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個簃 天竺磐石
六十年來的藝術實踐,對于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畫的傳統藝術,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第一,既要重視傳統,又要不為所囿。多臨摹、觀看前人的作品,這是需要的。但看后要思考,要研究,才能決定揚棄取舍。
王個簃 花開香墮遠來風
第二,深入生活要以我為主。事物是千變萬化的,要仔細觀察又要善于取舍。生活中有四朵花,我只要三朵,生活中有幾種花,我只要選擇一種或兩種。如果拘泥于生活,見一樣畫一樣,平鋪直敘,那就會墮入自然主義的泥坑,即使畫得再好也不能成其為藝術珍品。傳統京劇藝術中的“千軍萬馬”只有幾個人就能在小小的舞臺上表演出有聲有色、波瀾壯闊的場面,這叫做舍繁就簡,以少勝多。
王個簃 菊石圖
第三,“外師造化”,但又要高于造化。觀察生活要仔細,要凝神思考,但創作時要選取本質特征,進行概括提煉。反映現實需要再創造,才能別開生面,達到煉形提神、形神交融的完美境界。昌碩先生晚年筆精墨妙已入化境。他畫的牡丹,劉海粟先生謂“看似無瓣,實際有瓣”,譽為傳神之筆。藝術來源于生活真實,而又高于生活真實,這是藝術的真諦。
第四,創作要有自己的強烈的主觀意念,接受傳統,又要丟掉傳統,觀察生活,又要丟掉生活。這個“丟”字不是說從此不要傳統不要生活了,而是從胸有成竹——生活中來——到胸無成竹,進入創作的忘我境界,神與物游,追求意境。
王個簃 葡萄
這或許可以概括這樣的公式:
生活——思考——創作——挫折——再創作
這就是我創作的過程。創作,要允許嘗試,允許失敗,直至成功。
“嘗試——失敗——成功。”這也是創作的一條規律。以后第二次第三次或數次創作同一個題材,也要按這些過程,規律循環往復,在前面繪畫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斷提高。
▲ 王個簃(右二)和唐云(右三)、陳秋草(右一)等畫院老畫師正在為張培礎(左二)、楊正新(左三)等學員示范指導
第五,一幅畫的構圖要有全局觀點。要“造險”、制造矛盾,從矛盾中求統一求協調。創作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一變再變到無限的變,最后變成我自己的有獨特意義的創作。
第六,大畫當作小畫畫,可以放筆隨意揮灑,小畫當作大畫畫,可以“心細”,小中見大,天地空闊。昌碩先生也一貫強調:“苦鐵畫氣不畫形”。欣賞他畫的畫,確實感到自有氣勢在。大畫小畫章法結構都要有大的風貌和氣韻,使作品形成特有的氣質和雄健奔放的氣勢。
王個簃 山花爛漫
第七,一幅畫的布局、用筆、用墨以至于題字鈐印都有一個虛、實、輕、重問題。虛中見重,虛中見實,輕中見重,重中見輕。它們是互為影響互為聯系的。怎樣理解“重、拙、大”這一藝術特征?我以為,“重”指用筆厚重,是對輕靈而言,沒有輕就沒有重,“拙”是不著意修飾,求自然含蓄之趣,是與巧相言,沒有巧就沒有拙,“大”是指大氣磅礴,是對小而言,沒有小就沒有大,要處理好局部細節和整體氣勢的關系。這些都是辯證的統一,需要兩者結合、互為映襯。
王個簃 富貴堅固
第八,中國畫講究線條。線條要有提按、徐疾、頓挫、干濕、濃淡、虛實的變化。劍蘭、棕櫚是直線,葡萄、紫藤是曲線,要善于運用線條表現藝術美。筆法與墨法要結合得自然流暢,要富有氣韻即富有類似音樂、舞蹈與書法的旋律和節奏感。
王個簃 健康長壽
如前所談到的,我畫的那幅《祝壽圖》都用線條組成,線條之所以美,就因為注意虛實結合、濃淡結合、輕重結合、干濕結合。虛處——空白處,是無形的線條,烘托出有形的線條,這叫做知白守黑,以味補味,畫中有畫。
王個簃 秋色
第九,融詩、書、畫于一爐,如果都臻上乘,歷史上稱為三絕。蘇軾對王維的詩譽之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元代以后大開這個風氣。明清以迄近代更有發展。昌碩先生加上治印,成為四絕,使人從一幅畫中欣賞到詩、書、畫、印四種藝術有機結合的美感。因此,國畫藝術創作需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其中除詩文、書法、金石之外,還需要懂得一點繪畫以外的藝術,例如音樂、舞蹈、戲劇,甚至太極拳等。還要讀一點中外文藝理論,以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昌碩先生喜愛昆曲,自己能譜能唱。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都能畫一手好畫。我的老朋友俞振飛善書善畫,詩文并茂,因而他的表演藝術被人們譽為有書卷氣。我愛彈古琴,從那悠揚頓挫的旋律中悟出了作畫寫字的韻律和節奏。從舞蹈、太極拳的優美姿態中,悟出了繪畫中的動靜關系。
王個簃 香騷遺意
各種藝術是相通的。這就需要不斷充實、提高多方面的藝術素養。
我以為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才是自己的,印象才會深刻,運用才會自如。步前人的足跡,不會有新的創造。
“鋌險醫全局,途歧戒猛驅”。這是昌碩先生關于刻印藝術應該遵循的名言。刻印是我國一門獨特的傳統藝術,它與書法尤其是篆書相輔相成,不可或離。
篆書“長樂健康”
我從事篆刻六十年來,堅持書寫石鼓,參以瑯琊臺石刻、古籀文意,并其他金石文字,旁及行、隸,未敢或輟,以求得用筆熟中生、拙中奇,凝煉渾樸,氣勢厚重。我以為刻印要從漢印入手。在印面方寸之間,鋪陳排列、章法經營,要從容自然,奏刀要注重氣勢,能入能出,平正中見險勁,波磔中求自然,不以怪誕霸氣取勝,不以嬌妍媚俗。這是我畢生所追求的目標。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八十三歲那年所刻“獻身四化”等四巨印,力求達到鋪陳空闊、流暢自然的境界,而力有未逮,為可憾耳。門人劉伯年謂我此作大氣磅礴,可謂傳世之作,未免過譽。
鑄鑿摹擬貴勁挺,巧拙參差在屈律。
所謂鈍刀非著意,妙在藏鋒傳其神。
經營位置考繁簡,鉆研骨法權輕重。
無法馳騁生有法,刻意推敲日日新。
這是我自己對刻印實踐與經驗的總結。我深感刻印雖雕蟲小技,猶大有可為。
王個簃|(1897-1988)名賢,字啟之,號個簃,別署霜荼閣。江蘇海門人。早年篤好詩文、金石、書畫。27歲入吳昌碩門下,深得吳昌碩畫風精髓,吸取青藤、白陽、八大山人、石濤等明清諸家之長,另創新意。善以篆籀之筆作畫,尤精藤木花果,筆墨渾厚剛健、瀟灑遒勁、渾穆生動、風格別具。偶作山水,亦清新有致。工書法,四體皆精,神雄氣暢,無不稱意。篆刻則直逼秦漢印,蒼厚渾樸、拙中有奇。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長。出版有《王個簃畫集》、《個簃印存》。著有《王個簃隨想錄》、《霜荼閣詩集》等。
好漢留步!留個言再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