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史學家哈羅德·詹姆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中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開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出后,《環球時報》財經觀察記者和國內外多領域專家、企業界人士對話,探討AI對人類社會、科技等影響,本文是“關于AI的跨界對話”系列第一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克勞德和洛爾·凱利歐洲研究教授哈羅德·詹姆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用“顛覆性技術”來形容DeepSeek的出現,認為這種技術可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對金融等領域產生影響,投資者正在重新計算未來的增長來源。
哈羅德·詹姆斯
美國人怎么看?
環球時報: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稱,DeepSeek在美國發布后,特朗普稱,“中國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應該給我們的產業敲響警鐘,我們必須盡全力以在競爭中勝出”。特朗普就職后宣布軟銀集團、OpenAI、甲骨文等3家公司將對美國人工智能開發項目展開巨額投資。對此,您怎么看?
哈羅德·詹姆斯:美國希望外國投資成為美國未來增長的關鍵,美國總統特朗普更需要這一點,通過人工智能重塑國家,創造他的“黃金時代”。在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上,有一筆交易的性質成為焦點。新政府上臺后,日本軟銀集團CEO孫正義成為白宮的首批客人之一,甲骨文和OpenAI的首席執行官也位列其中。上述3家公司將啟動被稱為“星際之門”(Stargate)的新公司,聲稱將引領人工智能革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在就職典禮上聲稱的“主權將會被收復”“一個激動人心的國家成功的新時代”開啟的項目,需要依賴通過全球資金支持的技術變革。畢竟,正是技術和全球化金融的結合使美國工人和美國中產階級變得脆弱。失業和不安全感使他們成為特朗普的選民。這種依賴不僅具有諷刺意味,還造成了根本的脆弱性。美國新戰略的成功取決于外國資金,如果外國資金枯竭,發生奇跡的希望也會消失。
環球時報:DeepSeek在美國發布后,迅速成為蘋果商店下載次數最多的免費應用。美國普通老百姓怎么看待AI帶給生活的改變?您是否擔心AI會取代人類工作?
哈羅德·詹姆斯:在美國國內,從醫療服務教育到財務規劃等領域,人們也不可避免地對新的變革和生活的改善抱有希望,但同時美國人也對職業中斷和失業感到擔憂。有些美國人還認為,美國——尤其是硅谷——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我認為,技術很容易跨越國界,DeepSeek的故事表明,取得根本性進展并不需要大量投資。無論如何,人工智能的許多真正收益來自于采用特定的應用程序,而不是基礎技術。這些應用程序可以在許多國家進行,而不僅僅是美國和中國等擁有巨大投資資源的國家。
人工智能正在推動一場根本性的技術變革,將為生產力提高提供極大的機會,我們將迎來一個全球新時代。但就像任何快速的技術變革時期一樣,投資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中國企業推出的大模型DeepSeek R1,成為OpenAI的大模型ChatGPT更便宜的替代品,消息造成美國科技股的暴跌和英偉達繁榮(也可能是泡沫)的破滅,這些都是技術創新時代的一個現象。
我不擔心工作崗位被破壞,人工智能應用就像過去的技術一樣,將推動新領域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例如,在醫療保健中使用人工智能并不一定會破壞職業,但它可以讓現有的醫護人員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生產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
第八次沖擊?
環球時報:您在新書《七次崩潰——下一次大規模全球化何時到來》中分析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等多次重大危機。您提到許多民粹主義或者反全球化的政客認為全球化是罪魁禍首。您對全球化持什么觀點?
哈羅德·詹姆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全球化可能正在部分逆轉,進入停滯期或慢動作般的“慢全球化”。但事實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數據并沒有表明全球化的實質性逆轉。雖然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貿易占世界GDP的比重停止上升,但貿易占制造業產出的比例仍在繼續上漲。這些數字實際上揭示了國際活動的非物質化,向貿易服務的轉變:從醫藥、金融、法律服務,到電子通信等,都繼續呈現增長趨勢。這實際上是新全球化的形態——更多的服務,更少的商品(更少的碳化,更少的環境壓力)。
環球時報:特朗普再次執政后,其繼續推動加征關稅、逆全球化的做法,是否可能導致“第八次崩潰”?
哈羅德·詹姆斯:特朗普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關稅,通常作為迫使其他國家做出讓步的強大杠桿。他顯然相信,關稅是保護美國就業的一種方式。但特朗普并沒有充分計算,進口零件、原材料等變得更加昂貴或無法獲得,將對美國制造商、工人和消費者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此,我認為,確實存在一種新的大規模供應沖擊的風險,可以說是“第八次沖擊”,這將產生快速且代價高昂的后果。今年世界和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但貿易戰的前景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和焦慮。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沖擊可能凸顯互聯世界的優勢,但許多人將在等待長期目標實現的同時遭受巨大痛苦。
“上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環球時報:20世紀60年代,日本曾被嘲笑生產粗糙、花哨、廉價的仿制產品,但隨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制造躋身世界第一梯隊。“中國制造”也被嘲笑過,您是否使用中國制造的產品?
哈羅德·詹姆斯:當然,我一直在使用“中國制造”,我正是在聯想筆記本電腦上輸入給你們的回復。這段經歷讓我想起了一段歷史。19世紀末,英國作家威廉姆斯寫了一本反對廉價產品浪潮的書,書名為《德國制造:英國貿易的危機》,從圣誕卡、玩具、樂器到工程產品,書中抨擊了德國工業對英國市場的沖擊。但他在書的開頭卻說,他使用的鉛筆側面印有“德國制造”字樣。我也看了看我的筆記本電腦,背面印著“中國制造”。
你剛才講到日本,這讓我想起,20世紀80年代,許多美國人認為日本正在與美國爭奪世界領導地位,但現在看,不是這樣。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是,尋求全球霸權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場鬧劇。未來將是多極化或多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也不能對世界其他國家發號施令。
環球時報:您對中國的印象如何?
哈羅德·詹姆斯:我去過上海,那里的氛圍、活力和創業朝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下次赴華,我想去北京,我覺得還沒有去過中國這個文化、政治的歷史名城,是我經歷中的一個空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