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店是夜色美食匯聚地,但凡是吃貨,必然對火鍋念念不忘。像在武漢武昌區中華路3號紅巷游船碼頭附近,就有一家特色的碼頭老火鍋店,它的規模不大,勝在裝飾與環境,主打復古風格。店鋪里不但有供銷社樣式的收銀臺,還有江邊各個碼頭門面的就餐區,搭配大口鍋底,豐富的食材,吃住了兒時的經典味道。
從武昌區臨江大道過去,走到標志性的紅巷碼頭,遠遠就能看到碼頭老火鍋的招牌,豎式版式,霓虹燈閃爍,很有幾分近代大武漢的風貌。因為是江邊位置,實際上以江堤方向的商鋪并不多,且行道樹遮掩的較多,本地人很好尋覓位置,跟著感覺走也不會錯。外地人的話,打聽著碼頭,也能歪打正著,畢竟周邊的布局并不復雜,主要是,對于吃東西的地方,往往更容易記住方位。
進到碼頭老火鍋店里,看到的全是復古風的裝飾。室內面積大,布局較為寬松,首先關注的是收銀臺,那是一處面積不大的分區,亮點是裝飾樣式,設計成了供銷社的樣子。內部有一塊凹凸的空間,擺放了一個回字形的柜子,刷成了灰色油漆,隔斷小而密集,每個隔斷上都放了商品。中間位置貼了銘牌,大約放了四五件商品,湊在一起,顧客選了一件走,收銀員拿走,再補充一件。前面臺子上,放了一臺老式黑白電視,點綴著擺了計算器、煙灰缸,還有打火機,算是必備的小玩意。
沿著收銀臺走進去,到了里面的就餐區。就餐區設計更加有意思,室內層高簡單組合,拼接出了幾個門頭,標注了漢陽門、江漢門等,大字報式的眉頭,貼了幾句生產標語,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常見的口號。口號本身是標志,印刷口號的樣式,大紅旗加斑駁的石灰背景墻,如此重疊,一下子完美呈現了那個年代的場景濾鏡。想著也有白頭巾,也有粗制的滌綸外衣,簡單的北京布鞋,如果再來一沓糧票,那更有沉浸感。
到碼頭老火鍋里,自然是吃火鍋的。跟著服務員指引,落座后,室內其他人吃火鍋的狀態沒有變化,他們繼續沉浸在美食里。而在小編的視角里,座位的桌椅,高桌子和矮板凳,條凳的樣子多年未見,連桌子邊的窗戶也是老舊樣式,木質框架,貼了報紙的玻璃,上面似乎還有蜘蛛網的痕跡。服務員推著餐車過來,上面有各式配菜,再有一個人專門端著鍋底來,一個很大號的紫砂鍋,酸甜口的鍋底,高湯很白,漂著紅棗枸杞。
鍋底上來,煮了一會兒,沸騰之后就能下食材了。先吃大葷菜,比如魚片、牛肉、羊肉卷等,擺在盤子邊,公筷加進去,涮幾下再夾出來,沾著醬料吃。碼頭老火鍋的魚片切得很薄,是財魚,有小刺,涮幾下挑走小刺,魚肉一下子浸潤得很紅,是麻辣的紅油,掩住了魚肉的鮮美。再吃魚片,改為清淡的醬料,吃著帶了甜味,不錯不錯。
酸甜口的鍋底,繼續加配菜,吃著十分爽口。比如說茼蒿,湖北人的最愛,鮮綠鮮綠的,顏色純正,吃著清香,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但確實爽口。再加菠菜,需要好好燙一下,顏色也很鮮綠,吃著很嫩。還有苦菊,鮮綠色的,這個稍微燙一下,帶著一些草香。至于生菜,純粹是走一下鍋底,加一點蘸料,脆脆的口感,像吃零食。
坐在碼頭老火鍋里,吃著熟悉的菜肴,酸甜口的鍋底,煮的時間長了,酸味明顯,更加適口。隔著窗戶,看到外面街上的行人,斷斷續續,就著復古的招牌,一下子覺得城市的變化,有時候充滿慣性,是跟著某個大方向向前跑動,不知道會走到哪里,一定會越來越好。(喵星人日志原創隨筆文字,部分插圖未及時標注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