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090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這個新診斷的確立,有著重大意義
02、哪怕僅一次難以逃脫的心理創傷,也會帶來持續傷害
03、如果懷疑孩子被誤診了,父母該怎么辦?
孩子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癥后,很多父母非常焦慮,帶著孩子四處尋醫。
他們從市級醫院看到省級醫院,甚至去過國內最權威的精神科專科醫院就診。但孩子總是久治不愈,病情很難得以緩解。
不少父母忍不住心里嘀咕:孩子有沒有可能被誤診了?所以治療不夠有針對性,效果不好?
尤其是很多孩子從小各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優秀,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卻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這類“重性精神疾病”,這反差實在太大了,很多父母接受不了,“怎么把這么好的孩子搞成精神病了?還是重度!”!
事實上,還真的有誤診的可能性,哪怕給孩子下診斷的主流精神科大夫很權威。
以下結合精準精神心理學的高效知識,深入地談一談這個問題,希望能解答這部分父母的疑惑。
01、這個新診斷的確立,有著重大意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父母需先了解一個新診斷——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
我們之前提過很多次這個診斷,因為它實在太重要了。
2018年,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作為一種新的精神障礙,出現在世衛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中。
由于它實在太新了,很多精神科大夫還不認識它。不過,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2023年,國內根據ICD-11,出版了《ICD-11精神、行為與神經發育障礙臨床描述與診斷指南》。
此圖為AI生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精神科大夫認識這個新診斷。
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與急性應激障礙(ASD)、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一樣,都屬于“病因學診斷”,病因非常明確,就是心理創傷事件。
以下是PTSD、C-PTSD的診斷標準,有興趣的家長可以仔細閱讀,對它們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知。
創傷后應激障礙核心(必要)特征:
- 暴露于極具威脅性或恐怖性的事件或情境(短期或長期)。這些事件包括但并不限于:直接經歷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戰爭、嚴重意外事故、酷刑、性暴力、恐怖活動、被襲擊或急性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臟病發作);目睹他人在突然、意外或暴力方式下被威脅或實際受到傷害或死亡;得知親友突然意外死亡或暴力死亡。
- 經歷創傷性事件或情境后,典型綜合征的發展持續至少數周,包括以下三個關鍵要素:
1、當下再體驗創傷性事件,創傷事件并不是被回憶起,而是被體驗為此時此刻再次發生。這種癥狀通常以以下形式出現:生動的闖入性記憶或影像;閃回,可從輕度(短暫感到創傷性事件在當下再次發生)到重度(完全喪失對目前環境的意識)不等;反復出現的與創傷性事件相關主題的夢或夢魔。再體驗通常伴隨著強烈的或壓倒性的情緒,例如害怕、極度恐慌和強烈的軀體感覺。當下的再體驗可卷入與經歷創傷事件時同樣強度的壓倒性的或被浸沒的情感反應,而患者并不自知,這種情況可見于對創傷事件提示物的反應。對創傷性事件的沉思、思維反芻以及記得當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并不完全等同于再體驗。
2、刻意回避可能引起再體驗創傷事件的提示物。其表現形式可以是主動對相關想法和記憶的內在回避,也可以是對引起創傷事件聯想的人群、對話、活動或情景的外在回避。在極端的情況下,個體為回避創傷提示物,可能會改變其環境(例如搬到別的城市或換工作)。
3、持續感受到過高的現時威脅,如:過度警覺,或對刺激(如意外的聲音)表現出增強的驚跳反應。過度警覺的個體時刻準備保護自己免于危險,并且在特定情境或更廣泛的情境下也會感覺自己或親近的人處于即刻的威脅之下。為了保證安全,他們可能會采用新的行為方式(例如不背對著門坐、在汽車后視鏡中反復查看)。
- 這種困擾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嚴重損害。如果功能得以維持,則只能通過付出大量的額外努力。
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核心(必要)特征:
- 暴露于一個或一系列極具威脅或恐怖性質的事件,多數事件長久持續或重復發生,且很難或不可能逃脫。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酷刑折磨、集中營、奴役、種族滅絕活動和其他有組織的暴力活動、持續的家庭暴力、反復的童年期性虐待或軀體虐待。
- 創傷事件發生后,具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的3個核心要素,且持續至少數周。
1、當下再體驗創傷性事件,創傷事件并不是被記起,而是被體驗為此時此刻再次發生。這種癥狀通常以以下形式出現:生動的闖入性記憶或影像;閃回,可從輕度(短暫感到創傷性事件在當下再次發生)到重度(完全喪失對目前環境的意識)不等;反復出現的、與創傷性事件相關主題的夢或夢魔。再體驗通常伴隨著強烈的或壓倒性的情緒,例如害怕、極度恐慌和強烈的軀體感覺。當下的再體驗可卷入與經歷創傷事件時同樣強度的壓倒性的或被浸沒的情感反應,而患者并不自知,這種情況可見對創傷事件提示物的反應。對創傷性事件的沉思、思維反芻以及記得當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并不完全等同于再體驗。
2、刻意回避可能引起再體驗創傷事件的提示物。其表現形式可以是主動對相關想法和記憶的內在回避,也可以是對引起創傷事件聯想的人群、對話、活動或情景的外在回避。在極端的情況下,個體為回避創傷提示物,可能會改變其環境(例如搬到別的城市或換工作)。
3、持續感受到過高的現時威脅,如過度警覺或對刺激(如意外的聲音)表現出增強的驚跳反應。過度警覺的個體時刻準備保護自己免于危險,并且在特定情境或更廣泛的情境下也會感覺自己或親近的人處于即刻的威脅之下。為了保證安全,他們可能會采用新的行為方式(例如不背對著門坐、在汽車后視鏡中反復查看)。與創傷后應激障礙不同的是,在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中驚跳反應有時會減弱而不是增強。
- 嚴重且彌漫性的情感調節問題。例如:對微小應激源的過度情緒反應、暴力性的情感暴發、魯莽或自我破壞性行為、應激下的分離性癥狀和情感麻木,尤其是無法體會愉悅或積極的情緒。
- 持續堅信自己是虛弱的、挫敗的或無價值的,伴有與應激源相關的、深深的、彌漫性的羞恥感、內疚感或失敗感。例如:個體可能會因為沒有逃脫或屈服于不良環境、或沒能防止他人受苦而感到內疚。
- 維持關系困難,難以與他人親近。常見對人際關系和社交應酬總是回避、嘲弄或不感興趣。或者,偶爾有深度的關系,但很難維持下去。
- 這種困擾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嚴重損害。如果功能得以維持,則只能通過付出大量的額外努力。
之所以說C-PTSD很重要,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反映出,國外西方發達國家主流精神醫學對心理創傷的認識明顯加深了。
在C-PTSD之前,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對于心理創傷的認知僅限于重大的、單次的心理創傷事件。
比如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為災難、惡性犯罪、戰爭以及嚴重的意外事故等等,直接導致個體的人身安全受到巨大威脅。
這些嚴重的事件會對人造成心理沖擊,導致精神心理癥狀,這已經形成共識。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對應的就是這些重大創傷。
那比這些重大事件小一些的負性事件,會不會也對個體的精神心理造成損害,導致癥狀?
事實上,是會的,只是以前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一直忽略了。
現在,C-PTSD終于關注到了:
如果個體長期或反復遭遇難以逃脫的、或不可能逃脫的創傷事件,尤其是人際上的,比如長期家暴、校園暴力、甚至是性虐待、身體虐待等等,都會導致精神心理癥狀。
也就是說,PTSD關注的是單次、重大的心理創傷,而C-PTSD關注到了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
而在癥狀方面,C-PTSD和PTSD有很多相似性,也包括創傷再體驗、回避、麻木和高警覺等。
02、哪怕僅一次難以逃脫的心理創傷,也會帶來持續傷害
那么,再進一步深入分析,為什么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得到重視之后,是意義重大的?
此圖為AI生成
因為其實在精神科臨床中,有很多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其實長期遭受過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這是他們的患病根源之一。
可因為缺乏對應的診斷,又達不到PTSD的診斷標準,他們又有嚴重的情緒癥狀,甚至是幻覺和妄想,所以他們往往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
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到現在還認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不明,跟基因遺傳有關。
而且,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癥屬于“重性精神疾病”,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認為它們難以治愈,需要終生服藥。
那問題就來了。本來患者得病的根源很明確,就是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卻因為缺乏對應的診斷,所以被貼上了“重性精神疾病”的標簽。
這不但阻礙患者和父母意識到患病根源,更容易導致父母缺乏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還導致他們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病恥感,容易誤以為孩子的病會遺傳,這輩子都治不好了!
當然,咱們也不能說這部分大夫是誤診,因為在ICD-11正式應用前,臨床指南中確實沒有C-PTSD這個診斷。
而且有的大夫是參照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來下診斷的,而DSM-5是2013年出臺的,里面也沒有C-PTSD。
那現在C-PTSD這個診斷被確立了,這個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還有,C-PTSD的確立,將更有助于患者在現實中維權!有的患者明明罹患了PTSD或者C-PTSD,卻被診斷為抑郁癥。
幾年前非常轟動的“甘肅慶陽高三女生被老師猥褻”案件就是慘痛的教訓。
李某奕遭到高中班主任吳永厚性猥褻后,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精神、情緒癥狀。這明顯是心理創傷導致的,但慶陽市中醫醫院的大夫把她診斷為抑郁癥。
當地檢察院認為抑郁癥的病因不明,無法說明李某奕的病情與吳永厚的行為有直接關聯,而且結合其它因素,當時決定不予起訴。
李某奕和家人維權受阻,遭受巨大打擊,她的病情愈發嚴重!
直到2017年6月,李某奕才得到了正確的診斷,被北京安定醫院診斷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說明病情與吳永厚的罪行直接相關!
2018年8月,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推翻了慶陽市的“不起訴”決定,對吳永厚提起公訴,法院最后判處他有期徒刑兩年。可悲的是,此時李某奕已經跳樓自殺身亡了!
其實,從現在回頭看,李某奕最準確的診斷不是PTSD,而是C-PTSD,因為從案情來看,她遭受的事是很惡劣,但嚴格上還算不上是重大心理創傷。
只不過那時候C-PTSD還沒有被確立,而她的病情又明顯是創傷事件導致的,最合適的診斷就只有PTSD了。
為什么這么說?李某奕當時明明只遭受過一次性猥褻,不是說反復多次、或長期的中等心理創傷才會導致C-PTSD嗎?
其實,事件的次數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心理創傷的程度和患者當時難以逃脫的困境。
李某奕只被班主任猥褻了一次,被撫摸、親吻,幸好有其他老師前來,班主任停止了侵犯行為。
這聽起來不算非常嚴重,但對于現在的青少年來說,這已經達到了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
而且事發時她胃疼,渾身沒力,侵犯者又是平時威嚴的老師,她完全沒有能力反抗和逃脫。
事后,李某奕的心理創傷一直得不到修復。她會反復想起那天的情景,創傷記憶不斷被激活。
根據“記憶再鞏固”理論,記憶被激活之后可不只是被激活那么簡單,它還可能會被弱化、或者強化。
李某奕反復想起創傷情景,又無法得到療愈,這相當于她的心理創傷反復被加強、深化,相當于她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
還有同學們、老師們和網上的議論,維權的不順利,警察反復的問話等等,這些都會對她造成新的心理創傷。
其實,PTSD也是同樣的道理。它的病因不僅僅是單次的創傷事件,還包括了事件發生后的種種困難、經歷者事后的反復回想、記憶再鞏固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重大創傷事件,還是中等創傷事件,一旦發生了,無論是單次還是多次,它對個體的影響都是反復的、持續的、多次的。
廣義上來說,這都屬于疊加性心理創傷。
可是,現在國內外主流精神科大夫、心理醫生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記憶再鞏固理論也不了解。
還有,最近引發關注的“廣西百色中學女生遭老師性侵后自殺”案件,受害女生符某華反復遭受性侵,出現了嚴重的抑郁發作、最后自殺身亡。
符某華反復遭受性侵,罹患的就是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但她還是被診斷為抑郁癥!
我們曾分析過,C-PTSD這個新診斷的建立,將會引發國內精神科臨床診療的第3次浪潮。
精神心理從業人員、包括大眾對心理創傷的了解會更加深入,像李某奕、符某華這樣的“誤診”也會更少。
很多曾被診斷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患者,也可能會被修改診斷。
如果更進一步,國內外主流精神科對心理創傷的認識繼續深入,了解到小型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的話,那么國內外精神醫學就有可能實現巨大突破!
因為精準精神心理學已經率先發現:
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根源是后天的病理性記憶,尤其是內隱記憶層面里的大量的小型疊加性心理創傷。
基于這個發現,我們已經提出了病因學診斷——創傷后應激反應失調(PTSRD)。
從病因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焦慮癥,還是PTSD或者C-PTSD,其實都符合創傷后應激反應失調(PTSRD)這個診斷。
03、如果懷疑孩子被誤診了,父母該怎么辦?
那么,患者父母如何判斷孩子得的是不是C-PTSD?是不是被誤診?
此圖為AI生成
父母可以先自行初步辨別!C-PTSD最核心的關鍵點有兩點:
一是患者遭受過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
二是患者遭受創傷時,他們是感到難以逃脫的。
比如孩子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校園欺凌,反復被同學威脅、辱罵,甚至遭受了肢體上的傷害;
孩子遭遇了性騷擾、性猥褻,甚至是嚴重性侵;
孩子因沉迷網絡等問題而被父母強行送去暴力戒網癮的機構,持續遭受痛苦的虐待與折磨;
孩子在不良的家庭氛圍下成長,父母經常動輒打罵,對孩子有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
比如,很多父母經常訓斥孩子,“你怎么笨得跟豬一樣”、“我怎么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早知道你現在這樣,我還不如生下你的時候,就把你掐死”。
還有些父母動不動就采取冷暴力,有的甚至幾個月不跟孩子說話,孩子長期感到壓抑、惶恐、缺乏安全感,甚至會認為自己根本不值得被愛。
青少年、兒童還沒經濟獨立,也缺乏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上面這些事件反復發生時,他們是難以逃脫的,很容易形成中等程度的心理創傷,進而罹患C-PTSD。
如果父母對照后發現,孩子有可能被誤診了,可以帶孩子到精神科就診,仔細地將情況告知大夫,大夫有可能重新作出診斷。
不過,父母不要對此抱有太高的期待。
現在國內很多主流精神科大夫還不知道C-PTSD這個新事物,有的大夫還比較固執己見,他們可能并不認同父母的觀點。
對比起改診斷,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想辦法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
如果孩子有的創傷是父母在無意中導致的,父母更要深刻地自我反省,可以向孩子道歉,并且實實在在地改變家庭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擔心復發的問題,其實如果孩子主要的心理創傷得到修復,并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找到積極的人生方向,復發的風險會非常低。
如今已經進入了AI時代,DeepSeek的出現對很多行業帶來了不少的沖擊,很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局。
父母有意識地積極引導孩子提升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在AI時代立足。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出路的,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大大提升,康復的速度會加快,復發的風險也會進一步下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