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裝置解決石油產業抽油桿防銹難題
油田小站捧回國際大獎
↑ 2025年2月18日 《中國石化報》三版頭條 ↑
油田小站捧回國際大獎
2025年2月18日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龐世乾
“又獲獎了,還是個國際大獎!”近日,中國石化集團傳來消息,該集團勝利油田一個基層班站研制的抽油桿防銹噴油裝置獲得了國際質量管理金獎。
國際大獎成果是如何在油田小站誕生的?科技日報記者前往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一探究竟。
孤島采油廠位于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是勝利油田產量最高的陸上采油廠。在孤島采油廠機采裝備服務部管桿修復站抽油桿修復生產線上,記者看到,一根根原本銹跡斑斑的抽油桿在經過一個裝置后變得油光發亮,滾落到盛放抽油桿的架子上。
抽油桿是抽油機井的細長桿件,單根長度為7.62米或8米、9.14米。抽油桿上接光桿,下接抽油泵,起到傳遞動力的作用。
張東波
孤島采油廠首席技師
就是它,完成了每天400根抽油桿的防銹任務,這個抽油桿噴油裝置解決了一個困擾石油戰線多年的大難題。
孤島采油廠每年的油水井作業達到3000多井次。抽油桿質量對原油開發至關重要,每次作業時,技術人員都需要把受損的抽油桿從地下運至地面進行修復,修復后再次將抽油桿放置到油井里。
一般而言,修復抽油桿需要將附著在表面的原油洗掉,目前業內普遍的做法是用熱水清洗。這種做法清洗效果良好,但問題隨之而來。用熱水清洗后的抽油桿,露天存放往往不到3天就開始生銹。為了防銹,工人們需要背著噴霧器把柴油噴到抽油桿表面,但這種做法效果甚微。管桿修復站副站長曹錕向記者介紹,這種方法只能將柴油噴涂在抽油桿的上面,中間和底部難以覆蓋,覆蓋率只有45%。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2022年春天,張東波下定決心組織QC小組攻關?,F場試驗表明,用熱水清洗后的抽油桿在露天條件下平均2.6天開始銹蝕,14天左右達到中度銹蝕程度。而被油膜覆蓋的抽油桿表面耐銹蝕時間可達15天以上。
抽油桿修復標準要求,出庫抽油桿表面無銹蝕面積應不低于95%。經過多次論證,該小組決定以噴淋和霧化原理為基礎,研制出一種可對清洗后的抽油桿自動噴油的裝置,使得抽油桿表面的油膜覆蓋率不低于95%,延長抽油桿耐銹蝕時間。
抽油桿噴油裝置原理圖。張東波 制圖
根據構想,該小組確定了抽油桿防銹噴油裝置的設計方案,設計出了由機油霧化系統、機油供給系統、電器控制系統三大部分構成的抽油桿防銹噴油裝置。
2022年8月,上述裝置研制成功后,經過繼續使用驗證試驗,試驗表明:抽油桿表面噴油均勻,形成一層均勻有效且不落地的保護膜,覆蓋面達到100%,延緩了抽油桿銹蝕,符合設計要求。
曹錕介紹,該裝置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用廢舊機油代替了柴油。“該裝置完全消化了抽油機電機廢舊機油。這樣既解了采油班站的煩惱,也降低了我們站上的成本,實現清潔生產?!彼f。
據測算,抽油桿噴油裝置的成本0.78萬元,按照3年的使用壽命計算,年成本僅為0.26萬元。根據統計數據計算,該裝置1年可避免因抽油桿銹蝕造成的損失近80萬元。
由于安全環保且可復制推廣,這項成果在中國石化集團的成果評選中脫穎而出,作為唯一代表中國石化的成果出征第49屆國際質量管理小組會議。
國際質量管理小組會議被譽為質量界的“奧林匹克”。本屆會議共吸引1000多個質量管理小組參加,展現了各行業在質量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優秀實踐。
小發明解決了大問題,最終上述成果打動了眾多評委,獲得了國際質量管理金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