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446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掌握雙相障礙、人格障礙的知識,尤為重要!
02、我總是“大放厥詞”,是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
03、我“敢想敢做”,但并沒有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01、掌握雙相障礙、人格障礙的知識,尤為重要!
很多人都覺得人格障礙者離自己很遠,但其實生活中人格障礙者到處可見。
比如,最近引發關注的“廣西教師性侵案”中的鄭某剛,他強迫學生與其發生關系,還威脅要提刀殺人、毀容。鄭某剛就有典型的偏執型人格障礙!
還有,很多“渣男”、“渣女”,他們之所以“渣”,就是因為有人格障礙:
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缺乏同理心,行為超出社會規范!
很多人正是缺乏識別人格障礙的能力,被“渣男”、“渣女”狠狠傷害。
我強烈建議大眾要掌握識別人格障礙的知識,作為一名精準精神心理醫生,我也常被人質疑我是否有人格障礙,尤其是自戀型人格障礙(NPD),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為我總是不按常理出牌,經常說一些很多人覺得“出格”的“雷言雷語”。
我日常辦公的圖片
比如,現在在國內心理學流派中,精神分析流派還是“頂流”。但我旗幟鮮明地舉起了反對精神分析的大旗,揭示它的局限性和危害之處。
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心理學都還沒找到抑郁癥、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病因,我卻公開說,我們已經顛覆性地發現了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
我還質疑國內外精神醫學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謂的尋找“致病基因”研究搞錯了方向。
雙相障礙屬于“重性精神疾病”,國內外主流精神科大夫都說難以治愈、容易復發,需終身服藥。
但我卻說,只要主要的病理性記憶能被修復,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逆商,雙相障礙患者完全可以真正康復,實現撤藥、停藥,復發的風險極低。
國內外精神醫學拿“同性戀”“易性癥”沒辦法,世衛組織(WHO)已經把它們“去病化”了。
我卻說,同性戀和性別認同的背后,往往有心理根源上的問題,而且是可逆的。在很多LGBTQ+人士看來,我的觀點簡直“離經叛道”。
2009年,楊永信的暴行被媒體曝光,可國內精神醫學和心理學領域萬馬齊喑,沒有專業人員愿意站出來發表意見。
當時,我是唯一一個公開反對楊永信的精神心理科醫生。
有一位國內知名的精神科專家說我與楊永信是“學術之爭”,不理解我的行為,但我始終沒有更改過立場。
有的專業人士則明明看出了問題,但不想惹來是非,所以保持沉默。
我獨自一人反對楊永信,堅持了整整10年后,才有其他的精神科醫生陸續站出來發聲。
2012年,我在武警廣東總醫院擔任心理科主任時,曾經到上海張江高科街頭上找到“國內反抑郁癥歧視第一人”袁毅鵬,無償救治他近2年。
當時很多人覺得何醫生你是不是瘋了,哪有體制內的精神科大夫會跑到大街上找“精神病”患者?
我的言行真的太非主流了,很多人覺得我是不是“有病”:
何醫生,你也太狂妄了,是不是像你經常說的,你躁狂發作了,但你自己不知道啊?
何醫生,你整天說別人偏執、自戀,我看你就挺偏執、挺自戀的,你是不是有NPD(自戀型人格障礙)啊?
其實,現在的我看到這些質疑時,心里沒有波瀾,如今的我早就具備了寵辱不驚的心態,學會了“向內求”。我能坦然地面對外界的質疑。
但我考慮后,認為還是有必要對這些質疑作出比較詳細的回應,一方面是不希望引起誤解。
我經常說“積極努力,順其自然”。既然有人提出質疑,我就應該積極解釋,最好能消除誤解。至于對方接不接受,我無法完全左右,我會坦然接受。
而且,通過我的回應和解釋,有的網友能了解到雙相障礙、人格障礙的知識,那何樂而不為?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對上面的質疑進行詳細回應。
02、我總是“大放厥詞”,是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
首先,在部分網友看來,我總是樂此不疲地“大放厥詞”,我是不是得了雙相障礙,出現了輕躁狂/躁狂發作?
提出這個質疑的網友,其實相當有水平,至少他們對輕躁狂/躁狂發作的癥狀是有一定了解的。
甚至可以說,他們和我是“同道中人”,因為他們對輕躁狂/躁狂發作的理解跟我的比較一致。
但國內外精神科臨床中,很多精神科大夫認為患者大發脾氣、大吼大叫、打人毀物屬于“易激惹”,認為這是輕躁狂/躁狂發作,進而診斷為雙相障礙。
這在臨床中是存在爭議的,有的精神科專家并不這么認為。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醫學教授顏文偉曾指出,躁狂/輕躁狂發作的主要癥狀是“高興愉快”、“欣喜若狂”的,這種高漲的情緒甚至能感染他人。
“有的醫生,不管什么疾病,只要病人發脾氣、沖動,就認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鋰或德巴金,說是情感調整劑,可以調整情感,那是不對的”。
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的孫學禮教授在《雙相情感障礙及其非典型癥狀識別與優化治療方案共識》一書中,也進行過詳細的闡述:
以防衛為目的的攻擊為“激越”,以掌控為目的的攻擊才能稱為“激惹”;“激越”類似于“狗的攻擊”,患者內心其實是壓抑、焦慮的,而“激惹”類似于“虎的攻擊”,患者是因為內心自大,容不得別人質疑,所以動怒。
其實,出現真正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時,患者是非常愉悅、高興、興奮的,內心非常自大,對未來過分樂觀。
此圖為AI生成
很多青少年患者暴躁易怒,是因為內心極度的痛苦、壓抑,是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被激活所出現的“激越”狀態。
這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更不應該被診斷為雙相障礙。
那有的網友覺得我看起來“狂妄自大”,還經常“口若懸河”“夸夸其談”,我到底是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
其實判斷方法很簡單,看我有沒有重度抑郁發作就可以了。
輕躁狂/躁狂發作的患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對現實困難的預估不足,一味盲目自信,魯莽行事。
這反而導致他們很快就在現實困難中遭受一連串打擊。然后他們會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消極低沉,出現重度抑郁發作。
所以,典型的雙相障礙患者是在輕躁狂/躁狂發作、重度抑郁發作中交替的。整體來說,重度抑郁發作的時間會更長,占了病程的大部分。
可是,我沒有出現過重度抑郁發作。這一點足以證明我并不是雙相障礙患者。
而且,雙相障礙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功能受損。這一點我也完全不符合,我能很好地工作、社交,生活,一切都很正常。
還有,患者出現輕躁狂/躁狂發作時,往往會精力充沛、興奮到睡不著,幾乎感覺不到疲倦,大腦和身體仿佛一整天都處于“滿格電”的狀態。
他們的睡眠時間會明顯縮短,甚至有時一天睡1、2個小時。
而我可是個特別需要睡眠的人,睡飽了,我才能保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我可以說是一著床就睡,家人還開玩笑說我是“睡覺大王”。
所以,我并沒有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我常常熱衷于發表各種各樣的言論,實際上希望科普真正高效的、科學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其實有良性的“工作上癮狀態”,一工作就非常投入、高效,熱愛自己的工作,但也能做到勞逸結合,不是非理性的工作狂。
03、我“敢想敢做”,但并沒有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還有很多人覺得我“很自戀”“太自戀了”,那我是否有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近年來,大眾對NPD(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熟知度越來越高。
尤其是去年綜藝節目“再見愛人”熱播,很多網友說里面“爹味十足”的楊子就有NPD。
在國內,著名的《科學》雜志用“最臭名昭著的”來形容“楊叫獸”——楊永信,他就有嚴重的NPD。
楊永信是執業精神科大夫,還是臨沂四院(當地的精神衛生中心)的副院長。
這個所謂的“專業”身份令他能借精神科診療之名,對數以千計的青少年實施電擊、電休克,還宣稱這可以治療網癮、各種行為問題。
這根本就不是治療,而是使用酷刑!表面看上去“效果顯著”,但其實對青少年造成了心身重創!
媒體抨擊他的行為實在毫無人性,但楊永信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口出狂言,說“電擊療法”是高效的、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要推行到抑郁癥等精神心理障礙的治療上。
楊永信毫無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毫無同理心,行為遠遠超出社會規范,還狂妄自大,他完全符合NPD的診斷標準!
有NPD的人還有個典型特征:外界的批評、攻擊、詆毀對他們完全沒有攻擊力,臉皮厚得沒邊兒。
他們獲得一定的成績、榮譽時,認為功勞都是自己的,對別人缺乏感恩之心;
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就把所有的責任、過錯歸咎于外界和別人,主打一個“從不內耗自己,只會外耗別人”。
所以,他們很少會emo,大部分時間只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做啥都是對的。除非遭遇巨大的挫折,且無法翻身的時候,他們才有可能會出現抑郁情緒。
雖然我也不在乎外界的質疑,但我的情況與NPD有著極大的不同。最關鍵的,是我有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不會完全外歸因和完全內歸因。
我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不會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卸給外界或別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不足。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人生智慧!
我在取得一定的成績時,也不會認為這都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我如今在精準精神心理領域所取得的顛覆性突破,離不開我大哥大嫂對我的養育和支持、給我提供第一次創業機會的伯樂、還有創傷修復師(Lucy)的巨大付出!
我不在乎外界的聲音,是因為我已經具備了寵辱不驚的心態,學會了“向內求”,專注于做正確的事。
而且,NPD屬于人格障礙中的一種,而人格障礙還有一個典型的特征:行為遠遠超出社會規范。
有些網友認為我有那么多出格的行為、言論,是否也符合這一點?
超出“社會規范”,其實是指言行突破了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造成了危害;又或者言行非常不符合事實和邏輯,缺乏根據,一看就是胡說八道。
比如初代網紅“鳳姐”,她當年炒作自己時,說自己9歲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無人能及。
話說得驚天動地,但背后毫無事實依據,一看就知道是吹牛。
而我們分享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雖然看起來非常“雷人”,完全顛覆了大眾的傳統認知,但這背后有大量的精準化心理干預實踐的基礎。
我們已經顛覆性地發現了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幫助了大量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真正康復,這并非理論、假說、猜測,而是真實地發生著!
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無論你信不信,它都在那里!
我們如今所做的事情超過了很多人的認知維度,不被理解是必然的。
就像世界首富馬斯克,他說要帶領人類移民火星,很多人都笑他癡人做夢。
其實,這是因為這些人達不到馬斯克的認知維度,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認知邊界,更沒有“破框而出”的意識。
以往很多人都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在美國,中國不可能超過美國,但如今DeepSeek橫空出世,這部分人被啪啪打臉!
不過,我雖然敢做敢講,但我沒有“英雄情結”。
我不斷科普精準精神心理學,不斷在這個領域探索,是因為這是正確的、有意義的,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歌頌。
我曾經分享過我出現了偏執型人格異常的經歷,但通過不斷自我反省后,我已經成功逆轉了人格異常。
我們在系統化、精準化臨床心理干預中發現,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對個體來說非常重要。
它不僅能夠幫助一個人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還能夠令人實現螺旋式上升。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懂得自我反省、改進及提升。
只要一個人敢于自我反省,一般就不會出現人格障礙,最多僅有輕微的人格異常。而且這可以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進行完善。
希望每個人都能具備自我反省的意識與能力,讓自己擁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不要在無意中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