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偉(知止)
我們在《西游記》中看過唐僧掃塔,他是從下往上掃,為什么呀?探其原因:
唐僧掃搭的第一層意思:這是佛法,修煉必須由下而上,由簡入繁,哪會有人一步登天啊?即便有,那也是空中樓閣,厚積才能薄發,向內求,內圣而外王,人生不是盛宴,而是一場修行。人生無處不修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座珠峰,每個人的心中也有條臭水溝。
執念是一種追求,如夸父,如精衛;有時執念又是一個魔鬼,如現在很多欲望膨脹的人。所以王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格物致知,即念頭,正念,人的每一天要經歷千百次的糾結,天使和魔鬼在打架。哲學和科學本質上有共同的目標,追求真理。人類永遠處于求知中。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同樣,哲學也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舍,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之中,人說到底就是“哲學的”存在。所以說,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人最為本質的東西就在于知覺的形成。只有覺醒和思考才能讓人感覺還活著,人生客觀的部分掌握在命運之神手中,就其本質而言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主觀的部分則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它會因情況變化而發生改變。
所以,盡管在人的一生中,外部條件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但每個人的生活都還會有一致的地方,這就好比雖然有一系列的變奏,但主旋律卻保持不變。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管窺效應”。當你的眼睛只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時,你只能看到那狹長的一道,看不到管子外面的風云變幻。一件事盛行了,我們就用有限的信息,將自己牢牢裹在繭里,相信這就是世界的全貌。所見越是匱乏,所思越是固執。
人無法超越自己。一個動物被放置在某一環境里,它只能局限于自然給它安排的那個狹小圈子;人也是如此,人們追求幸福的努力永遠都不會超出其本性所許可的范圍,只能局限于能感覺到的范圍;人所能得到的幸福的多少,從一開始就由他的人格決定了,即使是教育也無法使他的視野開闊。我們很難逃脫世俗的枷鎖,在這種禁錮中,我們就會更加迫切地想去追尋內心的恬靜。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貴。——萊幸
所謂的“聞道”即求知。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我們乃至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甚至是我們碩大的銀河系,放到茫茫大宇中不過是一粒塵埃。
我曾經為無數找我求字的人寫過相同的一幅字——“做個俗人,貪財好色,有錢真好”,居然獲得一致性的好評,我想:這或許就是當下蕓蕓的共同價值觀吧!當真善美集體性喪失在人海,當人民幣上的那個逝去的老人成為人類的真愛,當欲望洶涌澎湃,當時間這把鐮刀無情地割在我們的臉上,當雨水冰冷地滴在心上,收拾好皮囊,出發吧!與天地日月來一場摧枯拉朽的邂逅,一場行走的盛宴!
唐僧掃搭第二層意思:人不活在過去,也不活在未來,而活在當下,眼前灰眼前掃,昨日已逝,未來不期。
我們活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你選擇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必須慎重,因為這代表你生命的內涵。活在當下,認真地活。
所有的生命、美貌、才華都會敗給一個東西,叫做時間。只有激情、愛、創造是時間的兄弟,不會流逝!歲月從不敗美人,歲月從來愛激情,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來?將要干什么?因為我們不明白活著的意義。活著只有一個意義:活在當下。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萬物皆變,此河流已經不是彼河流了。不錯,一切都在變化,很多事情根本無法回到過去,與其對著逝去的河流空悲切,還不如珍惜現在,把握現在。睡著的時候,不能阻止河流與時間的流淌。先哲們那悠遠的聲音至今仍在耳邊回響,千萬要記住: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珍惜值得你珍惜的一切。
“我們很少想到我們有什么,可是總想到我們缺什么。”叔本華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質。擁有的想放棄,沒有的想擁有,也許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可能失而復得,如健康、金錢、地位、朋友等,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便不會再有,如青春、生命。
唐僧掃塔的第三層意思:回頭臟,每掃一層,回頭一看前面一層又臟了,說明你成熟了,對前面做的一些事一定會覺得幼稚可笑。《道德經》中曾講過:順其自然!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源,整個世界,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永不停息燃燒著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結論。
比如,你爬山的時候,通往山頂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是同一條路了,因為萬事萬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間即逝地變化著。這條路上肯定有樹葉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樹葉改變了位置,泥土中間和表面蚯蚓、蟲子、細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爛,一部分正在化為石頭,只不過人類的肉眼無法明察罷了。
大文豪臨終前的最后一首詩,道出了人生的一切真相: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述出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高深的禪理,展示出了人生三層境界:第一層,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層,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結語:
假如我能在精神的掛毯里度過此生,就不會有深淵般的境遇令我慟哭。所以,這短暫的一生,我們終將失去。你不妨大膽一點,愛一個人,爬一座山,追求一個夢想……
乙巳正月初九于中緬邊境
作者簡介
王偉(知止),著名書法家,作家,詩人,房地產CEO。
心有八愛:寫字,碼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廚藝。
自幼學詩習書,飽讀古今經典,以蘇東坡為偶像,以王羲之為榜樣,將有趣靈魂落于文字,將魏晉風華融于筆墨,作品滿含蜀風雅韻,盡展云天襟懷。
代表作:《珠峰賦》《賢才賦》《英雄論》《巴渝大地賦》《西蜀記》《昆侖山賦》《長江賦》《秦嶺賦》《易經與書法》《書賦》《酒賦》《茶賦》《云南賦》《溫州賦》《中文賦》《千年孤獨,高山仰止——紀念蘇軾逝世921年》《吊東坡賦并歌》《人間逍遙是莊子》《人間有趣王小波》等。曾出版作品集《白晝之光》《明月清風》《中國當代作家精選》等,發表詩文幾百萬字。
詩觀:思想是文章的母親,哲學是文章的近鄰,境界是文章的靈魂,張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氣,有愛的力量,有溫度的生命,有氧氣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虛無的內心種植芳香,茍且而深情。書法觀:書法,骨子里的中國藝術。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為書寫注入生命的意義,于靈魂深處鋪開時光,筆墨穿行,長河流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