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述:
“癌癥”一直以來都是絕癥的代名詞,也是人類醫療領域長期致力于突破的難關。2月9日,全球最大制藥公司輝瑞(Pfizer)的CEO艾伯樂(Albert Bourla)出席了《彭博華爾街周刊(Wall Street Week)》的訪談,并分享了輝瑞公司關于抗擊癌癥的最新進展。
原文播報:
據艾伯樂透露,輝瑞已將癌癥治療列為戰略核心,并計劃通過創新技術和巨額投資來“改寫抗癌規則”。自2023年起,輝瑞斥資430億美元收購了專注于單克隆抗體癌癥治療的公司Seagen以來,其腫瘤學研發投入占比提升至營收的25%,并重點布局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技術的開發。
ADC技術可以通過抗體靶向識別癌細胞并釋放化療“彈頭”,減少對健康細胞的損傷。艾伯樂稱其可以“像GPS制導導彈一樣精準打擊癌細胞”,并在未來有望讓“原本是絕癥的癌癥成為一種慢性病”。
此外,訪談中還提到了現代AI技術對抗癌新藥研發的助力。輝瑞正在借助AlphaFold這類AI技術為靶點發現開辟新路徑,顯著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研發效率。AlphaFold是Google DeepMind開發的一款蛋白質結構預測程序,在去年更是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背后故事:
盡管被認為前景廣闊,但輝瑞在ADC藥物研發方面也并非一帆風順。就在本次訪談發布的前幾日,輝瑞在2月4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宣布了29億美元的無形資產減值。其中,有10億美元的“沉沒成本”直接指向其B7-H4 ADC藥物Felmetatug vedotin的研發終止。
B7-H4靶點因在多種腫瘤細胞中高表達,一度被認為是很具潛力的腫瘤免疫靶點。而以此為靶點的ADC藥物Felmetatug vedotin也正是當初輝瑞收購Seagen獲得的產品線之一,在2024年2月的研發日活動中,還曾將其列為潛在的“重磅炸彈”藥物。雖在早期有著不錯的臨床數據,可惜如今卻被輝瑞認為其最新的數據不足以改變現有的標準療法而被放棄[1]。
小編短評:
“對患者有益的事物與對股東有益的事物從根本上是相互矛盾的,”在訪談的最后,艾伯樂這樣說道,“實際上,除非你能為患者找到非常有意義的解決方案,否則在這個行業里你會血本無歸。”
由此看來,輝瑞一直尋求的是具備革命性意義、一錘定音的抗癌新藥,而非僅僅提高療效。那么,艾伯樂所期望“癌癥成為慢性病”的美好愿景究竟距離我們有多遠?這場革命的紅利又能否普惠到每一個人呢?
參考信源
1.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2-07/doc-ineirsee0104693.s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