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軍進駐新疆,二十萬官兵扎根于此屯墾戍邊,可如何讓這些糙漢子們能安心扎根在這個遠離家鄉的地方,成為軍區首長們頭疼的問題,
為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領導向內地的兄弟省市發出了求助,希望能支援部分女兵,幫助穩定兵團生產,其中湖南最先響應了號召,八千湘女上天山,也成為了佳話。
當時的長沙街頭貼滿了招兵告示,湖南最大的報紙《新湖南報》也登出征兵啟示:要求16至25歲的未婚女性,赴新疆參軍后可以進入學校學習,還有機會加入部隊文工團,轉業后可以返鄉也可以在當地就業,新疆的紡織廠,農場都急需年輕人,
湖南政府也配合新疆發布了新疆全景圖,將當地的生活描繪的如詩如畫,在為大西北貢獻青春的口號激勵下,大量的女性報名,很多年輕的學生年齡不夠還特意去改年齡,只是為了能支援新疆建設,更有甚者父母不愿讓她們去遙遠的新疆,而瞞著家里偷偷報名,
不到兩年時間,在湖南就招收了七千八百多人,這些年輕人被送上了西去的火車,可隨著行程的開始,這些女孩子發現事實和理想原來差距如此之大。
火車到達西安后,這些姑娘就乘坐卡車前往新疆,蘭州,酒泉,陽關,一路西去的道路顛簸異常,南方人本就不適應西北的干燥天氣,路途上更是缺水少糧,很多人都生了病,不少年輕人的生命留在了這條古絲綢之路上,而四個多月的旅途也讓姑娘們那顆向往革命的熱心逐漸冷卻,殊不知這只是他們苦難的開始。
在歷經坎坷到達新疆后,這些女孩子們發現,這里和描述的大相徑庭,沒有什么風吹草低見牛羊,只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這里的生活條件更是非常艱苦,沒有房子讓她們居住,所有人都住在地窨子里,這些住所沒有門,只有單薄的簾子起到遮擋的作用,稍有響動就會有泥土掉落,地窖里面沒有床,只有經過平整的土堆,上面鋪著木板,很多人后悔來到新疆,可是世界上沒有后悔藥。
從此之后,這些女子和兵團的戰士在這里扎根開始開荒種地,興建各種工程,可她們來這里的最終目的是達到陰陽平衡,所以婚姻很快向她們襲來。當時兵團的很多干部都是征戰多年的老兵,根本沒有家室,現在終于等到了和平年代,給自己尋個媳婦就成了首要的目標,他們相中了誰,就由組織出面做工作,但這些干部有的年齡很大,很大姑娘聽說要嫁給比自己父親年齡還大的丈夫時,抗拒情緒非常大,可最終也難以抵住領導的勸說,被迫委曲求全,
這些女子中流傳著越漂亮的女人他們的婚姻越不幸,因為漂亮姑娘都是被高級干部相中,年齡和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讓她們很難適應,好容易熬到中年,又遇到文革的風暴,自家的男人被打倒,她們也跟著又吃了十年的苦,很多人沒能等到云開月明的那一天。
這八千湘女來到新疆兩年后,基本全部嫁人,絕大多數人今生再也沒能回到湖南,只有少數人在十年之后又回到老家,可是家鄉已經物是人非,而這八千湘女已經是援建新疆的女子中命運比較好的一些了,在她們之后山東各地又去了很多女人,她們的命運更加坎坷,種種原因不便細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