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在論述 “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是說:
“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而非帝國主義,歷來飽受欺凌。工農業發展滯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除了擁有地大物博的自然條件、眾多的人口、悠久的歷史以及文學領域中有一部《紅樓夢》等等之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他人,實在驕傲不起來。”
毛主席在談及中國的優勢時,特意提及《紅樓夢》,足見《紅樓夢》在他心中占據著極高的地位。
曾任毛主席秘書的胡喬木曾言,毛主席通讀《紅樓夢》達幾十遍之多,對其中的人物與細節可謂了如指掌。毛主席還曾說過,《紅樓夢》“要看五遍才有發言權”,不讀《紅樓夢》“就不算中國人”。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閱讀《紅樓夢》呢?
1961 年 12 月 20 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區第一書記會議上,毛主席說道:
“《紅樓夢》不僅要當作小說來讀,更要當作歷史來看。它所描繪的是極為細致、精細的社會歷史。”
一、《紅樓夢》是封建社會的一面明鏡,它蘊含著 “極為豐富的社會史料”,生動地展現了封建社會的全貌。
《紅樓夢》誕生于乾隆年間,彼時,“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依舊處于封建社會。這便是大觀園內那一群小說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
《紅樓夢》中的人物多達數百人,它刻畫了封建社會不同階級的各類人物形象,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奴仆。通過閱讀 “《紅樓夢》這類描寫封建社會階級關系、人際關系以及統治者與奴隸等人們生活面貌的文藝作品,如此方能使我們更好、更細致地了解封建社會。”“不讀《紅樓夢》,就不了解什么是封建社會。”
二、透過《紅樓夢》,我們能夠看到封建社會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在《紅樓夢》中,毛主席洞察到封建社會制度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因而注定了其要退出歷史舞臺。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烏進孝冒著風雪到寧國府送年租,此乃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壓迫之體現。
以家長制為核心的宗法關系,是維系封建統治的基礎。毛主席從《紅樓夢》中看出了封建家長制度的分裂,賈璉雖是賈赦之子,但他根本不聽從賈赦的話;王夫人將鳳姐籠絡過來,可鳳姐也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賈母作為最高家長,其權威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下面的人各有各的心思。
毛主席還從《紅樓夢》中看出了土地買賣。《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注》有這樣幾句:“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毛主席認為,這段話反映出,在封建社會中,由于社會關系的興衰變化,家族的沒落瓦解,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不斷轉移,這也加深了農民對土地的留戀心理。
毛主席在閱讀《紅樓夢》時,極為重視第四回,他認為第四回是整部《紅樓夢》的總綱。第四回中的 “護官符”,點明了賈、史、王、薛 “四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統治結構。《紅樓夢》雖然只是描寫了賈家一家的衰敗史,但實則是寫以 “四大家族” 為代表的封建官僚政治的衰敗史,預示了封建制度的滅亡。
總體而言,毛主席認為,像《紅樓夢》這樣一部偉大的經典,不能只當成文學小說來消遣,而是要深刻挖掘其中隱藏的信息,幫助我們了解封建社會的各個面向。毛主席對《紅樓夢》的解讀,雖然有很多是“六經注我”,但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拓寬了《紅樓夢》的意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