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濟南起步區太平街道東坡村的濟南利民百萬蛋雞智慧養殖產業示范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現代化養殖景象:智能化、標準化的雞舍內,蛋雞們悠閑地啄食,一枚枚新鮮的雞蛋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送往分揀臺,工人們正忙碌地進行分揀、包裝。示范園的創始人劉立民和他的女兒劉冉正與客商對接訂單,確保每一枚雞蛋都能及時送達客戶手中。
談及創業歷程,劉立民感慨萬千。38年來,他從最初的600只雞的小雞舍,發展到如今日產36萬枚雞蛋的現代化養殖示范園,始終專注于養雞這一件事。他的成功不僅源于對事業的執著,更得益于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和對品質的嚴格把控。如今,他的女兒和兒子接過接力棒,兩代人共同堅守這份事業,成為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典范。
創業之路:兩次擴建,迎來新轉折
1987年,24歲的劉立民購買了600只商品蛋雞苗,搭建了一個簡陋的棚舍,正式踏入養雞行業。然而,創業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當年,他的雞群爆發了球蟲病,導致三分之一的雞死亡。這對于剛剛起步的劉立民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并未因此放棄,而是每天翻閱相關書籍,外出學習養雞經驗。經過不斷摸索,他的養殖事業逐漸步入正軌。
1999年,禽流感疫情暴發,劉立民的養雞場再次遭遇重創,3000只雞僅剩300只。無奈之下,他賣掉了剩余的雞。這次危機讓他深刻認識到,養殖行業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熱愛養雞的他下定決心,重新開始大干一場。
2000年,積累了10多年養殖經驗的劉立民決定擴建養殖場,將規模擴大到40畝。他投入了全部家當30萬元,資金不夠就跟親戚借錢。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養殖場逐漸回本,并實現了盈利。
2023年,乘濟南起步區建設東風,劉立民在相關單位的協調下,流轉了太平街道東坡村170多畝土地,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建設。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也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追求品質:科技賦能,打造放心雞蛋
走進利民智慧養殖雞舍,全自動智能凈水設備、全自動化智能飼料設備等先進設施一應俱全,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提高效率,雞蛋的品質也能提升,我們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劉立民表示。
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劉立民始終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他深知,只有優質的雞蛋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因此,他在飼料選擇、飼養環境、疾病防控、水質等方面都嚴格把控,力求讓每一枚雞蛋都富含營養,口感鮮美。他常說:“只有肯下本,用好料,產出來的蛋品質才高。”正是這種對品質的極致追求,讓他的雞蛋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劉立民與雞打了半輩子交道,對雞的習性了如指掌。他能一眼看出哪些雞蛋是雙黃蛋,哪些雞可能生病了。他說:“養雞不僅是一份事業,更是一種責任。我們要讓每一枚雞蛋都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放心食品。”
雞身上都是寶。2023年以來,劉立民積極探索循環經濟模式,將雞糞進行高溫好氧發酵,生產有機肥,不僅解決了雞糞的處理問題,還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優質的有機肥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兩代人的接力:從600只到40萬只雞
在劉立民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和女兒也加入了養雞事業,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共同將蛋雞事業做大做強。兩代人的共同努力,讓這個養殖場煥發出新的生機。38年來,他從最初的600只雞的小雞舍到如今的170多畝示范園;從一個人單打獨斗到兩代人共同奮斗,劉立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從我父親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我們不僅要傳承他的精神,還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讓養殖場更加現代化、規范化。”劉冉表示,下一步,她將通過電商等新媒體平臺將雞蛋銷往全國各地,進一步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如今,劉立民的養殖場已經成為當地規模化養殖行業的標桿企業,他的雞蛋也成為消費者信賴的品牌。他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繼續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放心雞蛋。
(大眾新聞記者 胡瀝中 通訊員 王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