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一號文件發布,其中一條就專門提出要保持縣級班子任期內的穩定,放眼整個國家層面,縣處級干部實在不算是國家的高級干部,那么為什么中央還要在這么重要的文件中單獨提縣級班子的問題呢?
一、歷史淵源
從兩千多年前,秦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開始,縣這個行政單位就成了整個帝國的中心。從秦朝到清朝覆滅的兩千多年時間里,縣是整個中國古代帝國中最低一級的官僚的機器,但同時也是與地方實際接觸的所在地,縣的行政長官縣令所代表的往往就是唯一的帝國中央的權力,也就是說百姓能夠感知帝國權力威嚴的最直接體,就是縣令這個在整個帝國官僚體系中最微不足道的官員---俗稱九品芝麻官。
在古代,當百姓能夠感受到縣令對全縣的行政管理權威有效時,往往就能夠證明當時的帝國中央是穩固的,反之,如果縣令對縣內事務的管理已經非常松弛,甚至連基本的社會治安問題都難以維系的時候,則說明當時的中央帝國正在分崩離析。
二、數字上的穩定
從數字上也能夠反映縣這個行政機構的重要性。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人口從漢代的6000多萬增加到了清朝末年的4億多,增加了將近7倍,但縣的總數卻并沒有相應的增加,而是穩定地保持在1200個到1400個之間,即使到了今天,在人口已經14億多的情況下,我國的縣級行政區劃也才2800多個,如果扣除市轄區的數量,則只有1800多個。
數量上的穩定,一方面凸顯出了縣這個管理單位的重要性,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縣的管理人員也要保持相同頻率的穩定。在古代,縣令的任期通常為三年,且采取回避任職原則,即縣令一般是從外地調任,一方面保持地方行政管理穩定,另一方面又做到了減少裙帶關系。
三、角色關鍵
回顧歷史,各朝代興衰中,縣令的作用十分關鍵。無論是漢朝的“文景之治”,還是唐朝的貞觀之治,亦或是宋朝、明朝時的改革,縣令是中央王朝的末端執行者,也就是中央王朝的行政措施,需要縣令的有效執行,才能讓百姓有所感觸,縣令的執行情況往往能夠反映出百姓對中央王朝的支持度。
如穩定的縣級管理能夠較好的執行中央王朝的政策,讓勸農政策有效落實,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就會推動社會發展,迎來王朝盛世。如果縣令頻繁更迭,政令不通,致使民生艱難,就會引發黃巾起義等事件,從而加速王朝的衰敗。
古代的歷史經驗表明,保持縣令的任期穩定,施行異地回避任職,關乎王朝興衰和百姓福祉。
但同時又要注意穩定的異地任職,在古代會非常容易地將縣令變成專為前程而不是專為使命的人,因為縣令們在他們的任職地既無親屬關系也無個人義務,在這個情況下,縣令們往往只會麻木不仁的眼睛朝上看,而忽略了腳下的一方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