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奧運三金王全紅嬋保送暨南大學!
金牌與學歷的碰撞掀起時代巨浪
當2025年2月24日暨南大學官網掛出公示時,全紅嬋的名字瞬間點燃全網。這位在巴黎奧運會創造“三金奇跡”的17歲跳水天才,以國際級運動健將身份保送運動訓練專業的消息,讓公眾在祝福與爭議中重新審視體教融合的深層命題。
八年前那個啃著辣條說“讀書太累”的湛江小丫頭,如今用466.2分的世界紀錄換來了大學入場券。網友翻出她兒時訓練視頻:凌晨五點的跳水池,纏滿繃帶的腳踝,春節仍在集訓的背影……這些畫面與暨大錄取公示并置時,評論區炸出金句:“原來不想讀書的孩子,最后都成了大學搶著要的冠軍”。
爭議的焦點從“該不該保送”轉向“為何選擇暨大”。有人搬出清華大學蘇炳添、北京大學丁寧的先例,質問“奧運三金難道配不上頂級學府”;更多聲音則聚焦教育公平——2024年全國1358萬高考生中,僅有328人通過運動員保送通道進入高校,而78人直通985/211院校
翻開暨南大學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方案,藏著現實主義的解題密碼。該專業不僅為謝思埸、陳艾森等奧運冠軍定制過彈性學制,更開發出賽事直播變網課、跳水動作解析抵學分的創新模式
對于還要備戰2028洛杉磯奧運會的全紅嬋而言,這種
“訓練場即教室”
的體系,遠比傳統課堂更具吸引力。
更深層的選擇密碼藏在湛江的晚風里。公示發布第三天,網友拍到全爸爸帶著七個戶口本在廣州看房。從東京到巴黎,這個農家女孩每次奪冠后的愿望始終是“給媽媽治病”“蓋大房子”
選擇離家僅2小時高鐵的暨大,周末就能喝上媽媽熬的蓮藕排骨湯,或許比清北光環更讓她心安。
教育部門的數據揭開另一層真相。我國70%體育保送生存在文化課掛科現象,62%倒在了高等數學門檻前
而暨大為全紅嬋設計的運動生理學、賽事管理課程,恰好與她14年跳水經驗形成閉環。正如鄧亞萍在劍橋苦讀時感慨:“領獎臺教會我的抗壓能力,比任何教科書都有用”
當公眾爭論“金牌能否兌換教育資源”時,暨大體育學院的攝像頭記錄下別樣畫面。全紅嬋在動作分析實驗室反復觀看自己的207C跳水視頻,教授用運動軌跡算法告訴她:“你入水時軀干角再偏1.5度,就能突破人類現有技術極限”。這種賽場與課堂的共振,或許正是體教融合的終極形態。
廣州塔的霓虹照亮公示文件時,有位網友的留言被頂上熱搜第一:
“我們總想給天才定制金籠子,卻忘了鳥的翅膀需要家鄉的風”。從湛江田野到奧運跳臺,從辣條小妹到大學生,全紅嬋的每次選擇都在打破世俗量尺——教育的真諦從不是把所有人趕上獨木橋,而是幫每個靈魂找到棲息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