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二湘空間拍攝
不一樣的視角看上海
岡身原是上海灘,此地土著亦輝煌
文/方益昉
作為近代史上最早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的上海,也是一座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年四季,來自海內外的觀光游客,絡繹不絕。
一般而言,外地游客來訪,通常直奔滬上外灘,或者浦東陸家嘴,那里保留著近代上海開埠史跡,鋪展著當代改革開放的宏大視野,目的地沒錯。如欲了解并感受全面的,且有歷史縱深的上海,則須從虹橋交通樞紐的西域,深入史前文化,那里才是上海的原始灘頭。
崗身文明源自于先人最早食用魚肉
生為本地原住民的筆者,也始終沉湎于這片被視作上海之根的原點,不能自拔。考察的啟蒙階段,宜選青浦博物館和松江博物館,那里常年布展館藏珍品與學術詳解,但現代化演繹的人造空間,并不足以容納區域內的豐富文化與物質內涵。欲進一步一窺堂奧,則建議實地體驗遠古先人們的生存地標。
打開上海歷史地理風貌圖,西出虹橋有一片被標注為“岡身”的區域,經地下考古發掘,目前已被確認乃上海最早的成陸灘頭。在近萬年的歲月里,先后經歷馬家浜文化(約始自前7000年)、崧澤文化(約前5800-4900年)、良渚文化(約前5300-4300年)和馬橋文化(約前3900-3200年)。源自此處的新石器時代出土證據,前后跨越三千年,文化沉積相互交疊,不妨稱為上海人的遠古根脈。直到今天,滬上沿用古味濃郁的地名,比如馬橋竹岡,嘉定外岡,它們共同的地質依據,便是淤泥中富含海洋貝殼類沉淀。
圖源網絡
岡身地處海邊,從人類營養學視角,暗示了新石器早期的馬家浜人方便從事采集漁獵活動。當時源自海洋的食物包括貝殼類,富含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營養學研究表明,食物中動物蛋白攝入量升高,要比僅獲得植物蛋白,更有利于骨骼與大腦發育生長,繼而有益心智,推動文明進程。在現代科技考古學中,飲食來源與人體素質的邏輯關系已呈數據化體現。
英國學者彼得加斯(Peter Garnsey)經過十多年研究,建立了人類骨骼遺骸科學分析的實驗平臺,他整理出《希臘羅馬世界的饑荒與食物供應:對風險與危機的應對》(1988)與《古典世界的食物與社會》(1999)等論文,通過假設和比較,推論研究成果,即人體骨組織的化學組成,與攝取食物的化學構成,存在對應關系,揭示地中海沿岸地區出土的希臘-羅馬古典時期約2000塊骸骨,涉及各類食物消費。
上述人群食譜中,海洋食物對陸地食物的比例,大致估算出魚肉提供10%-40%的食物蛋白質,當地的波爾都斯人可能食用大量魚肉。論文大膽推測,優質食物與營養成分,對于地中海地區的人類體質發育和人類文明萌芽,具有內在的人類學邏輯聯系。我們不妨據此類推,江南的岡身族群,應該也發育出更加強壯聰慧的體魄,從而具備了文明演化的基本素質。
本文刊發于2024年12期《上海灘》
菘澤與良渚文化開始升起精神層面的曙光
考察華夏第一波技術文明,不難發現岡身周邊區域,各處呈現的菘澤與良渚文化,開始升起精神層面的曙光。自移居此地居家裝飾時,我有意篩選有關的原始刻符,演繹我愛我家的世俗生態。我請設計師與建造商,將選中的LOG融入墻面、地面和門面,聊表吾乃岡身原住民后裔的意思。
這幅原始圖案1991 年面世,出自昆山趙陵山大墓的陶制圓形器,推測為陶罐殘蓋。這件不起眼的小家伙上,勾畫著淺談的刻劃線條,遵循竹編、草編、麻編的基本規律,上下疊壓,左右糾纏,環繞始終。在菘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陶器中,這類特征顯著的裝幀紋飾,稱編織紋。而上述圓形殘器傳遞的信息,比同期刻符更神秘,暗藏著更多有待詮釋的密碼。蓋因出自高等級大墓,堪稱王侯族徽。
從這幀無限循環的脈絡中,我從解剖學視角,立足樸素生活場景,讀出完整的卵生動物胃腸道。但各路學問大家更高深,歷史學者基于生殖崇拜理論看見女陰器官;自然學者注重天人合一發現白蛇青龍;美學家抽象出無始無終、變化詭異的圖案,類比后世推崇的太極圖;哲學家則更形而上,將其環環相扣的內蘊邏輯,意念疊加,升華演繹至終極,認定它屬于太極圖的雛形,應稱“源極圖”。
與地中海文明衍生出古希臘科學曙光一樣,沿海的岡身一帶,出土玉雕、石器、陶藝及其附著的刻符,均已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在重固鎮福泉山遺址,這樣玄乎與精美的王侯等級文明證據尤甚,只有衣食無憂的社會,收獲這樣的精神產品,才符合自然與歷史的邏輯。
農業的起源于上海遠古文明
良渚時代,農田環繞福泉山,如今出土的石器中就包括水稻耕種所需的關鍵工具石犁。也就是說,定居此處千年的先人,開始進入積極主動的人生層面。他們從向海洋討生活,升級到引進農耕技術,從事為更加精巧,同時也更加辛勞的種植業。但是,傍著富饒的近海漁業,卻轉向高技術含量的農耕,良渚人是否面臨現實困惑?這樣就引出農業起源的理論探討。
主流觀點歷來認為,當人口增長速度超越自然供給的能力,食物狩獵采集機制才會轉軌走向人工栽培和畜牧,以彌補物質的短缺。問題是,面對社會生活的逐步繁榮和精神需求的逐步提高,飲食用酒和祭祀用酒同時出現,在大量的釀酒和用酒需求中,供不應求的食物狩獵采集機制,是否可以承受社會日益增長的各種需求?在人口的壓力與釀酒的需求中,哪樣才是農耕社會起源的主導因素,即糧食的規模化生產到底起源何時?
加拿大考古學家海登(B. Hayden)提出與農業發展的人口壓力理論相左的競爭宴享理論,農業可能起源于資源豐富且供應較為可靠的地區,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會因經濟富裕而相對比較復雜,于是一些首領人物能夠利用勞動力的控制,來馴養主要用于宴享的物種。馴養這些物種的勞動力投入比較高,比如馴養某種美食或研發大規模釀酒等,只有在復雜化程度較高的社會中才能產生。
在此之前,也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見解。比如美國考古學家索爾(C. Sauer)在1950年代初提出,農業不大會產生在受饑荒威脅的環境里,因為在饑謹陰影之下生活的人們,不可能也沒有時間來從事緩慢而悠閑的試驗步驟,以及用人工選擇來改良植物品種。只能在天然條件非常富饒的自然環境里,人們才能有相當大的余暇,來嘗試這種無法預料收成的栽培實踐。
早在1937年,我國歷史學家周其昌先生也根據對甲骨文、鐘鼎文和古文獻的考證,認為遠古時代人類的主要食物是肉類,農業的起源是為了釀酒,與上述競爭宴享理論不謀而合。這樣看來,菘澤、良渚先民生逢其時,天然擁有作物改良、釀酒祭祀、慢工琢玉的外部條件與原創技術,精美的文化產品與該時期天然配套的歷史產物,最終導致輝煌的良渚文明。
本文刊發于2024年12期《上海灘》目錄
馬橋先人退回森林的重要啟示
大部分情況下,習慣性的歷史預言應該是,朝著一往無前的美好前景,大踏步發展。前赴后繼的勤勞先民,理應年復一年技術創新、文化更新,從學術上建構這樣的社會模型,既勵志又直白。然而,良渚晚期恰遇氣候變暖,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內陸遭受海浸。先民離故土,避他鄉,當人跡再度回到岡身,后世所見的已是文化蛻變與衰落,這便是馬橋文化特征。相對良渚文化的精致,馬橋文化割裂前緣,與良渚文明恍若隔世,甚至南轅北轍,來此定居者似乎亦判若兩人。
考古出土證實,良渚晚期耗工費時的稀世玉器,細劃精刻的陶器、象牙器等技術進步特征,馬橋遺存均未呈現。馬橋人更習慣使用粗陋的日常陶器,馬橋刻符的形式結構和傳達方式,比良渚時期更原始。加上稻作規模縮小,采集比重增加,也被視作馬橋文化的退步指標。馬橋的簡陋炊具和日常飲食,粗放雜蕪替代了細巧考究,良渚茁壯的農耕萌芽折斷了,只好重啟采集漁獵作息程式。也就是說,馬橋不得不重新適應500年左右的復古生活,這倒讓我從醫學起源的專業視角出發,思考有關細節。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按圣賢敘史邏輯,馬橋部落回歸原始,當有不堪之饑餓、疾病,危及身心健康。馬橋人居的環境倒轉,為探究啥是健康生活,意外提供了活生生的反思模塊。多食天然野果,少進魚肉葷腥,到底會導致疾病,還是能喚醒人體潛能?
古人所謂“疾病毒傷”,有別于現代醫學的不治之癥,僅算生理失調。在職業醫生面世之前,部落人人懂自救,“神農乃始教民”的保健竅門,原屬動物本能。比如,飲水療法促進排毒;泥漿療法治愈傷口;唾液療法消炎殺菌;催吐療法緩解腸胃;外敷療法嚼草消炎;接骨療法草泥固定,不一而足。當今前衛者極力推崇的極簡主義生活,其實馬橋人4000年前就實踐了并做好了,且并未耽誤其邁入先秦文明。
醫學意義上的疾病變得難以對付,是農業昌盛之后的事情,與食物數量、種類和形式過于豐盛,乃至成為負擔有關。上溯百萬年前,原本最適合靈長類的是野生果實,其糖元和維生素等成分,可輕松維系體內新成代謝。自農耕以降,人類食譜改為草本類小麥、水稻、大麥為主,或者由轉化草本的家禽畜肉構成。人類剛剛度過的幾千個春秋,時時沖擊著300萬年形成的生理機制。或者說,欲望膨脹的人類,試圖打破自然規律,人體卻來不及適應,或不堪負擔新資源,終致疾病纏身。
馬橋案例重見天日,并非提倡退回森林,其歷史意義重在警示當下的生活方式。人類學會用火,遂將難消化食材,可以咀嚼下咽,擴充了養分來源;人類追求烹飪,則漸離原生食材,不顧破壞天然微量活性因子。美妙口感促食欲,瓊漿佳肴填滿腹。照說,體內三羧酸循環所需的理論值,日取甜橙一枚能源足矣。多余的攝入,只得忙于血管添堵、細胞變異、甚至腫瘤惡化。
穿過緊挨滬青平公路的菘澤文化博物館,不經意間就抵達大運河。思緒順著往北蜿蜒的水流,數里之外便是舊青浦,至今還聳立著巍峨的青龍塔,也就是當年指點來往船舶的東方明珠,好一個唐宋版的北外灘啊。比起遠古土著追求食物與精神的萌芽時代,岡身也是中古時代經營海內外經貿模式的起點。那可是距今2000年之間的另一個輝煌的時代啊!
作者簡介
方益昉, 旅美學者MD PhD 歷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外籍教授、上海健康醫學院奧斯勒健康人文與醫學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領域聚焦社會醫學、科學政治學、分子生物學、生命科學史和科學文化等。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the end~
更多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