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ell'Oro在2月26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光傳輸設備市場全年整體規模同比下降13%,但第四季度環比激增45%,其中,華為、中興分別以3%和1%的份額實現“雙增長”。
華為以3%的增幅、中興以1%的增幅,雙雙位列增長前三甲。并且在多數供應地區,它們的份額都在不斷攀升,這充分證明了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的強大實力和持續提升的競爭力。
從市場格局看,華為以33%的份額穩穩占據榜首,如同行業的定海神針。哪怕諾基亞完成對英飛凌的收購,二者份額合計也才19%,和華為相比,差距依然明顯。
市場格局的變化背后,是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華為通過高速光傳輸和智能光網絡解決方案,將單波長速率提升至1.6Tbps,其OptiXtrans系列產品采用創新的光調制技術,使網絡傳輸效率提升30%以上。
在光纖適配器領域,華為專利技術將信號衰減控制在0.2dB以內,顯著優于國際競爭對手的0.3dB水平,這種“微米級精度”的突破成為其市場份額擴張的關鍵支撐。
中興則聚焦光芯片與相干通信技術,其自研的7nm光芯片將能耗降低40%,配合靈活柵格技術實現頻譜利用率提升50%。這種“硬科技”突破不僅打破海外技術壟斷,更推動400G及以上高速光模塊成本下降25%,加速了技術普惠化進程。
區域市場表現印證了技術優勢的轉化效率。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市場受益于算力網絡建設加速,光傳輸設備采購量環比增長60%,占全球增量市場的45%。北美市場則因云計算資本支出增加,連續三個季度保持15%的環比增長,華為、中興在當地運營商采購中的占比提升至28%。
更具戰略意義在于新興市場的突破,中國企業憑借性價比優勢和技術適配能力,將東南亞、中東地區市場份額從17%提升至24%。這種“技術+商業”的雙輪驅動模式,正在改變過去歐美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格局。
市場份額的增長帶動了產業鏈整體升級。中芯國際7nm光芯片產能利用率從65%提升至90%,推動國產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出貨量增長40%。在材料領域,長飛光纖的超低損耗光纖實現10%的全球市場滲透,其衰減系數達到0.16dB/km的國際頂尖水平。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效應日益顯著。中國“東數西算”工程拉動西部數據中心集群的光傳輸設備需求增長200%,而歐盟《數字十年政策框架》則推動華為在歐洲的400G光模塊訂單增長35%。這種雙向需求驅動,使光傳輸產業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底座”。
面對2029年160億美元的市場預期,行業競爭焦點正向智能化轉型和“零碳網絡”兩個維度延伸。華為將AI算法植入光網絡管理系統,實現故障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2%,運維效率提高40%; 中興開發的液冷光模塊將能耗降低30%,華為“零碳網絡”解決方案在東南亞運營商試點中實現碳排放減少25%。
結語:
這些創新正在改寫行業ESG標準,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新的競爭門檻。全球光傳輸市場的復蘇與重構的背后,是中國企業從技術跟隨者轉變為標準制定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