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受經濟影響,企業降薪裁員的事時有發生,很多人的親朋好友就有失業的人。
這些失業的人,如果是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可能還好點,他們有年齡優勢,選擇機會更多。
另外,年輕人對社會前沿技術更熟悉,再就業對他們不算難事。
但如果是35歲以上的中青年失業,就非常難受了,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背負著房貸、子女教育等家庭負擔,既然這個年輕段失業,說明他們在原單位還算不上不可或缺的業務能手,否則也不會失業。
既然沒有過硬的技術和能力,在這個年齡段再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不容易。
其實,除了急迫的另謀職業外,也有一些失業的人靠著自己的頭腦和勤勞,活的比過去給人打工好的多。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個典型例子,他身上那股勁和做的事情,挺讓我佩服的。
我的這個朋友叫林遠,在38歲時失業了,當他受到裁員通知書時,整個人頓時都蒙了,根本接受不了。他房貸月供1.8萬,大兒子剛上小學,二胎女兒還在襁褓中啼哭。
他之前是某互聯網大廠的資深架構師,手握股票期權時以為人生早已“上岸”,卻沒想到行業寒冬來得如此迅猛——公司砍掉整個業務線,連技術骨干也被批量優化,其中就包括他。
妻子勸他再找個互聯網公司去上班,但他猶豫了,雖說他的技術另找個工作問題不大,但38歲能失業,暫時自己還有另謀職業的底氣,要是45,48再失業,那時自己還是一無所有。
所以,他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不再去找工作,就利用自己的技術,研究下市場,自己創業。
他白天跑遍寫字樓推銷外包開發服務,報價壓到同行的一半,卻被客戶質疑:“38歲還干基層編碼?管理崗我們更傾向年輕人。”晚上則化身“科技區UP主”,講解區塊鏈技術,播放量始終徘徊在三位數。
前幾個月,自己創業絲毫不減起色,賺不到什么錢。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有心的林遠捕捉到,成了他的商機。
一個深夜,他在做直播時,視頻評論區跳出一條留言:“林老師,能教教怎么用Python分析咖啡豆期貨數據嗎?”。
就是這條留言,讓林遠眼前一亮,妻子曾是精品咖啡師,家里堆滿她考取Q-Grader(咖啡品質鑒定師)的教材;自己常年混跡技術論壇,對數據爬蟲輕車熟路。
次日清晨,他詢問妻子:“我們開家‘數據咖啡實驗室’怎么樣?用算法優化烘焙曲線,讓每杯拿鐵都有代碼級的精準!
為了搞到創業啟動資金,他咬牙抵押房產貸出了80萬。
他們在一個好地段盤下一個30平米小店,林遠負責開發“咖啡烘焙智能決策系統”,妻子設計風味配方。
為采集數據,夫妻倆連續三個月每天烘焙20批次豆子,記錄3000組溫度、濕度、研磨度參數。系統1.0版本上線時,算法推薦的“耶加雪菲中深烘方案”竟讓酸度與醇厚度達到驚人平衡,引來第一批咖啡發燒友。
小兩口的專業讓他們調制的咖啡名氣漸漸變大,2024年,林遠的第二家分店也開了起來。店內掛著雙屏顯示器:左側實時滾動咖啡豆產地的氣候數據,右側播放開源代碼提交記錄。
更意想不到的是,那套曾被投資人嗤笑“過于垂直”的烘焙算法,竟被云南某咖啡合作社相中。當地咖農過去依賴經驗主義種植,如今通過林遠的系統分析土壤數據,成功將精品率從15%提升至34%。
當他站在普洱的咖啡田里調試物聯網傳感器時,終于理解任正非43歲創業時的心境:所謂中年危機,不過是命運在逼你跳出慣性軌道。
朋友失業后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例子,有他自己和妻子專業的特殊性,對大多數人沒有可復制性,但他們失業后選擇走的路絕對有參意義。
他們沒有逆襲神話中的億元估值,但卻提供給職場失業人一個啟示:當技術精英的光環褪去,躬身入局民生經濟,未嘗不是對抗年齡焦慮的一條路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