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盛頓到倫敦,澤連斯基的境遇堪稱“冰火兩重天”。
2月28日,澤連斯基在白宮與特朗普激烈爭吵后提前被趕走,原定的礦產協議胎死腹中。
澤連斯基飯也沒吃上,直接從飛去了倫敦,見了英國首相和國王,然后與英國簽下了22.6億英鎊的國防貸款協議。
英國首相斯塔默甚至放話:“英國將始終與烏克蘭站在一起”。
那問題來了,時間如此緊密,協議也是現成的,難道是事先安排好的嗎?
揣測一下,是不是在飛往的華盛頓的路上,小澤已經接到了來自倫敦的許諾,所以才在白宮演了一場撕逼大戲?
英國口號含的很響亮,但22億英鎊,對現在的烏克蘭,是杯水車薪,戰場上都不夠一周燒的。
在我看來,英國此舉可謂是一箭三雕。
第一、提升英國在歐洲防務的地位。
美國對烏政策反轉,懂王和小澤談判破裂,美國在歐洲的戰略出現混亂,英國出頭支持烏克蘭,在惡心美國的同時,也是積極擴大影響力。
2023年英國對烏軍事援助46億英鎊,遠超德法的25億和18億歐元,此次貸款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地位,也趁機提升在歐盟防務合作中的話語權。
第二、綁定能源與經濟利益。
貸款協議要求烏克蘭推進能源多元化改革,如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30%,這為英國能源企業進入東歐市場創造了機會。
協議還附帶未公開的軍事采購條款,要求烏克蘭繼續采購英國“風暴之影”導彈等裝備,直接利好英國軍工產業。
第三、用金融創新的方式打擊俄羅斯。
英國明確表示,這筆貸款將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償還,且承諾到2030年每年向烏克蘭提供30億英鎊援助。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西方凍結了3000億美元的俄羅斯資產,其中英國凍結了約230億英鎊,如何合法使用這些資金,一直是爭議焦點,若是直接沒收可能引發法律風險,長期凍結又缺乏實際效用。
英國現在拿俄羅斯的資產,貸給烏克蘭,開創了“制裁資產變現”新模式,不僅減輕英國負擔,還加大了對俄打擊力度。
英國這個玩法也給歐洲其他國家打了個樣:美國不想打我們沒辦法,但是俄羅斯想不想打可由不得他——他錢還在咱手里呢。
在英國率先表態的情況下,后面就看法國德國跟不跟了,歐洲各國不要光在口頭上支持,實際行動也要搞起來。
英國這一招,其實非常符合其“歐洲攪屎棍”的稱號,有叫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
嚴格來講,英國找機會把歐洲攪起來,和目前歐洲的利益格局是分不開的。
歐盟不是鐵板一塊,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以波蘭為代表的東歐國家,對于俄烏戰爭的態度是不同的。
德法為代表的西歐,經濟繁榮發達,依賴穩定的外部環境,在俄烏戰爭早期,這兩個國家的綏靖主義也最積極,都希望美國把注意力轉移到東亞。
波蘭為代表的東歐,反俄最積極,畢竟俄羅斯真在自己家門口,此外東歐對西歐很忌憚,因為西歐國家有錢,在歐盟占據政治主導地位。
因此就出現了這樣的奇怪景象:
東歐極力拉著美國,你不能離開歐洲,無論是為了反俄還是壓制西歐;西歐巴不得美國遠離歐洲,最好在東亞和中國打起來。
這兩股力量的博弈,是歐盟一直不能團結起來的原因。
另外,即使在西歐內部,也是各懷鬼胎。德國早就去勢,法國嘴比身體硬,英國是個老六。
所以說,想讓“歐洲團結起來”,簡直比讓印度講衛生還難。
英國這一手,就是趁著美國走弱趁機挑事,希望再現昔日輝煌。
美國和俄羅斯目前正在私下接觸,打算互相解除被凍結資產,英國這招直接會破壞美俄互信,所以能看出英國攪屎棍的水平還是很高的。
至于烏克蘭,不管歐洲是否團結,在美國轉向的背景下,只能對著歐洲各國領導人一頓猛謝,能化點緣是一點。
但問題是,現實中那些網貸上癮的,有幾個有好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