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蘇寧能否走出低谷,張近東這樣的經營方式都需要反思了。
近幾日,蘇寧“破產”的消息幾乎刷屏。大小媒體爭相報道蘇寧“破產”,接著蘇寧又辟謠稱“此蘇寧”非“彼蘇寧”,但不管是哪個蘇寧,蘇寧以這樣的方式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絕非好事,張近東這位曾經的零售大佬也被再次聚焦。
據《華夏時報》報道,蘇寧正式回應“破產”傳聞,稱既不是破產也跟上市公司沒關系。據報道,蘇寧方面稱“三家‘破產’傳聞公司持股蘇寧易購的比例非常低,三家公司的高管早不參與上市公司的管理,同時三家公司為債務重整而非破產重整。”
但是這種回應和法院公告有一定出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清晰顯示,蘇寧置業、蘇寧控股和蘇寧電器的案件都是破產案件。即便這三家公司和蘇寧易購的關系不大,但三家公司都和張近東有關,且都被列入破產案件。
這是不是意味著蘇寧易購的“破產”?顯然也不是,蘇寧電器、蘇寧控股、蘇寧置業,這三家被列入破產案件的公司創始人都是張近東,從股權結構上看,張近東持有蘇寧控股51%股份,持有蘇寧電器50%股份,持有蘇寧置業55%股份。這三家公司張近東都是大股東,同時這三家公司還都是蘇寧易購的股東,其中蘇寧控股持股2.75%,蘇寧電器持股1.4%。
只是如今的蘇寧易購已經不是張近東的,早在2021年,蘇寧易購陷入嚴重資金危機時,蘇寧易購就已經換了“主人”,當時阿里系和江蘇、南京國資緊急入局,88億混改注資,張近東失去了對蘇寧易購的控制權,董事長一職讓位于阿里系。
也就是說破產案件的三家公司都是張近東的,和張近東失去控制權的蘇寧易購關系并不太大。只有屬于張近東的蘇寧“破產”了。
正如蘇寧回應的那樣,蘇寧易購其實今年經營還算不錯,已經扭虧為盈。
從宇宙接盤俠到“破產”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幾年前的張近東風光無限。
在2008年11月老對手黃光裕入獄后,蘇寧電器迎來高速發展時期,在2009年至2010年這兩年,蘇寧成為真正零售巨頭,當時劉強東還在摸索電商模式,黃光裕身陷囹圄,新老對手都不是張近東的對手。
2011年,上市公司蘇寧易購的扣非凈利潤達到歷史最高的46億元,是國美的兩倍多,在業務規模、門店數量上也全方位碾壓了國美。張近東也在2010年高居中國富豪榜第四位,馬化騰、王傳福的財富都和他有近百億的差距。
此后張近東以 “朋友路線四處撒錢”,2015年8月1阿里用約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云商,同時蘇寧以約140億元買阿里股票。阿里和蘇寧進行了聯姻,馬云也和張近東成了好哥們,一起看球一起投資足球。
2016年蘇寧收購歐洲百年豪門國際米蘭;2017年200億投給當時宇宙第一房企,兩位老板為此還喝起了“交杯酒”;2018年收購了萬達百貨,只為解王健林燃眉之急;2019年收購身處于困境的家樂福中國……成為當時人人稱道的“商界第一義氣”。
而張近東自身的主業卻一片慘淡,當時蘇寧易購、蘇寧支付、蘇寧金融等一切與電商相關的業態都已經具備,還開發了蘇寧酒店、蘇寧閱讀、蘇寧旅行、蘇寧彩票、蘇寧天氣等社交軟件,但攤子鋪得太大,業態種類很多卻沒有一個能夠真正成功。
張近東還信奉買買買模式。用3.34億美元控股PPTV、2.73億歐元拿下國際米蘭俱樂部68.5%股權、27億元收購萬達百貨、42.5億元收購天天快遞、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權、95億元入股萬達、140億元投資螞蟻、200億元投資恒大,以及收購紅孩兒等等,張近東的思維或沒有跟上時代,被蘇寧收購時母嬰電商紅孩兒是行業一線,很快變成了三線,如今已經泯然眾人矣。
入主歐洲百年豪門國米8年,總投資約9億歐元,從競技來說,蘇寧的投資可謂是物有所值。在這8年間,國際米蘭總共拿下2個意甲冠軍,2個意大利杯冠軍,3個意大利超級杯冠軍。兩次打進歐冠決賽,成為比肩皇馬、拜仁和利物浦的偉大俱樂部。但因蘇寧玩的是高杠桿,導致現金流斷裂被橡樹資本收割,最終蘇寧拿回6.3億歐元,虧了2.7億歐元。
張近東的一系列收購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反而成為虧損的根源,從十年前的買買買,到如今的賣賣賣,也未能阻止張近東財富的迅速蒸發。
《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張近東財富為80億元,排名第2895位,比2023年下滑了1010名。2020年張近東的財富為1020億元,全球排名102位。四年時間,張近東的財富蒸發了940億元。最新的中國富豪榜前一百位已經找不到張近東的名字。此時張近東的財富進一步縮水至65億元。
據法院披露,這蘇寧控股、蘇寧置業和蘇寧電器三家公司總負債超過 1344.79億元,資產與債務嚴重失衡,張近東或要“破產了”。
禍起蘇寧小店?
2012年那場轟動一時的“815電商價格戰”,成為了蘇寧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劉強東正式向張近東“宣戰”,喊出“三年零毛利”的口號,張近東毫無準備下倉促應戰,但其電商領域的薄弱,技術基因的先天缺失,商品豐富度不夠,根本不是深諳電商之道劉強東的對手,2014年,京東反超蘇寧,自此一騎絕塵,蘇寧再難望其項背。
自2014年敗給京東開始,蘇寧迅速走上了下坡路。自此蘇寧易購的扣非凈利潤每年都是負數,2014-2020年,其主營業務累計虧損超157億元,而投資收益卻高達513.9億元。這種明顯的財務調節手段根本無力阻止股價的下滑,從2015年23.14元的高點一路跌至1元左右,截至2月11日,2022年5月被披星戴帽的ST易購股價只有2元,市值蒸發了91.4%。
蘇寧之前以“拆東墻補西墻”模式,在短期內維持了財務的表面繁榮,看似高妙,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是飲鴆止渴,埋了一顆大炸彈。隨著阿里股票的逐步清倉,以及債務的不斷高企,蘇寧的財務狀況逐漸惡化,最終難以為繼,財務危機全面爆發,企業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其實張近東也不是沒有嘗試改變,蘇寧小店一度是張近東翻盤的希望。2018年迅速擴張的蘇寧小店門店,在短期內迅速擴張了數千家門店,全年門店總數近9000家。
但無序的擴張成為壓垮張近東的最后一根稻草。盡管擁有龐大的門店數量,卻缺乏合理規劃和有效管理,導致門店選址欠佳、商品定位不準確,最終單店虧損嚴重,許多門店的銷售額甚至無法覆蓋運營成本。2018年1月至7月,蘇寧小店營收1.43億元,虧損2.96億元。同時龐大的門店數量需要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支撐,這一點上張近東明顯準備不足,致使供應鏈失控,大量商品積壓或缺貨,消費者購物體驗急劇下降。
本想憑蘇寧小店逆襲的張近東在撐了7個月后,背負著6.53億元的負債后被迫剝離,通過股權轉讓引入戰略投資,蘇寧小店不再納入蘇寧易購合并財報,從而減輕了蘇寧易購的業績負擔,通過“割肉”,還為蘇寧易購2018年增加了3.03億元的凈利潤。但這一失敗的嘗試給張近東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本就艱難的處境雪上加霜。
扭虧為盈下的反轉
蘇寧易購易主后,終于扭虧為盈。
2024年蘇寧易購的表現整體不錯,前三季度營收分別為125.8億元、132億元和122.4億元,盡管營收均為下滑,但整體凈利潤卻大幅提升。分別為-9687萬元、1475萬元和5.992億元,第一季度的虧損也相比上一年同期有所收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則扭虧為盈,但依然未能扭轉2014年起的扣非凈利潤為負的局面。
2024年前三季度,蘇寧易購的毛利率高達21.65%,創蘇寧易購上市以來新高,2019年至2024年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別為11.18%、16.46%、19.77%和21.65%,毛利率呈逐漸提升趨勢。2024年前三季度的蘇寧易購凈利率為1.49%,2019年以來同期首次為正,相比上一年同期的-5.87%提升了7.36個百分點。
2019年,蘇寧易購營收2692億元,位居“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零售行業首位。從2019年開始蘇寧易購的營收直線下滑,2023年營收下滑至626.3億元,不足2019年的四分之一。2020-2023年,蘇寧易購的虧損金額分別達到了42.75億元、432.65億元、162.22億元、40.89億元,四年合計凈虧損高達700億,幾乎把30年的家底都快虧光了。2021年,蘇寧易購成為當年A股“虧損王”。張近東無力回天,逐漸失去蘇寧易購的控制權。
2024年,蘇寧剝離了非主營業務,以1000萬元忍痛出售了42.5億元收購的天天快遞,集中精力聚焦家電核心業務。同時實行嚴格的費用管控,進行降本增效,2024年上半年,蘇寧易購總費用同比下降24.23%。通過積極推進資產處置、債務化解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合計為蘇寧易購帶來18億元至20億元的收益,有效減輕了財務負擔,也成為2024年前三季度扭虧為盈的關鍵。
此時的張近東,表面上已經不是蘇寧易購的實控人,阿里系的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0.23%為第一大股東,張近東持股17.83%為第二大股東。但不要忘了張近東還是蘇寧控股和蘇寧電器的實控人,這兩家公司分別持有蘇寧易購2.77%和1.41%的股份,三者相加持股比例達22.01%,遠遠超過阿里系,這或許是張近東未來反轉的可能所在。
其實很多人將張近東和蘇寧的 “潰敗”歸咎于恒大和萬達,這就有失偏頗,張近東真正的失敗是在電商時代轉型較慢以及多元化的失敗,2014年至2024年是張近東失去的“十年”,也正是這十年讓京東成了巨無霸,當年的劉強東已經成為張近東無法趕超的大山,而此時,張近東和蘇寧的當務之急卻是活著。
下一步,張近東如何應對,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夢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