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生呀死呀父親呀》劇照 圖源網絡
內在的血脈與外來的姻緣,兩方面的力量牽引著我的成長
文/馬嶺
人的一生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家庭、學校、單位、社會,……本文試圖從兩方面探討家庭在自己成長中的作用。
一、原生家庭
我年輕時覺得自己的所有優缺點都來自父母親遺傳,我仿佛是他倆的拼湊版,幸運的是我遺傳了他們的許多優點。
首先是,像父親一樣愛學習、上進心強;且口齒清楚,條理清晰;還喜歡寫作,養成了寫作的習慣。
其次是,像母親一樣做事有恒心,遇事有主見,不跟風,不慕虛榮;喜歡自己定計劃,且能夠認真完成這些計劃,持之以恒。
還有一些很難說是缺點還是優點,我可能在這一點上像父親,在那一點上像母親。如父親聰明、敏感、反應快,但和所有聰明人一樣,興趣容易轉移,善于審時度勢地調整自己,靈活性較強;而母親則比較遲鈍、固執,接受新事物慢,一根筋,但穩定,剛強,一條道走到黑,這些方面我比較像母親。又如父親熱愛工作,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與眾不同;而母親雖然工作也比較認真,但在單位業務平平,我在這方面明顯像父親。父親外向,喜歡高朋滿座,有時也難免高談闊論,母親則較為內斂,獨來獨往,遇事不張揚,讓人覺得清高、冷淡,我在這些方面很像母親。父親熱情助人,不擺架子,隨和親切,表達委婉,人際關系較好;母親則個性很強,說話生硬,不留情面,在單位與領導關系緊張,不屈從于權勢,在這方面我介于他們二人之間。
《生呀死呀父親呀》劇照 圖源網絡
至于父母親共同的一些優點,如為人正派,單純,善良,有同情心,以及他們共同的“弱項”——不會拉關系,為人處世不精明,處理事務能力較差,缺乏社會經驗,考慮問題比較簡單,又常常自我感覺良好,等等,也都全部遺傳給了我。
鑒于父母親給我的這些基因,我在人生的前半場基本上保持著良好狀態,考大學、畢業后當教師基本都順順當當;不過照那樣的軌跡發展下去,到此也就打住了,也就是單位的優秀教師、業務骨干而已,人生的最高點就在這了。父母親給的遺傳因子已發揮到最大化,而其弊端卻日益顯現出來,如雖然愛學習,但其實有些不求甚解;善于概括,但都是在總結別人的東西——匯集資料,綜合觀點;能夠堅持自己的計劃,忙忙碌碌,朝氣蓬勃,但沒有進入高質量的工作層次;思維活躍,想法很多,但缺乏對問題的深入鉆研,不會展開論證,……父母親身上都有部隊大院的共同作風,能吃苦,行動力強,但大大咧咧,缺乏精耕細作的耐性,不能沉下心來做慢功,還經常自以為是地嘲笑書呆子的較真和小資的細膩,……這些利弊不僅是他們的,也是我的。
要克服這些遺傳短板并不容易,單憑自己的能力或許難以達到,需要有外力的沖擊,對我來說這個外力就是婚姻。配偶是與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的人,是一種外來的、陌生的、新型的力量。
二、小家庭
公公早逝,婆婆沒有文化,沒有工作,但做事有板有眼,不論是鍋臺灶上,還是洗涮縫補,都有一套不能省略的程序,都很講究結果和質量(與我母親對家務的馬馬虎虎完全不同)。或許因為這種遺傳,還有婆婆的言傳身教,我的大姑子、小姑子們在家務上都是一把好手,至少比我強多了,而將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用于學習和工作的,還是我丈夫。
在學術上,我們夫婦的思維有相似之處,都比較愛提問題,都是逆向思維,都不太滿足于僅僅匯集資料,都喜歡一層層地解剖,不斷地深入刨坑,……而這些一直是他的長處,我是后來才具備的(非原生家庭特點),也就是說,我是通過后天學習得來的,即我可能在無意識地向他靠攏,變得和他比較相像,而這中間兒子起到了很重要的連接作用。
由于丈夫不屬于那種好為人師、表現欲強的類型,不喜歡在平時吹噓自己的長處,這使得近在咫尺的我難以從中發現竅門;同時也因為我的遲鈍,尤其是患有很多夫妻都有的通病(互不買賬),還經常嘮叨對方的不足,習慣性地抬杠,這實際上堵塞了自己上升的空間,好在兒子的存在多少消弭了這些不利因素。
《獨自等待》劇照 圖源網絡
兒子繼承了其父的思維特點,喜歡提問題,善于從各方面反駁、立論(雖然不一定都形成文字),而我和兒子之間的交流幾乎暢通無阻,我們經常天南海北地聊天,與許多中學生和家長關系特別對立不同,我和兒子交流最頻繁、最愉快的時期正是他上中學那幾年,表面上看是作為家長的我在引導兒子成長,實際上兒子也在無形中幫助我提高。作為母親,我很欣賞他思維的嚴謹,同時也很自然地反省自己:我為什么沒有這樣想問題?……和兒子之間的這種交流不是一次兩次,而是許許多多次,一再出現,不斷發生,終于使遲鈍的我有了“覺悟”,在無形中慢慢靠攏他們那種思維,接受其影響,被其改變,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且是拐彎抹角地出現的(通過兒子向丈夫學習),因此幾乎不被注意,不僅他們父子對我的這番“影響論”感到詫異,就連我自己以前也沒發現。
近幾年翻看大學日記時,我驚訝地看到當年作為同學、男朋友的他寫的一些眉批,如批評我“太注重現象的東西了,以至于容易忽略一些本質的東西。有些現象反映本質,有些現象卻是非本質的。”在我的某些觀點與周圍格格不入又固執己見的時候,他提醒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方法以及認識”。在我就中國農民問題發的長篇大論旁,他指出“這樣重大問題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詳盡的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于我“如果有效地舉行真正的人民選舉、罷免、撤換”,官僚主義“就基本解決了”的新認識,他寫道:“很高興看到思路打開了,”……
《獨自等待》劇照 圖源網絡
現在回過頭去看,我才清晰地認識到,大學時我開始受到兩種力量的牽引,一是父母親這邊的原生家庭,當時我不斷在父親那里看到一些內部材料,聽到一些關于“上面”的小道消息,接受他們的很多觀點和認識,對其很認可(這種影響十幾年來一以貫之),很重視(覺得很有價值),但今天看來其實比較老派、陳舊;另一個是來自大學的外界影響,有法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新知識,有同學們五花八門的“奇談怪論”,尤其是男友的一些新鮮、雖不被我完全接受但至少不反感的意見,并在他的推薦下開始閱讀西方法學名著(雖然似懂非懂),……這是一個開始,一個當時雖不起眼、但實際上很重要的開始,大學生活給我打開了一扇眺望外面的窗戶,從此看到一個陌生的、一時還不能完全接受甚至對其中的某些東西還有抵觸的外部世界。由于我本人個性上的固執和遲鈍(像母親),這種轉彎實在太慢,時間跨度太長,當時的力度也太有限,因而短期內的作用并不明顯,以致于幾十年后才真正認識到其意義所在。
當然變化并不是在某一年、某幾年發生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如很多次當我為社會的不公忿忿不平時,他總是更冷靜,反對為一時一事討公道而動輒破壞制度的穩定,這至少淡化(而不是加劇)了我的激情。
三、兩方面影響的交匯
在我父母眼里,青少年時代的我是讓他們滿意的,符合他們的標準,寄托著他們的希望;但后來卻偏離了他們的預期,令他們難以接受,甚至有背叛的感覺(也反映了父母對成年子女的一種“控制欲”——對其脫軌表現出失望甚至憤怒)。而我則慶幸自己沒有按照他們期望的模式成長,否則我現在可能是一個老憤青,禁錮在年輕時期的認知水平上而失去成長的空間。當然我原來的優勢還在,如父親遺傳給我的思路清晰,母親的不隨大流,都在我后來的發展中助力極大。
很多人一生都在順著走,依靠自己天生的優勢,加上后天的努力,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有的不用借助“外力”也很成功;但有少數人需要克服自身的某些弱點,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這個“別人”可能是你的同事、同學、領導,也可能是你的親戚、朋友、家人,總之你最好的榜樣、最重要的“貴人”或許就在你身邊,是你最熟悉而又往往視而不見的人。
作者簡介
馬嶺,女,高校教師,1977年高中畢業后插隊二年,1983年大學畢業后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the end~
更多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