曬不到太陽
阿姨所說的高樓,是指錦凱華苑。而和她站在一起聊天的阿姨,正是錦凱華苑的居民。
造起來之后把對面高樓和老房子陽光都遮住的錦凱華苑,也面臨著“蒼天饒過誰”的命運。住錦凱華苑的阿姨說:“11、12月,我們要到下午才有陽光,都被西邊高樓擋住了。”
所以上午這個點,她走下來,到這塊區(qū)域來曬太陽。平時他們會坐著曬,保安巡邏亭里放著幾把凳子,收放自如。
11點,曬太陽小分隊各自散去,錦凱華苑的阿姨走到對面回家,弄堂阿姨爺叔拐進弄堂,“燒飯去了”。
楊大姐和保安鄭大哥
曬太陽地點:徽寧路
徽寧路海洲麗園小區(qū)保安亭的門口,放著兩把椅子。
楊大姐買完小菜后,“沒事兒,就坐在這里曬太陽”。
楊大姐來自河南,來上海一年了。在來上海之前,她沒想過曬太陽這件事,因為這件事就是日常。
“老家太陽好啊,到處都是空地方。我們農(nóng)村,哪有高樓,都是兩層樓,擋不住太陽。每家每戶院子里都是太陽,出了門都是太陽,想曬就曬,晾衣服都在外面。”
保安鄭大哥戴著墨鏡,坐在保安亭里,陽光直射到他身上。他說椅子是他來了之后,專門放在小區(qū)門口的,方便路人休息,也方便大家曬太陽。“只要有太陽,椅子就會有人坐。”
小區(qū)門口的兩把椅子
但是這樣的日子不久了。鄭大哥指了指對面的工地:“明年這個地方更沒得曬,對面蓋人才公寓,二十多層吧。”
小區(qū)對面正在建設(shè)中
城市的高樓越來越多,哪怕曾經(jīng)好曬的房子,也可能在城市變化中,變得不好曬了。
早上10點多,小區(qū)里的某棟樓已經(jīng)曬不到太陽了。“剛才那個阿姨住在8樓的,看著太陽下去了,她就把被子收回去了。”順著楊大姐指的方向,眼前一棟小高層除了頂樓,幾乎被對面高樓的陰影覆蓋。
早上10點多
小區(qū)內(nèi)某棟樓已經(jīng)被對面
高樓的陰影覆蓋
鄭大哥也來自河南,在他眼中,曬不著太陽的這種煩惱,老家可一點沒有。
“我們那從早上8點開始基本都可以曬,只要是晴天,到處都可以曬。咱河南生產(chǎn)了全國1/4的小麥。”
“我們那兒種的麥子都靠太陽嘛,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那太陽特別得毒。”楊大姐補充道。
但陽光好,也有“副作用”。
“我們老家人剛來的時候都黑的,我們那邊水土都不一樣,風(fēng)一刮,臉都黑得很。你再白的人,到我們那里,一個月都黑。到了上海就白了,水都不一樣。”楊大姐看向鄭大哥說:“他來兩年,養(yǎng)白了。”
“我來的時候也不行,北方人,臉上都有溝壑,你們南方人,像這小伙子一看就像個秀才。”鄭大哥指著我們攝像小哥說道。
在鄭大哥看來,上海房子性價比不高。
“你們這個地方太貴。上次一個老太太拿了800萬,在這買房子買不到。我給她講,你到我們河南鄭州,市中心買個房子也就100多萬。有這800萬,到我們那兒就是皇后、太后。你在上海,還買不到一個小房子。”
柴阿姨
曬太陽地點:大吉路
大吉路靠近方斜路有一大片廣場,廣場的對面是一排2層樓高的老房子,藉由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下午1點多時,廣場全部都在陽光下。
廣場上曬太陽的人不少。柴阿姨就是其中一個,她背對太陽,靠墻坐著。“這邊太陽很好,上午8、9點就有(陽光),到下午2、3點就沒了。”所以她的作息很規(guī)律,每天早上起來鍛煉身體,去小菜場買好小菜回來燒飯,吃好午瞇一會,下午1點左右就搬著小凳子來這里曬太陽,曬到2點半左右回家。
柴阿姨就住在對面的老房子里,她用手指了一下,“格房子朝向不好,朝北的,所以老早也曬不到太陽。”
柴阿姨家朝北
不好曬太陽
“不過老早廠里做的辰光,有啥功夫曬太陽啊。上班還來不及呢,下了班要去小菜場,要燒飯,汏衣裳。年級輕的辰光不覺得要太陽的。”
雖然上班時人忙,沒有曬太陽的需求,但衣服總還是要曬的。柴阿姨當(dāng)時的問題是,早上衣服洗好曬著,下班了還是濕的,要晾好幾天才能干,好在隔壁有好鄰居。
“隔壁阿姨沒工作的,就說你別晾了,等會我們幫你晾對面去。那個時候馬路上還沒有街道統(tǒng)一做的晾衣架呢,就自己拿著晾衣桿,搭個三腳架,幫我把衣服帶過來晾好收好。”
現(xiàn)在柴阿姨退休了,每天都要來曬曬太陽,也會在廣場上認識“同曬”的阿姨。“剛剛來和我講話的阿姨是住這邊高樓里的,他們樓上太陽也只能曬到一會會時間,平時一起在下面曬太陽,聊聊認識的。”
再過一個多小時,陽光會偏移。“跑到前面轉(zhuǎn)彎地方去了。”太陽轉(zhuǎn)過去后,柴阿姨就不愿過去曬了,“那是人家的地方了,感覺兩樣的”。在心理尺度上,柴阿姨認為街對面還是自家弄堂。而超過十幾米,就是隔壁弄堂,不好意思過去了。
吳阿姨一家
曬太陽地點:大吉路
同一片廣場上,和柴阿姨一個人曬太陽不同,吳阿姨拖老扶幼,一邊是她坐在輪椅上的老父親,今年91歲,手里抱著的是她9個月的小外孫。“這沒辦法的,上海人都這個樣子,老小都要管。”
吳阿姨租住在旁邊的金色黃浦,13樓,“太陽曬是曬得到,但沒這里好,這邊是直接曬下來的,適宜。”
每天下午,吳阿姨就帶著父親和外孫下來曬太陽,父親雖然患有帕金森,但他能自己推動輪椅,輪椅上放著小矮凳。到了廣場上,吳阿姨就把凳子展開坐下,哄睡小外孫,而父親就安靜地坐在一邊。
大吉路的廣場上
一些市民在曬太陽
“我1點半左右下來,曬到3點鐘回去。曬得很舒服,關(guān)節(jié)也適宜。”吳阿姨只穿了一件毛衣,她指了指手里的孩子,“抱伊不要太吃力哦。”
吳阿姨對現(xiàn)在的太陽很滿意,但她也知道這不一定能長久,“對面一直講要動(遷)一直還沒動。如果對面造高樓,這邊太陽就沒了,所以現(xiàn)在買房子一定要看看清爽。”
因為是為了大外孫讀書在這邊租房子,所以吳阿姨家當(dāng)時沒有“看看清爽”,“租房子的辰光只要朝南,有太陽就好了。實際上太陽不靈的,被前面公館77遮掉了。”
曬衣服就成了一個難題,因為新小區(qū)不允許在外面裝晾衣架,衣服只能在陽臺上曬。“屋里廂曬適宜伐啦?肯定不適宜。還好阿哥住在江陰街,老近的,我汏好衣裳讓老公助動車帶去,讓阿哥幫我晾在外面馬路上。等到晚上干了收好給我?guī)н^來,反正他每天都來我們家吃飯的。”
沈阿姨,72歲
曬太陽地點:建國新路、方斜路路口
沈阿姨住在方斜路的老房子里,“天冷曬不著”。于是,中午12點半,沈阿姨帶著椅子到路口曬太陽,邊曬邊玩手機游戲連連看。而她面前一排衣裳,也是她的,“正好汏衣裳,曬曬伊”。
和我們采訪的每一個“追尋陽光”的人一樣,沈阿姨也對“寶位”的可曬時間了如指掌。
“格只位置曬到3點半快,(太陽)就沒有了。”她隨即指出方斜路西面的可曬時間段:“
“對面是早上8、9點鐘就有太陽了,到下午1點多就沒了。”
沈阿姨幾步路外還有另外一個椅子。“剛剛還有人在曬,不認得的,伊講屋里冷唻,茄茄山河呀。”和其它老房子一樣,沈阿姨家的房子原先太陽也很好,“屋里也曬得到”,但邊上紅房子醫(yī)院擴建加蓋后,“阿拉太陽也沒唻”。
沈阿姨不是每天都來曬。
一來退休工人忙,“忙來兮的,要出去白相,農(nóng)家樂基本上每個號頭要去的。”
二來沈阿姨有時會去女兒位于松江的家住。“松江太陽好,就蹲在屋里孵太陽。”哪怕女兒只是住在松江的2樓,沈阿姨也對太陽很滿意。“2樓也好從早上8點曬到下午3點,比格地好交關(guān)了。”
“松江大概地皮大的關(guān)系,格房子空間老大的。好兩邊停車子,當(dāng)中還好走路,(樓與樓之間)距離大。”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顧箏/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鴻 姜天涯/
拍視頻:姚祖鴻/
畫圖:二 黑/
寫毛筆:楊 卓/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nèi)容授權(qu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