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網易財經、網易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5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于7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智馭未來 應勢圖新》。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發表了主題為《以股權投資基金為核心,構建科技創新產業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的開幕演講,指出我國需以股權投資基金為核心,通過耐心資本供給、政府基金引導與“股貸債保”聯動,構建適配新質生產力的金融服務體系。這一論斷為破解科技創新產業化中的金融痛點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一、股權投資基金:科技創新產業化的“關鍵引擎”
科技創新產業化離不開金融工具的創新適配。陳文輝以美國百年市值前10公司演變為例,揭示科技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2025年7月18日,英偉達市值突破4.22萬億美元,超過日本2024年GDP。這一數據印證了科技企業"富可敵國"的經濟影響力,同時也表明,當前新質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已轉向科技及其產業化。
陳文輝認為,我國經濟發展正從模仿式創新轉向原創性、顛覆性創新階段。民營中小科創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在進入技術"無人區"時承擔著試錯與不確定性探索的核心功能。當前新質生產力發展對金融服務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傳統的金融工具難以適配科技初創企業需求,股權投資基金因為能提供資金支持、團隊組建、失敗退出等全周期保障,成為推動科技產業化的關鍵力量。
陳文輝指出,我國互聯網(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企業)、生物醫藥及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新三樣"產業的崛起,均印證了股權投資基金在早期階段的核心支撐作用。盡管該類基金規模遠小于商業銀行體系,但其通過精細化分工覆蓋科創產業化全周期,為創新提供制度性保障。頂層設計已經作出部署,202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4年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系列文件均強調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明確股權投資基金的戰略地位。
二、耐心資本:助力投早、投小、投長期的科創項目健康發展
科技創新需長期資金支持,但傳統金融體系難以匹配。陳文輝指出,我國科技創新產業化需要長期耐心資本支撐。投早、投小、投長期的科創項目具有試錯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根據他對中關村某新能源電池企業的調研經歷,固態電池研發需要經歷半固態過渡階段,市場接受與盈虧平衡需要較長過程,這就要求資本具備足夠耐心。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占比不足,需要通過制度設計引導長期資金入場。
陳文輝認為,積累養老金與長期壽險資金是重要路徑。老齡化背景下,大規模長期資金既能應對養老需求,又能通過投資反哺科創產業化,形成"養老金積累-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科技賦能養老服務"的閉環。國務院保險業"國十條"及國辦1號文均強調培育長期資本,引導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參與科創投資。
我國與歐美存在差異,國外科創資本多源于大學基金會與慈善基金,而我國需立足現有金融結構破局。陳文輝指出,鑒于銀行體系掌握全國最大規模金融資產(如"工商銀行"資產遠超保險、證券行業),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已出臺政策推動商業銀行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嘗試將短期存款轉化為長期耐心資本。這一創新舉措旨在打通銀行資金與科創產業的連接通道,通過監管包容與制度松綁,緩解一級市場募資困境,最終構建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服務生態。
三、政府投資基金:激活一級市場的“壓艙石”
政府基金需兼顧政策目標與市場化運作。陳文輝指出,當前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呈現結構性變化,境外美元基金大幅收縮、社會資本活躍度降低的背景下,政府投資基金已成為一級市場核心資金來源。2025年一季度政府資金在股權投資基金中的認繳出資占比超75%,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新格局。這一轉變既是應對國際資本退潮的權宜之計,也是地方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化的主動選擇。
陳文輝認為,要促進政府資金以更健康的方式參與市場發展,政府投資基金通過"母子基金"架構實現政策目標與市場化運作的平衡,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容錯機制與績效評價體系,推動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實踐層面,中關村自主創業產業投資基金、長三角及大灣區基金等案例顯示,財政資金與社保基金正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注入科創企業,解決了早期項目風險收益不匹配的問題。
四、“股貸債保”聯動:構建全鏈條金融生態
破解“募投管退”全鏈條壓力需多維度協同。陳文輝指出,當前股權投資市場面臨"募投管退"全鏈條壓力,核心癥結在于退出渠道不暢。國際經驗表明IPO不能作為主要退出路徑,在此背景下,并購與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成為關鍵退出渠道,國務院相關部門已出臺政策松綁制度限制,盤活存量資產。
陳文輝認為,構建"股貸債保"聯動體系是破解困局的關鍵。股權投資需與銀行信貸、債券融資、保險機構形成協同,例如通過并購貸款支持退出,保險資金對接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份額。科技部等七部委5月發布的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明確要求“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通過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試點,正在嘗試將短期存款轉化為長期耐心資本。
陳文輝指出,中國已具備構建科技創新產業化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框架,關鍵在于落實退出機制改革、社會資本帶動與金融創新。通過股權投資基金的核心作用、耐心資本的長期供給、政府基金的市場化引導及“股貸債保”的聯動效應,最終可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