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但是,在貴金屬方面,中國卻是個貧礦國家。因此,在明朝以前,中國用于貨幣的貴金屬一直處于比較匱乏的狀況。可隨著社會的日益繁榮,對流通貨幣的需求卻越來越大。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以至于到了宋、元時期,我國率先進入了紙幣時代。宋朝的交子,元朝發行的寶鈔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不過這并不是我國的驕傲,是不得已而為之。由于缺乏硬通貨的抵押,以及當時的防偽技術不過關,加上政府隨意濫發,這種紙幣的價值根本得不到保障。
最早的紙幣交子
可因為沒有足夠的硬通貨,直到明朝初年,寶鈔還在流通使用。在當時對皇族的俸祿里,就明確記載了給皇族每年寶鈔的數量:親王二萬五千貫,公主兩千貫,余下的按等級依次遞減。
但是,到后來,我們驚奇的發現,明朝成為了銀本位的國家。銀子已經成為了國家的通用貨幣,紙鈔已經無聲無息的退出了流通領域。到了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時,所有的賦稅都折合成銀子繳納。那么這么多的銀子是從何而來的呢?
官銀銀錠
一、貿易為中國帶來白銀。
這個回答非常簡單,那就是貿易。在明朝初期,中國還依然在實行海禁政策。可是,在當時的外國尤其是日本,急需大批的中國的出產物資。在各種情況交織之下,引發了倭亂。
在經過長期的斗爭,付出了血的代價之后,明朝政府得到教訓。最終開放了海禁。這樣一來,貿易正常進行,資本得到了流通,倭亂也慢慢平息。而貿易也給中國帶來了繁榮。
在當時,中國政府設立類似海關的機構“督餉館”,向貿易船只收取關稅。這種關稅分為引稅、水餉和陸餉。
外國商人
引稅是官方向貿易船只發放“船引”,按照船引收稅。而水餉是對出口貨物征收的商稅,由船商繳納。陸餉是對進口貨物征收的商稅,由鋪商繳納。
僅引稅這一項收入,明朝月港一地,在萬歷三年開征時是六千兩,到萬歷二十二年時,已經增長到了二萬九千兩。僅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時的貿易繁榮程度。
而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因此,隨著時代的浪潮,中國才成為當時世界是最大的貿易國家。
繁華的明朝南京
二、和中國進行貿易的主要西方國家。
在當時,初次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卷到了中國。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后,大批的西方冒險家開始了向東方的進軍。率先來到太平洋地區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人。他們分別在印度、南洋和澳門建立了殖民地,開始和中國的貿易。
經過多年的經營,這三個國家都建立了固定的貿易路線,三個國家的貿易路線分別如下:
葡萄牙商路
1、葡萄牙。
葡萄牙是最早進入亞洲貿易的西方國家之一。它率先在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建立了殖民貿易據點,后占領馬六甲,最終在中國澳門占據了貿易據點。然后以澳門為中心,與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貿易。
當時中國實現海禁,同時,由于和日本的沖突,終止了與日本的貿易。葡萄牙借此機會,做中國和日本的轉口貿易,獲得了巨額的利潤。
葡萄牙的貿易路線為葡萄牙--果阿--澳門--日本。
澳門
每年五六月間,葡萄牙人乘坐他們的大帆船,順著夏季的西南季風,從果阿啟航。這種大帆船載重量為600-1600噸,載客量為500-600人,船上裝載胡椒、蘇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產,以及產于美洲經里斯本輾轉運來的白銀貨幣。
這些大帆船先抵達澳門,然后在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里,他們把船上裝載的白銀和貨物,都換成中國的生絲、絲綢、黃金、鉛、錫、水銀、糖、麝香、茯苓、棉紗、棉布等貨物。
到了第二年初夏,葡萄牙人再乘著季風前往日本。在日本,他們把生絲、絲綢、黃金等中國貨以高昂的價格迅速脫手,然后帶著大量日本白銀與少量日本貨,乘著同年秋天的季風返回澳門。
西班牙戰艦
抵達澳門后,他們再用日本白銀大量收購中國生絲、絲綢、瓷器以及其他商品。隨后在第三年秋天,他們再乘著季風返回印度果阿。然后將貨物在果阿出售或者運回葡萄牙。
這樣一個循環,在每一個環節里都能夠賺取高額的利潤。這樣的利潤,使得葡萄牙商人趨之若鶩。
2、荷蘭。
荷蘭垂涎于葡萄牙、西班牙在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得的高額利潤,也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來與兩國進行競爭。荷蘭在成為海上強國后,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他們的商船隊航行在全球的各個海域,號稱“海上的馬車夫”。
當時的南洋地圖
憑借著強大的海軍,荷蘭占據了南洋一帶。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現在的印尼雅加達建立了總部。荷蘭還占領了臺灣地區,并在亞洲各地建立商館,開展對華貿易。
經過荷蘭商人的努力,他們終于在亞洲建立了巨大的貿易網絡。他們用從歐洲帶來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香料、絲貨和瓷器。尤其是產自中國的絲貨和瓷器是他們主要的采購目標。
西班牙大帆船
3、西班牙。
西班牙則是占領了現在的菲律賓,在馬尼拉建立了貿易基地。從這一刻起,中國和馬尼拉之間的貿易路線就建立了起來。從中國開往馬尼拉的商船絡繹不絕。
西班牙把馬尼拉作為主要商品的集散地,然后將從中國匯集來的商品從菲律賓的明年馬尼拉運往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然后,再將美洲的白銀帶回馬尼拉。因為貿易使用的船只主要是西班牙大帆船,這個貿易也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西班牙大帆船
三、白銀流入中國。
通過貿易,中國的商品以質優價廉占領了世界市場。尤其是中國的生絲、絲織品和瓷器。為了這些商品,外國人不惜以重金爭相購買。這造成了所有和中國做生意的國家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貿易逆差。
而當時的中國商人,出于逐利的本性,只收取白銀作為支付物,根本不要黃金和其他的貨物。為了彌補貿易逆差,外國商人不得不攜帶大批白銀來和中國做生意。這一切,造成了大批白銀涌進了中國。
外國銀幣
在當時,世界上有兩個盛產白銀的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擁有美洲白銀產地的西班牙。而經過現代學者研究,當時世界生產出來的白銀,有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中國。
首先說說日本。日本物產不豐富,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必須從中國進口。比如絲、絲綿、布、綿綢、錦繡、紅線、水銀、針、鐵鍋、瓷器、銅錢、藥材等等。而中國卻沒有需要從日本進口的貨物。
而中國以白銀為通貨,銀價較高,日本盛產白銀,又以黃金為通貨,白銀對黃金的比價遠于中國。因此,在中日間進行轉口貿易的商人,就利用這一點,把中國的黃金以及其他貨物換取廉價的日本白銀,再用日本白銀購買中國貨物,轉手倒賣給日本,獲取巨利。這樣一來,日本的白銀就不可避免的流入了中國。
西班牙大帆船
而西班牙在美洲出產的白銀,一部分運回了歐洲。可是,為了和中國進行貿易,這部分白銀中的大約百分之四十被運往了亞洲,最終不可避免的流入中國。
而留在美洲的白銀,則大部分通過西班牙大帆船貿易,直接運到馬尼拉,到了來馬尼拉貿易的中國商人的手里,流入了中國。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由于中國商品占領了世界市場,所以,巨大的貿易順差,使得外國商人不得不用白銀來彌補。那么,這么一大批白銀到底有多少呢?中國學者的估算不一。
西班牙殖民者
每年從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全漢昇估算是50噸,艾維四認為是57至86噸,而弗林則認為是125噸。
而日本作為世界主要的白銀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它也向中國出口了大批的白銀。
西方船隊
作為《白銀資本》的作者,美國學者弗蘭克,他對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的綜合考量,得出了下面的數字。當時,美洲生產的白銀為30000噸,日本生產的白銀為8000噸,總共為38000噸。這中間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為7000至10000噸。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占有了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如果將7000至10000噸白銀換算成中國的單位的話,那就是2.24億兩至3.2億兩白銀。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讓世界上3億兩的白銀流入了中國,這是何等的一種輝煌。
四、結語。
而這種輝煌,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用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在那個時代,中國的工業遙遙領先于世界,中國的商品以質優價廉行銷于世界。凡是和中國做生意的國家,都不得不陷入貿易逆差之中,不得不到處收羅白銀來填補逆差。
西班牙大帆船隊
外國人不得不自嘲的說,自己只是中國商品的搬運工,而日本、美洲的銀礦實際是為中國提供白銀的礦山。而對華貿易中的逆差,是全世界向中國進的貢,中國在當時才是世界真正的中心。
今天,我們看到那段輝煌的歷史,在沉浸于那段歷史驕傲的同時,也要以此為激勵,去建設美好的祖國,讓那輝煌在我們的手中重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