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步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 “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等諸多論述都強調了走步是太極拳運動的基礎和先導,步法動全身才能動,步不動則其他無從動。以下是太極拳步法需要把握的九個重要要點。
一、起落要輕靈
掌握輕起輕落、點起點落、緩起緩落的步法原則,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
既要體現 “貓步” 中輕靈、柔和、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 的特點,又要領會 “邁步如臨淵” 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且隨時可收回、邁出的精神,同時還需保持勻速、連貫、綿綿不斷,否則會影響步法互換與氣血運行。
二、落腳的方位要準確
這是檢驗拳式是否規范的關鍵方面,每個動作都要按基本要求落腳到位。
遵循 “四正四隅” 原則,東、西、南、北為四正方向,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為與正東、正西方向線成夾角 45 度的中間方位(斜方向)。在斜方位中還有 “稍偏 ××”(夾角約 30 度)和 “偏 ×”(夾角小于 30 度)的情況,其以 “八卦”、“五行” 表示方位,符合人體機理活動規律且利于動作變換,行拳時不可偏離既定方位。如失于準確,則會造成“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錯誤。
三、提腳的高度要適中
遵循 “進步宜低,退步宜高” 的原則,低是貼近地面,高為不超過踝骨,且要注意步法轉換時擺胯高度適中并保持一致,避免過高過低、忽高忽低。
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再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退步時,后退腳腳尖先落地,再過渡到全腳踏實;側行步(橫移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再過渡到全腳踏實。
四、兩腳間要保持一定的橫向距離
以方便身體重心轉換為原則確定兩腳橫向間距,不同步型間距不同,如虛步 10 - 30 厘米,弓步 20 - 30 厘米(野馬分鬃同肩寬),馬步約為本人 2 - 3 腳長,前后兩腳不能站在一條直線上或左右交叉繞步,并步時兩腳平行,間距 10 - 30 厘米,成小開步,不可靠太緊或成 “八字形”。
五、步幅大小要恰當
步幅過大,進退難以隨機應變,易被動失勢;步幅過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
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后、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習練者要結合自身情況在實踐中體悟、摸索。
六、兩腳要虛實分明
這是太極拳運動對立統一辯證關系的重要體現及對步法的基本要求,除起勢和收勢時兩腳短暫平行站立外,其余動作都在虛實轉換中進行,要靠意念引導、姿勢開合、重心移換、呼吸配合來調整實現,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通過腰的轉動實現重心轉移與兩腳虛實交替,防止 “雙重” 和拖泥帶水的情況。
七、腳的運行路線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畫圓是太極拳獨特運動方式,以脊柱為軸心,手上、腳下進與退都有圓,各拳勢中都貫穿弧和圓。
如弓步,要先把后腳收于支撐腳內側,再向側前方上步;倒卷肱要先把前腳收于支撐腳內側,再斜向后方撤步,形成 “月牙形” 或 “弓背形” 弧形路線,不可直來直去。
八、腳步要穩固
這是步型的核心與實現技法的保證,要做到開胯圓襠,兩腿對撐擴大底面;身體重心隨步變換移動,換步前先換重心,支撐腳要五趾抓地、全腳踏實,避免 “掀掌”、“拔根” 減少支撐面。
九、腳的動作要與上肢動作密切配合,協調一致
做到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全身協調,防止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等上下脫節情況。
太極拳的根基在腳,“先有好腳,才有好拳”,習練者需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加強樁功、行步鍛煉,打好步型、步法基礎,增強腿部支撐力與柔韌性,如此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來源網絡,轉載旨在分享,侵權聯系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