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 2025)在上海隆重開幕。
“數字智能是否會取代生物智能?”大會主論壇上,AI教父杰弗里·辛頓翻開了AI之問的新篇章。
技術進化之外,更切實的問題是:AI能否真正嵌入產業與社會,創造可驗證的真實價值?這是WAIC 2025最接地氣的實踐焦點。
現實中,擎朗科技的機器人已經能調酒,梅卡曼德的機器人能疊衣服。穿梭于世博展覽館,“WAIC里”的技能大舞臺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智能機器人在文藝站、修理鋪、小吃街打鼓、寫字、煮串、剝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在不太遙遠的未來,AI,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答案。
大模型加速“下沉”
走進世博展覽館H1館,宛如揭開了AI能力的黑盒。谷歌、阿里、華為、騰訊等大廠云集,AI六小龍、北斗七星、科創八杰等新秀聚首。在參展企業與專業觀眾的交流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聽到最多的關鍵詞是“國產化突破”“開源繁榮”“多模態”與“下沉產業”。
階躍星辰把“中國好聲音”的座椅搬到了現場,一鍵掃碼就能開啟AI Rap音樂創作,在其后方“多模態卷王”的標語引人矚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卷”在哪里?階躍星辰方面向記者表示,隨著大模型技術邁向推理時代,大模型需要滿足強智能、低成本、可開源和多模態四個特征,升級后的新一代基模Step 3可以為開源世界貢獻性能增強的多模態推理模型。
目前,Step 3已授權國內多家芯片公司,并完成芯片適配。根據原理分析,Step 3在國產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達DeepSeek-R1的300%。成立兩年多,階躍星辰架起的多模態矩陣已覆蓋語音、視覺理解、圖像編輯、圖像和視頻生成、音樂等領域。
“在企業模型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應用中,選擇合適的基礎模型和解決數據孤島問題都至關重要?!彪A躍星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讓大模型真正用起來,需要從模型、芯片、平臺到應用的全產業鏈協同創新。
模型算法、語料標注、計算資源都是導致多模態技術處理存在差異的關鍵因素。而性能提升是否完全等同于模型價值?面對這一產業之問,記者發現,從AI生成式辦公、營銷到智慧能源、數字基建、工業智造,大模型正加速“下沉”。WAIC 2025的變化在于,越來越多的垂類大模型正通過場景共創與數據耦合,重塑產業效率曲線與創新范式。
如何解決企業在AI落地過程中面臨的數據和應用挑戰?從大數據平臺起步的星環科技應客戶需求,已逐步轉型為AI Infra供應商。在新一代AI Infra架構中,AI就緒數據平臺為大模型的應用做好了數據準備。面對多模態的語料信息,用戶可以在接口和計算層屏蔽所有異構數據帶來的差異化,以統一形態滿足各類垂直大模型的落地場景。
做好語料、知識、模型、應用四大模塊的排列組合,對特定行業的智能化轉型起到關鍵作用。在AI PC(人工智能電腦)展示區,不少觀眾通過拖拽連接知識檢索、大模型、MCP(模型上下文協議)及業務系統等模塊,便可快速形成專屬的智能體應用。
星環科技市場部海外市場主管何韻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演示了金融領域的投研應用。她表示,企業需要的是能夠理解業務語言、掌握領域知識的專屬智能體,平臺基于語料管理和知識管理功能,從大量專業資料中提取高質量數據,保證內容輸出的準確性,并兼容多種國產GPU與推理引擎,以適配企業級模型多環境管理需求。
當AI智能體開發從“技術實驗”轉向“業務引擎”,何韻秋指出一個關鍵矛盾:當前企業AI部署仍以單點場景應用為主,主要受限于數據治理的前期投入。她強調,盡管構建企業級AI基礎設施需要完成復雜的數據處理與系統整合工作,但這已成為數字化轉型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投入。
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
如果說大模型是AI理解世界的第一條腿,具身智能就是它邁入物理世界的第二條腿。從世界模型的仿真—推理—遷移,到人形機器人在物流車間的精準揀選,再到語音Agent(智能體)與傳送帶設備的協同,這些都在以真實場景回應:AI能否在物理世界被驗證?
在宇樹科技的展臺上,一場火花四射的人形機器人拳擊賽正在激烈進行。四臺宇樹G1人形機器人化身“鋼鐵拳手”,在擂臺上展開硬核對決。首場比賽是小綠對戰小黑,雙方動作流暢,攻防轉換間盡顯仿生科技的敏捷性。最終,小綠一記凌厲的鞭腿,精準命中對手,拿下首勝,讓現場觀眾直呼過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成祥 攝
宇樹科技的“機器搏擊”盡顯本體運動控制的魅力,而智元機器人的展臺更側重人形機器人的“大腦”與人機協同。
記者了解到,智元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啟元通用具身大模型憑借在技術創新、產業落地、數據驅動、評測創新及開發平臺等多維度表現,榮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獎項SAIL獎。
現場,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TO(首席技術官)彭志輝(稚暉君)與靈犀X2人形機器人展開了一場精彩的人機對話。作為首位以“嘉賓”身份登上WAIC主論壇的機器人,靈犀X2的“本體+運動/交互/作業智能”展現出超乎期望的表現。
在WAIC2025主論壇舞臺上,AI不只是產業技術的代名詞,更成為被從不同角度反復審視的未來范式。重量級中外嘉賓就人工智能的全球合作展開探討;圖靈獎得主同臺聚焦AI驅動復雜系統的新圖景;計算“領頭人”試問“未來算力走向何方”,提出了算力架構的前沿走向。
科技領軍者接連登場,AI被置于科學、產業與底層技術的交界處,顯露出它遠不只是效率工具,更可能重構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商湯的展臺,新升級的日日新V6.5大模型推理更強、效率更高,開始接受端到端場景落地的“實戰挑戰”。
工作人員讓記者帶上小米AI眼鏡,體驗商湯音視頻交互系統的實時反饋。當詢問“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耳邊便會傳來對所看畫面的描述與講解。工作人員說,相比傳統的AR設備識別慢、交互淺,搭載大模型的AI眼鏡可在多場景下獲得針對性回復,讓“看、說、記、想”成為可能。
似乎,在大模型、具身智能與算力底盤的多重驅動下,AI已越過概念驗證,進入更確定、可追溯的產業周期,切實破解健康、生產、公共服務中的實際難題。
AI終端百花齊放,端側大模型加速落地
作為智能世界的關鍵入口,AI技術正驅動智能手機、智能眼鏡、個人電腦等多類設備實現形態重構、交互躍遷與生態重塑。在端側大模型技術的加持下,消費者觸手可及的電子設備正變得越來越智能,功能也越來越強大。
可以觸摸到的AI電子寵物、能幫你提示演講內容的AI眼鏡、飛機上不聯網也能整理報告的個人電腦、能幫人想點子的錄音設備??與前幾年不同,在WAIC 2025上,觀展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觸手可及的AI終端越來越多了。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叢森 攝
在世博展覽館H3館智能終端展區內,除了到處“撒歡”的機器人和機器狗,最為吸睛的產品當屬AI眼鏡。實時翻譯、內容檢索、AI照相、演講提詞??作為鏈接智能世界的重要入口,僅僅幾十克重的AI眼鏡正不斷擴充使用場景,嘗試解答“如何成為真正好用的個人AI助手”。
從百模大戰到百鏡大戰,AI眼鏡方興未艾,技術路線之爭尚未有定局。是百花齊放,也是百舸爭流,硬件、軟件如何在小小的眼鏡中得以平衡,又該如何打破物理世界和賽博世界之間的鴻溝,一切仍在想象中。
但一些共識和趨勢已經逐漸明朗。當AI浪潮奔涌而至,技術究竟可以幫人們做些什么?一個較為普遍的回答是——記錄和解放。在“出門問問”展臺,記者看到了一場不同尋常的藝術展。通過終端設備,AI技術從微觀視角還原了獨屬于個體的胡同記憶,故事無關宇宙洪荒,僅解答人心中的一絲鄉愁。
AI眼鏡可以記錄下生活點滴、AI錄音設備可以延展出靈感時刻??一切從需求的角度出發,用科技的形式表達,這是人工智能獻給人類的浪漫。
但回到現實,眼下,AI智能終端面臨的挑戰仍然艱巨:端側大模型受制于能耗與算力瓶頸;AI功能與用戶真實需求仍存部分偏差;終端生態碎片化嚴重,應用、系統、設備之間存在明顯的藩籬。推動AI技術與終端產業深度融合,創造擁有持續進化能力的下一代智能終端,仍是擺在全球從業者面前的核心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