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紅城湖以南,美舍河西岸,是瓊山古城。這里是海口老城所在,明代升級為瓊州府城,后來成為瓊山市的中心。2002年,瓊山市與海口市合并,統稱海口市。而瓊州以北地區,今騎樓老街一帶,明代才為海口所城,為瓊山城的附屬。
瓊山城始建于北宋開寶五年(972),是海南現存古城中行政級別最高,城墻最長,受中原傳統“禮制”最深的城池,歷宋、元、明、清至民國海口設市,一直是海南地區政治、文化、軍事中心。
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兵部侍郎孫安授廣西衛指揮僉事。他帶領官兵1000余人駐防海南島,開設海南分司,并奏請朝廷升瓊州為府,擴建城池。
洪武五年(1372),海南設置衛指揮統領全島軍事,衛指揮張榮接替孫安繼續筑城,至洪武十年(1378)結束。9年時間里,共筑城圍1253丈,高2.7丈,厚2.8丈,雉堞共1843個,庫鋪57間,開東、南、西三個城門。東門永泰門,南門靖南門,西門順化門,各門設置門樓一座,北邊沒有開門,但建城墻樓,叫望海摟。東、南、西、北四角各建一座角樓,以便巡查放哨。城池周長1283丈,深3.2丈,闊4.8丈。洪武十七年(1384),海南衛指揮桑昭在城西門外增筑土城380丈,作為子城。
堅固的瓊山城被盛贊為“完美堅固,甲于嶺海”,曾贏得“瓊臺福地”的美譽。當年的瓊山城以衙門為軸線,形成了“七井八巷十三街”的布局。其中的十三街,如今仍在,分別為東門街、府前街、南門街、靖南街、尚書街(坊)、北帝街、鎮臺前街、縣前街和縣后街、丁字街、學前街、馬鞍街、北門街(今繡衣坊)、北勝街。
明成化、嘉靖,清順治、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咸豐朝,瓊山城均有大修記錄。1928年,府城擴建街道,西邊城門和北邊一帶城墻被拆除。第二年,陸軍營長陳濟南把北邊城池填平做練兵場。到1983年,大部分城墻被拆除,現存東城門和長約110米的西城墻、長約276米的東城墻。城墻外包磚石,內為夯土,殘高約1.2-3,寬約5.2-5.9米。東門外護城河寬25-30米。(瓊88,第二批海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寫于2024年7月11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