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前,余凱在地平線智駕科技暢享日上說:“智能駕駛拐點的這個‘點’,我們喊了這么多年,但今年是真的拐了。”
也許在當時,大多數人看到這句話的反應只是地平線作為智駕行業的頭部企業,對于行業發展的一種信心,但在2025年2月10日以后,這句話或許真的會變成現實。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價格在15萬元以下的新車占比超過50%,其中10-15萬元區間占比達到33.2%,甚至超過了全部20萬元以上新車的份額。但與之相對的,是過去市場上擁有高階智駕,尤其是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最低價格也在15萬元以上。
正如王傳福所講:“2024年中國市場新車中,只有不到10%擁有高階智駕,而大多數消費者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智駕。”
但當用戶只需要7.88萬元就可以在一臺比亞迪海鷗上體驗到高快領航,預算10萬可以不必糾結配置而擁有高階智駕,意味著無論你“要或不要”,高階智駕都會開始普及。
而比亞迪推動“全民智駕”的核心,就在于“天神之眼-C”。
昨天發布會上,比亞迪介紹了“天神之眼”,根據定位不同,A、B、C三個版本在硬件上有所區別,搭載品牌也依次從仰望到騰勢、比亞迪。據了解,天神之眼A、B使用了英偉達Orin X智駕芯片,而C則使用了地平線征程6M或英偉達Orin N芯片,可以實現包括高速領航、代客泊車這些高階功能。
這不僅是地平線征程6系列的首發上車,也是比亞迪可以將高階智駕門檻拉低到8萬元以下的關鍵所在。
比亞迪為何選擇地平線?
隨著比亞迪全系智駕版車型的發布,地平線最新一代車載智能計算方案征程6也全球首發上車,為比亞迪提供計算底座支持。據了解,地平線征程6將在比亞迪秦系列等入門級車型搭載。
這意味著,以秦系列2024年銷量為例,秦L月均銷量超過3萬輛,而秦PLUS除去入門版車型,月均銷量也可以達到2-3萬輛。僅僅秦系列,未來就可以為高階智駕市場貢獻月均5萬+的增量。
當然,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同樣是王傳福所說“全民智駕”的三大底氣之一:智駕的普及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化問題,而比亞迪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能力。
同樣,這也是對合作伙伴的考驗,以及比亞迪為何會選擇地平線作為唯二智駕芯片合作伙伴,甚至是將出貨規模最大的“天神之眼-C”的智駕芯片交給地平線的原因。
一方面,是長期合作的信任。去年11月,地平線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核心供應商大會上,獲得了智駕方案供應商中唯一的“最佳合作伙伴獎”,而雙方也早在2021年就達成了戰略合作并且成為核心智駕供應商。
甚至,現在回看去年4月地平線征程6發布會,王傳福親自出席并且作為嘉賓登臺演講,似乎就已經是一種明顯的“暗示”。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地平線可以為比亞迪提供高效開發、靈活部署以及大規模量產保障。
這就要提到征程6本身的特點以及地平線在過去近10年的發展所積累的能力。
征程6車載智能計算方案不僅擁有覆蓋智能駕駛全階應用的特點,同時也擁有統一的硬件架構、統一的工具鏈以及統一的軟件棧,并且依托平臺化可拓展的計算架構,以及配套一致、完整成熟的智能駕駛量產研發平臺,可以支持上層應用高效開發與靈活部署,幫助車企提升量產效率。
因此對于擁有豐富產品陣容,同時需要推出不同配置以適應不同價格區間的比亞迪來說,征程6完美地解決了效率與成本的平衡問題。
而地平線在2024年實現智駕方案出貨量在7個月內連續兩次百萬級增長,突破700萬套,成為中國最大規模量產的智駕方案,在市場上幾乎“每三臺智駕車就有一臺使用地平線”,也是其支持比亞迪快速、大規模部署上車的底氣所在。
智駕“拐點”的到來,意味著什么?
王傳福說:“在汽車領域,我們相信智能化的全面普及將鞏固中國品牌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不斷探索技術能力的新高峰,是中國汽車的自信,也是中國科技的自信。”
從最近火熱的DeepSeek到剛剛的“智駕平權”,其實都在演繹著同樣的“劇情”——中國科技企業正在推動“國民化科技勝利的時代”的到來。
這也是余凱的愿望,在談到地平線SuperDrive的體驗時他說:“你感覺到未來已來的味道,地平線對這件事情是很興奮的,我們的使命其實就是要讓智駕平權,讓每個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好用、愛用的自動駕駛。”
而就像上一次比亞迪在動力形式上推動了“油電同價”一樣,此番圍繞智駕的“平權”,也會推動行業發展,讓好用的智駕科技真正普及。
余凱在談到2025年將是真正的智駕“拐點”時提到了三個技術要素:領先的算法、足夠大的算力、海量豐富的數據都已經開始具備。
但另一方面,地平線副總裁兼首席架構師蘇箐也說:“自動駕駛研發沒有銀子彈,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研發,需要一個堅實的工程團隊,要比別人有更多的經驗、吃更多的苦、更加持之以恒的心態,還要能及時吸收最新技術并理解技術的邊界,才能讓技術創新一步步邁入現實。”
當用戶真正看到“平權”時,其實背后技術的積累已經不是一朝一夕,而“拐點”的到來,其實對于過去十年都投身智駕的工程師們來說,也是一件興奮的事情。
余凱曾經開玩笑講:“地平線為什么扎扎實實趴在地上搞量產?怪就怪我們公司的名字‘地-平-線’,地平線意味著大地與天空交界的地方,我們在向高而行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要腳踏實地,用務實健康的商業模式來落地。”
地平線并非一直都立于“潮頭”,地平線創立之初,同行都在做AI算法、人臉識別,只有地平線做智能硬件,做軟硬結合;2019年,當汽車行業陷入“大困局”之時,地平線all-in汽車;在Robotaxi賽道最火熱的時候,地平線選擇是做一個個量產項目。
一個簡單的例子——地平線一直在研究如何讓算法高效地部署在硬件上,讓端側不需要在數據中心也能跑大模型。因為大模型的參數量和計算量巨大,這就給車端部署大模型帶來挑戰,因為車不像數據中心可以有很好的散熱和“無限”的電力支持,需要通過軟件和硬件的聯合優化,實現兼顧。
而如今,當比亞迪攜手地平線,有能力將高階智駕的門檻拉低到10萬元級別時,是過去所有的腳踏實地的成果。
地平線曾說,征程家族在2025年的出貨量將突破1000萬大關,而有了比亞迪主力產品的上車,這個目標,以及地平線突破更高天花板的想象空間,都會成為可能。
大公司視點
2021年,中國市場乘用車零售銷量前十榜單里都還找不到比亞迪的影子,而到了2024年,比亞迪已經是“三連冠”。
也許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比亞迪為何可以異軍突起,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比亞迪作為行業第一個對新能源汽車all-in的企業,從2008年推出DM到如今演進到第5代,最終等來了市場的機會。
“耐得住寂寞”,是當下汽車行業難能可貴的品質,而地平線在某種意義上,和比亞迪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蘇箐曾說:“我做到現在已經快抑郁了,因為自動駕駛真的非常難,其實我有很多朋友已經改行了,去做了具身智能、機器人,因為受不了了。”
但蘇箐也說:“絕望歸絕望,干了這么多年還是能看到希望,因為整個內核技術演進了5-6代以后,你會發現整個系統的曙光就在前面了。”
而在比亞迪之外,地平線的合作伙伴列表上,還有奇瑞、大眾、吉利、長安、理想、廣汽、一汽、上汽、北汽等等,幾乎涵蓋了行業所有主流車企。智駕平權的浪潮,這才只是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