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科研團隊攜手合作,取得了一項重大科研成果——開發出集成光芯片時鐘技術。這一技術成果不僅打破了傳統時鐘技術的限制,還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以往,在無線通信和傳感領域,不同功能往往需要使用不同頻率來實現。像手機的4G、5G以及未來的6G通信,還有不同平臺上的微波感知系統,各有各的頻率要求。傳統方法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就得給每個頻率配備專門的電子芯片和外圍處理鏈路,靠統一系統時鐘來保證頻率間的相參性。但這種基于傳統電芯片的時鐘方案問題不少,從低頻到高頻處理信號時,要經過好多步驟,這既費電又容易產生大量熱量,而且噪聲大、成本高、體積還大。
這次科研團隊開發的新型光電時鐘同步系統方案就不一樣了。它利用芯片光頻梳作為光本振,能直接產生超過100GHz的主頻時鐘信號,還能實現整個系統的同步。不僅如此,這個系統噪聲低、穩定性高、功耗也低。
從應用角度來看,這項技術的前景十分廣闊。在通信領域,它能支持復雜的通信調制格式,像現有的4G、5G通信不在話下,未來更復雜的6G通信編碼也能輕松應對。在感知領域,它實現了微波通信和感知系統的融合,能在不同電磁頻段上完成微波成像、目標檢測和高速數據傳輸等多種功能。而且,在量子計算、AI計算等前沿領域,這項技術同樣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在量子計算中,高頻時鐘可以簡化設備、降低成本,確保信息處理同步;在AI計算中,高頻時鐘信號配合電芯片,有望大幅提升計算效率,加快AI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團隊已經掌握了光子芯片系統的批量化加工工藝,能在8英寸晶圓上直接生產成千上萬個相同的時鐘芯片,還能提供完全封裝好的器件,用戶拿過來就能用。和傳統能產生100GHz時鐘信號的電子芯片相比,光芯片時鐘技術直接在片上集成高頻信號生成模塊,采用硅光大規模量產工藝,成本有望降低10倍以上。
目前,科研團隊在無線通信和感知領域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未來他們還打算進一步拓展到更多光與電相關的應用領域,同時繼續解決工程化問題,把芯片變成穩定的產品,優化封裝工藝等。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這項成果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參考資料:DOI.10.1038/s41928-025-01349-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