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比亞迪到吉利蔚來,日本拆車拆出危機感:輪到我們交學費了
風水輪流轉,現在輪到日本人拆解中國車。
眾所周知,曾經的日本,憑借“工匠精神”在全球制造業領域強勢突圍。尤其是汽車領域,日系車成為家用、耐用、實用的代名詞,甚至還衍生出“20萬公里才過磨合期”的工業神話。
然而,如今的日本,卻從“造車大師”轉變為“拆解達人”,上至專業車廠,下至媒體機構,把中國電車諸如比亞迪、吉利、蔚來等,通通拆了個遍。
拆車拆上癮,卻越拆越絕望。
01 日系車斜陽:從技術霸權到拆解臺上的學生
1980年代,日系車如同精密鐘表般統治世界:豐田精益生產讓故障率降至歐美車的1/5,本田VTEC發動機專利墻鎖死技術追趕路徑。巔峰時期,全球每三輛汽車就有一輛掛著日系車標。
中國曾在這座大山前屢屢碰壁。2003年奇瑞拆解第七代雅閣時,光逆向研發發動機ECU就耗費三年;2010年吉利研究普銳斯混動系統,因能量管理算法過于復雜被迫放棄;就連工程師拆下的豐田皇冠雨刮器電機,都要送回日本才能檢修。
那些年,中國車企繳給日本企業的專利費,足以買下整個斯巴魯公司。
然而,時代的齒輪在2020年轟然轉向。當日本工程師發現極氪001的空氣懸架成本比雷克薩斯低60%時,他們終于意識到:這場師徒游戲,早已攻守易形。
2021年,名古屋大學山本真義教授公開拆解了一輛五菱宏光MINI EV,售價3.8萬,性能卻不輸9萬元的豐田C+POD;2023年,日經BP社拆解了一輛比亞迪海豹,發現電池架構、高壓系統、動力控制單元等設計甩開日企幾條街;當日本專家拆到極氪007時,不禁發出感嘆:這簡直是吉利版雷克薩斯!
自2023年起,中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領先日本近220萬輛。日本業內開始焦慮:曾經連發動機都造不出的中國,搶走了我們的飯碗。更令日本感到后怕的是,新能源汽車不過是我國技術崛起的一個縮影,在其引以為傲的生物技術領域,國產技術幾乎將日企在該領域積攢的優勢一掃而空。
不出幾年,日本利用專利筑起的銅墻鐵壁就被中國技術徹底撬開。
02 中國制造“換道超車”
日本經產省的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數量達到3.4萬件,是日本的6.8倍。當豐田章男在2021年堅稱"電動車被過度炒作"時,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突破20%臨界點。
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的數據顯示,中國電動車平均研發周期僅18個月,比日系車快2.3倍。日媒發文驚呼:這種堪稱“恐怖”的速度正在重塑產業規則。同樣的情節,也發生在日本曾領跑的生物技術領域。
日本經產省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較五年前暴漲12倍,而日系車在歐洲市場份額縮水至1990年水平。這場始于拆解臺的工業革命,正將"老師傅與學徒"的劇本徹底撕碎。
眼見中國車企越來越強,豐田突然宣布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本田緊急調整2030年電動化戰略,日產則破天荒地向東風汽車尋求技術授權。這些不可一世的巨頭正在放下身段,試圖通過“師華長技以制華”挽回頹勢。
03 國產電車重構全球汽車版圖
中國汽車的迭代速度,正在改寫百年汽車工業的游戲規則。
日本的反擊帶著帝國遲暮的悲壯:豐田倉促推出bZ4X卻因輪轂脫落召回,本田宣布2040年停售燃油車時,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已突破36%。當寧德時代在廣島設立研究院,松下的工程師們突然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電池管理算法,竟需要向中國人支付專利費。
歷史總是押著相似的韻腳。1980年代日本工程師拆解奔馳時,不會想到有天要反向拆解中國車。此刻在福岡的某間研究所里,又一臺蔚來ET7被拆解成3274個零件。當智能電動車的戰車碾過傳統造車的護城河,注定在汽車發展史上刻下新的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