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累及“蛟龍”。
回望2025年中國電影新春檔,《哪吒之魔童鬧海》成為當之無愧的大贏家。除了笑點反轉、特效拉滿,內容深度溫度更值稱道。其延續了《哪吒1》“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告訴更多處于困惑期的人們,人生總會有答案,只需我們用心去尋找。特別是最后訣別時刻,殷夫人無條件接納哪吒,用愛重塑魔童,引發新一代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共鳴反思。
有風光者就有失落者。比如電影《長津湖》主控方,博納影業同期推出的《紅海行動》續作《蛟龍行動》就實在差強人意些,截止2月10日晚18時,《蛟龍行動》累計票房為3.55億。《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83.66億元,進入全球票房榜前30,成為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30亞洲電影。第二至五名分別為《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熊出沒·重啟未來》,票房為28.38億、11.10億元、6.50億、6.26億元。《蛟龍行動》處于墊底位置。較2018年票房冠軍《紅海行動》堪稱拉胯。
或受票房遇冷影響,2月5日,A股節后交易首日博納影業一字跌停。2月6日再度大幅下跌,盤中最大跌超8%,收盤報收5.08元下跌5.22%。截止2月10日股價5.34元,市值73.40億元。
大制作+大IP卻票房慘淡
于冬為“蛟龍”鳴不平
不滿情緒是有邏輯的。
遙望《紅海行動》,作為2018年春節檔冠軍狂攬超36億元票房。頭頂續集光環,《蛟龍行動》自然被寄厚望。據經濟觀察報消息,其總投資高達10億元,是“前任”《紅海行動》的5倍。
大制作+大IP,想來影片不火都難。在《蛟龍行動》首映禮上,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于冬曾豪言,“未來5年內,都不會有這么大制作的電影,包括今天的好萊塢也沒有這樣的一個制作成本去做這樣一部超級大片。”如果首日票房超過17億元,春節檔就穩了。
從博納影業披露信息看,為了拍攝《蛟龍行動》,片方1:1打造了120米長的“龍鯨號”潛艇,僅這一拍攝模型,就耗資高達8000萬元。
然而,市場反饋澆了一盆冷水。按2月10日晚18時3.55總票房計算,按照制片方約40%的分賬標準,目前博納影業在內的投資方僅能收回約1.28億元投資。業內預計,如無大的市場變動,其最終票房較難破5億元。這也意味著博納影業與一眾投資方或將面臨約8億元損失。
巨額投入票房卻平平,于冬自然意難平于2月1日在朋友圈發文控訴《蛟龍行動》在豆瓣被惡意打一星,遭遇有組織“黑水”。表示將與黑粉斗爭到底,聲明《蛟龍行動》絕不撤檔。同時在不同場合發聲,呼吁院線能給影片更多排片,以為票房爭取更多可能。
賀歲片撤檔,在電影圈內不是新鮮事。如2024年春節檔,便有《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等因票房壓力選擇撤檔。只是即便重新上映也難獲改觀。以《紅毯先生》為例,2024年春節檔期上映8天的累計票房8221萬,而重新上映6天票房僅806萬元。再如2023年春節檔撤檔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上映一天便撤檔,重新上映首日票房只有820萬元。
由此來看,于冬堅定不撤檔的做法,除了傳遞出品方信心、底氣,也或有不得不為的考量。既然最終投資虧損是大概率事件,那么虧多虧少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畢竟這關乎臉面及內外信心。
三年累虧超12億元
審美疲勞與轉型之困
古語有云:見皮相,更見骨相。
同樣,好電影自己會說話。《蛟龍行動》票房滑鐵盧,除了《哪吒2》爆品吸虹,更多還需從自身角度尋找失利原因。
首先要承認的是,博納影業擅長打造大片,有爆品高光時刻,比如“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還擁有“中國驕傲三部曲”、“中國勝利三部曲”,其中《長津湖》便是“勝利三部曲”典型代表。2021年上映以57.75億元票房成為《哪吒2》之前的票房冠軍。
受此大賣影響,2021年博納營收達31.24億元,同比增長94%;凈利3.56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長津湖》貢獻10.14億元,占比69.77%。該片毛利達9.18億元。
整體盤點來看,依靠三個系列,博納影業取得約225.65億元的總票房成績,著實吃到了主旋律電影的消費紅利。只是在這條路上不斷加碼,也讓單一發展路線的弊端逐漸顯現。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表示,相比普通商業大片,主旋律電影的劇情設計、人物塑造容易讓觀眾感到“從頭到尾,一切盡在不言中”。缺乏意想不到的劇情反轉,無法引發觀眾太多討論、進而影響流量。以《哪吒2》為例,預售過程并不出眾,畢竟哪咤鬧海的故事耳熟能詳,但正因這種低預期與電影實際劇情設定形成鮮明反差,讓其一上映便在抖音等社交平臺討論熱度高漲。這給《蛟龍行動》及后續相似題材影片留下一個考題,即如何在限定劇情、人物設定下,用特色創新引發觀眾共鳴、防止審美疲勞。
不算多苛求,《長津湖》之后,博納影視2022年—2023年相繼推出了《爆裂點》《刀尖》《無名》《傳說》《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等多元影片,但票房多表現平平。多題材布局轉型遇阻,也導致業績漸顯頹態。
2025年1月22日,博納影業披露2024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歸母凈利虧損6.37億元至8.81億元,上年同期虧損5.53億元,同比擴大15.2%~59.3%。扣非凈利虧損7.48億元至9.8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7.43億元,同比擴大0.7%~33.1%。
拉長周期看,自2022年8月回歸A股以來,博納影業一直深陷虧損泥沼。2022年-2023年,凈利分別為-0.76億元、-5.53億元。疊加上述預虧,三年預計總虧損超12億元。公司股價也從上市以來15.23元高點一路下跌至2月10日收盤的5.34元,累計跌幅超60%。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賬面雖然擁有貨幣資金17.16億元,但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3.42億元,2023年同期為8.81億元,同比下降61.2%。截至9月30日,總負債87.21億元,資產負債率60.0%。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20.14億元,約占流動負債47.9%。
2025年1月24日,博納影業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浙江博納擬向上海亭東借款不超4000萬元用于業務發展需要。此番借款后,博納向關聯方上海亭東借款累計金額達7000萬元。因實控人于冬在上海亭東擔任董事,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背負上述壓力背景下,此番《蛟龍行動》票房意外“塌房”自然不是好消息,將帶來多少資金鏈壓力值得審視。
未來能否恢復經營性造血能力、擺脫虧損泥潭?主要還看儲備項目的“爆款”潛力。
據博納影業披露,目前諜戰/年代電影《克什米爾公主號》、大型史詩電影《四渡》被視為重要的儲備大片,兩部主旋律題材影片分別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開機。能否一掃《蛟龍行動》低迷陰云,除了看市場環境,還需自身從劇情、演員等方面多下功夫。
股東減持、高管變陣
2025年不缺看點
必須要加把勁兒了。連續三年業績虧損,資本耐心也在被消磨。
2025年1月22日,博納影業發布了關于持股5%以上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權益變動觸及1%的公告。稱近日收到持股5%以上的股東西藏和合及天津橋斌的《關于股份變動的告知函》,西藏和合于2024年12月13日至2025年1月21日期間累計減持股份992.42萬股,達到總股本的0.7266%。減持后,西藏和合及天津橋斌持有股比降至6.9742%。
往期看,兩者曾是堅定鐵粉,早在博納回A前就入股增持陪跑。
招股書顯示,2016年12月22日,博納有限股東會作出決議,同意增加公司注冊資本2,863.58萬元。其中824.71萬元由西藏和合認購。僅五天后股東大會又作出決議,同意公司現有股東向若干主體轉讓公司股權。其中,影視基地將其持有的公司注冊資本745.08萬元,作價41,664.62萬元轉讓給西藏和合。截至當年末,西藏和合持股比升至9.14%,位列公司第二大單一股東。
2017年3月,博納影業再次啟動股本增發,天津橋斌認購1,099.62萬新增股份。西藏和合與天津橋斌的普通合伙人及執行事務合伙人均為拉薩水杉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西藏和合與天津橋斌合計持有發行人9.57%股份。
直到2024年11月,博納影業披露減持計劃,西藏和合計劃減持不超3755.49萬股,天津橋斌計劃減持不超過300萬股。兩者合計減持公司不超過約4055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97%。
一同公布減持計劃的還有中信證券,中信證券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計劃減持不超約1375萬股股份,占總股本1.0063%。
除了大股東減持,博納影業高管離職也吸眼球。僅2024年12月公司就發布了三份變動公告:
高愈湘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后不再擔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職務。何英因工作調整,申請辭去董秘職務,仍繼續擔任財務總監。陳慶奕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副總裁職務,辭任后將不在擔任其他任何職務。
當然,流水不腐、新人新氣象,有變化就有希望。高管團隊變陣也給外界帶來新期許。能否講出更多成長新故事、公司業績如何重回增勢,2025年博納、于冬注定不缺看點。
押寶新紅利風口
等待浴火重生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滲透到各行各業。這是所有電影人的挑戰、更是機遇。
于冬認為,AI技術不是未來,未來已來。AI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影在上映前都可進行修改,包括場景、人物等,這極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質量。同時,AI技術也使廣告片、動畫片的制作周期大幅縮短,為行業帶來更多可能性。
欣喜的是,博納意識力與行動力同頻,新技術應用方面正通過與頭部公司合作,加速產品落地與傳播。如《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就是公司首次嘗試制作AIGC純生成式的科幻微短劇。第一季獲得NYIFA紐約國際電影節關注,成為全國首部以AIGC技術為核心的連續性敘事科幻短劇集,引發超1.6億次的全網傳播。其中,字節豆包大模型,為該科幻短劇提供了AI劇本創作、概念及分鏡設計、鏡頭畫面生成等十余種技術。
這是一個科技點石成金的力作,背后也體現了內容研發及制作的強大能力。厚重行業沉淀、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依然是博納影業咸魚翻身的一大抓手。可以預見,隨著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內容供給模式,大電影、長劇集、短劇集和AI生成內容等領域的協同推進,博納影業也將迎來轉型的關鍵契機。
每一個偉大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同樣,經歷了《蛟龍行動》票房慘淡,年度再虧,對博納影業也非完全壞事。能否浴火重生,關鍵在于不遷怒無貳過,保持前進韌性。在痛定思痛中查漏補缺、以抓住AI紅利、短劇風口,擺脫虧損泥潭。
絕地反擊應有時,既然避無可避,不如甘之若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